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深刻認識和把握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邏輯,對于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當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時代條件和發展任務變化對科學技術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回應時代呼聲,主動把握時與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戰略選擇。
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邏輯訴求。生產力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觀物質力量,有其固有的發展規律。其中,最重要的驅動力量是科技革命。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社會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顛覆性的產業革命。因此,從本質上來說,歷次工業革命就是科技革命。正是一次次顛覆性的科技創新和工業革命,造就了先發工業化國家的繁榮昌盛,也推動了全球人類文明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以信息物理系統為技術基礎,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術等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世界各國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只有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才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贏得主動、在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
應對全球科技競爭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重大判斷的基本背景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呈現前所未有的創新活躍性及其成果應用的快速性、廣泛性和強滲透性。在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趨勢下,多種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交叉融合,進而產生新的生產方式并加速滲透到人類的生活中。世界各國對創新資源要素的爭奪空前激烈,大國之間的博弈日益加劇,由此引發全球競爭格局和治理體系發生深刻調整和巨大變革。此外,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日趨復雜嚴峻,貿易保護主義形式層出不窮,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近年來,隨著美國對華科技遏制戰略的全方位實施,我國關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問題突出,產業鏈“斷鏈”風險凸顯。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客觀上成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重大戰略需求。
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新發展格局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途徑。關于如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這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所謂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就是要求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有機銜接與循環流轉。其首先要求生產端即供給側的有效暢通,表現為較低的交易成本、較高的要素配置效率、較強的供給體系韌性、較高的產業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等。這些正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涵之義,其技術基礎則取決于關鍵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關鍵設備的自主研發和自主供給水平。此外,流通端的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消費端的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同樣也需要有效的技術支撐。因此,必須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通阻礙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各種技術性堵點,以實現國內大循環暢通。不僅如此,只有通過自主創新搶占科技制高點,才能掌握全球價值鏈治理和利益分配的主動權,才能虹吸全球創新要素資源為我所用,從而在國際大循環中重塑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來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二、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主要特征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自立維度看,要求一國在關鍵核心技術上自給自主,強調技術供給的國產化和本土化,同時確保技術及產業的安全可控性。從自強維度看,要求一國在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競爭中占據領先地位。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能引領世界各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發展方向,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從新質生產力視域來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主要體現為以下四個方面的標志性特征。
創新要素融合化。新質生產力的最顯著特點是創新,其重要動力來源之一是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新質生產力不是由單一生產要素驅動的,而是由多元創新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協同融合來驅動。因此,面向新質生產力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強調技術要素本身的重要性,而且關注技術要素轉化為生產力過程中勞動、資本、數據要素的有效供給和耦合互動,是傳統生產要素與新型生產要素融合化的結果。
創新主體協同化。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需要依托特定的創新主體或創新組織,相應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把技術供給、技術需求、技術轉化等各類主體有效組織起來并加強協同創新。協同創新的本質特征是合作創新,是由企業、政府、知識生產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中介機構和用戶等通過特定的契約關系構成的復雜網絡。其中,大學和科研機構等知識生產機構作為技術供給方,企業作為技術需求方,概念驗證中心、中試驗證平臺作為技術轉化方,政府和中介機構作為技術創新的環境保障方。在這個復雜網絡中,協同創新旨在打破創新主體之間的壁壘與障礙,讓各類創新主體圍繞共同的創新目標進行協同運作。協同創新不僅是將各類創新主體“捆綁”進行特定項目的合作,而且是共同構建協同創新的組織和平臺,強調通過分工與協作,推動信息、技術、知識等資源共享和整合,實現優勢互補,加速創新成果的推廣進程,實現知識增值、產業技術進步和企業競爭力提升。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調在各類創新主體之間良性互動和有序協同下,實現知識和技術自主供給、高效轉化的新格局。
創新載體現代化。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面向新質生產力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調圍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目標要求,著力解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堵點難點問題。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承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主要產業載體,要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以國際先進技術前沿為方向,圍繞前瞻性產業的關鍵技術領域,推動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突破“卡脖子”難題。同時,發展新質生產力并不意味著要放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基數大、占比高,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和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積極利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創新生態系統化。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質態,需要與之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作為支撐。有效的創新政策是促進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制度保障。由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政府、中介組織和社會公眾等多種創新主體共同構成創新網絡,才能有效整合、創造、傳遞和獲取知識,從而推動產業鏈、技術鏈和創新鏈的協同演進。孤立地支持單一類別的創新主體建設,難以形成優勢互補、要素互動的開放協同創新機制。相應地,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政策,不能僅指向和服務單一創新主體,而應圍繞創新鏈形成完備的科技創新生態和產業創新生態。具體而言,既注重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也重視共性技術、支撐技術和衍生技術的發展;既重視核心企業的引進和培育,也重視相關配套企業的創新激勵和引導;既強調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等在研發創新中的源泉地位,也突出科技創新平臺、行業組織和消費者在創新成果轉化和擴散中的積極作用。
三、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現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一重要論述不僅高度概括了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核心特征、本質要求和實踐路徑,而且為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主攻方向和根本遵循。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新質生產力之間具有相輔相成、互動互促、和合共生的內在聯系:一方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催生和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則是引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方向目標。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催生和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新的科學技術引領、新的生產方式賦能、新的產業形態主導形成新的發展動能和競爭優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之所以能催生和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其實現機制至少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第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與一般的自主創新相比,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更加強調原始性、引領性、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可以帶動牽引整個社會的創新體系實現根本性改革和革命性突破,進而引發社會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的跨越式躍遷。第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通過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催生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重生產要素的協同互促和創新要素的優化配置,這需要通過制度創新來實現,由此產生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和國家創新體系效能提升可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撐。第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通過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可以通過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而且可以通過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
新質生產力引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系統性變革。一個國家是否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關鍵在于國家創新體系是否能源源不斷地孕育出新質生產力。可以說,新質生產力是衡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標尺和試金石。從基本內涵來看,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新質態”要求,意味著其需要通過高質量的勞動力、高質量的生產資料和高質量的生產方式,來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促進協調發展、助推綠色低碳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要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須更加注重高精尖人才、戰略科學家、企業家、高技能工匠等創新人才培育,須更加注重人工智能、機器人、智能裝備、數字平臺等新型勞動工具的升級和使用,須更加注重顛覆性技術、共性技術、數據等新勞動對象價值的充分發揮。從經濟績效來看,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意味著其不僅是生產要素量的積累,更是生產方式質的飛躍,是伴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產生的全新質態、更高質量的新型生產力。這要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須更加注重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系統性變革,包括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總而言之,新質生產力對國家創新體系的要素供給、內部結構、組織模式、價值功能、戰略支撐等多個維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進一步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向著更高水平、更加系統的目標不斷演進。
(作者: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員;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孫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