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木是理想的游戲材料,幼兒既可以用積木搭建創(chuàng)作,也能開展角色扮演、場景探究等多樣化的活動。在搭建過程中,通過觀察、對比、組合等方式,幼兒學會了辨認不同積木的特征,逐漸掌握平衡、對稱等建構技巧,從而發(fā)展空間感知能力。這種開放性的游戲方式滿足了幼兒的探索欲望,促進認知、創(chuàng)造力和社交能力的協(xié)同發(fā)展。
情境 11 陽陽推倒了積木
游戲時間,橙子、七寶、左左用多塊長方體積木搭建了一個類似多米諾骨牌的造型。突然,陽陽跑過來,拿起一個圓柱體積木朝多米諾造型滾了過去,“嘩”的一聲,多米諾積木倒塌了。
左左:陽陽,你干嗎?
橙子:你干嗎弄倒我們的積木?
七寶:陽陽走開,我們不喜歡你!
沒等陽陽開口,橙子、七寶、左左就忙著修復積木造型,陽陽站在一邊默默觀看。修復得差不多時,陽陽蹲下來,輕輕地推了一下積木,積木再次倒塌。左左生氣地推倒了陽陽,陽陽“哇”的一聲哭了起來。老師聽到哭聲,連忙走過來。
教師:發(fā)生了什么事?
橙子:陽陽搞破壞,弄倒了我們搭建的積木。
教師:你們花很長時間搭的積木被碰倒,一定很著急。陽陽,你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陽陽:我想試試他們搭的多米諾骨牌能不能成功。
左左:可你破壞了兩次。
陽陽:我看到你們第二次搭得比較開,就想試試能不能推倒。
教師:你看到積木間隔變寬,想試試多米諾骨牌能不能成功,所以才這樣做的,對嗎?
陽陽點頭,表示同意。
教師的做法
當孩子間發(fā)生沖突時,我們應傾聽雙方解釋,避免主觀臆斷。上述案例中,教師首先傾聽了橙子、七寶、左左的訴說,理解他們積木被碰倒后的委屈情緒;隨后,嘗試解讀陽陽行為背后的意圖;待孩子們情緒穩(wěn)定下來后,引導雙方搭建溝通的橋梁:“下次陽陽有這樣的想法時,可以先跟大家說‘我想幫你們檢測一下’,取得對方同意后再行動。\"這次事件中,教師將矛盾轉化為孩子們合作學習的機會,引導他們學習如何更好地溝通和理解彼此。
對爸爸媽媽說
在這個情境中,如果只聽單方描述,成人可能會誤認為陽陽在搞破壞。但通過傾聽我們發(fā)現,陽陽連續(xù)兩次推倒積木,其實是在探索“間距與倒塌”的關系。陽陽的行為,促進了其推理能力的發(fā)展。左左推人,則反映了他當下的情緒狀態(tài),這是引導孩子們學習用語言表達情緒的好時機。孩子們的游戲沖突往往蘊含著學習契機。面對孩子“犯錯”,我們應慎用批評,用“你希望…所以\"的句式去理解他們的動機。然后,肯定孩子的正向行為,并作出示范。比如,告訴陽陽要先詢問,告訴左左生氣時可以先告訴老師。通過理解與引導,將沖突轉化為孩子成長的階梯。
情境2 積木不夠用了
游戲時間,孩子們來到積木游戲區(qū),各自忙著搭建。這時,西西遇到了難題,來向老師求助。
西西:老師,積木不夠用了。
教師:你去積木柜找過了嗎?那里有很多。
西西:找過了,沒有我要的積木。
教師:你要什么樣的積木,可以跟我形容一下嗎?
西西領著教師走到游戲區(qū),指著一根圓柱體積木說:“我想找這么長的積木。”教師觀察后發(fā)現,確實沒有跟這根積木一樣長的,但有一些比它短的圓柱體積木,而且這些積木之間存在倍數關系,最高的 =2 塊次高的 = 4塊第三高的 =8 塊最矮的。于是,老師拿起兩根較短的圓柱體積木比畫起來,啟發(fā)西西思考。
教師:我們能不能想想辦法,用別的積木代替?
西西:可以把兩根短的拼起來,變成一根長的!
原來,西西正在搭建一個有四根柱子的房子,其中三根柱子已經搭好,但同樣長的積木沒有了。
看到西西已經解決了難題,教師進一步提出挑戰(zhàn):“你知道有幾種圓柱體積木嗎?”西西找來不同長度的圓柱體積木按高矮排序,數著“1、2、3、4”。西西發(fā)現,一共有4種

不同長度的圓柱體積木,且它們之間存在倍數關系。
教師的做法
案例中,教師發(fā)現西西因材料短缺而陷入困境時,并未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采用支架式引導,通過開放式提問“你要什么樣的積木”“能不能想想辦法,用別的積木代替”等,幫助西西聚焦問題的本質,逐步發(fā)現積木間的倍數關系。當西西初步完成等量代換后,教師進一步拋出挑戰(zhàn)性任務,推動她從直觀操作轉向邏輯推理。這一過程中,教師巧妙運用材料的倍數、等量等數學屬性,
情境 3 每次測量都不一樣
午餐后,阿寶和妮妮在走廊搭建積木,他們用架空、圍合等方式搭建起一件高聳的作品。這時,王老師恰巧路過。
王老師:哇,你們搭得好高呀!
阿寶:搭得比王老師還高。
王老師:真的嗎?
阿寶:不信你來比一比,看看誰高。
妮妮:我們量一量它有多高吧。
王老師:用什么測量?
阿寶:最好是尺子,可是我們沒有尺子。
妮妮:我們用最長的積木測量吧。
阿寶拿起長積木開始測量,得出結果是3根積木高。妮妮拿起同一塊積木,用首尾相接的方式測量,得出結果是5根積木高。王老師見狀,引導他們思考。
王老師:兩個人的測量結果怎么不一樣呀?
妮妮:是他量錯了。
阿寶:沒有,我是對的!

王老師沒有直接判斷誰對誰錯,而是對阿寶說:“那你再量一次吧,我們一起來看看。”阿寶開始重新測量,但結果仍然與妮妮不同,甚至與自己第一次量的結果也不一樣。王老師疑惑地說:“奇怪,怎
么每次測量都不一樣?\"妮妮再次拿起積木測量,結果依 然是5根積木高。
王老師:阿寶,你看妮妮測量的時候,跟你有什么不同呢?
阿寶:她翻轉積木時,一個地方接著下一個地方。
王老師:你呢?
阿寶:我移動的時候中間有空隙。
經過觀察,阿寶明白,由于自己沒有采用首尾相接的方法,測量時中間有些部分遺漏了,導致結果錯誤。
將游戲困境轉化為幼兒主動探索的契機,既幫助西西達成了建構目標,又滲透了《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感知形狀與空間關系”“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等數學認知經驗。
對爸爸媽媽說
當孩子在游戲中遇到困難時,正是培養(yǎng)其問題解決能力的契機。家長可以先耐心傾聽孩子的需求,如“你需要的積木有什么特點”,再通過遞進式提問,“沒有這個材料怎么辦”“試試別的積木”,引導孩子自主思考替代方案。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提供一些可組合、有規(guī)律的材料,如不同長度的木棍、大小套杯等,鼓勵孩子通過疊放、拼接等操作感知量的關系。當孩子遇到挫折時,避免直接代勞,可以用“你覺得哪里最難”“我們怎么驗證這個方法有效”等對話幫助孩子分解問題,在試錯中建立邏輯思維和抗挫力,讓每一次“卡殼”成為孩子成長的跳板。
教師的做法
案例中,教師敏銳捕捉到游戲中的數學探究契機,通過“它到底有多高”“用什么測量”等提問,激活幼兒已有的測量工具經驗。當測量結果出現矛盾時,教師沒有直接糾錯,而是引導幼兒發(fā)現測量方法中需要首尾相接。這不僅讓幼兒在實踐中理解了測量規(guī)則,還通過同伴經驗的碰撞,幫助阿寶發(fā)現測量誤差的根源,將無意識的游戲行為轉化為有意義的數學概念建構,自然滲透了《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的目標。
對爸爸媽媽說
孩子的游戲中常常蘊藏著科學啟蒙的火花。一次關于搭建高度的爭論、幾塊積木的拼擺比較,都可能成為孩子理解測量、空間等概念的契機。觀察孩子游戲時,家長可以關注孩子的興趣點,通過提供合適的材料,將游戲情境轉化為探究現場。當孩子出現操作失誤時,避免急于糾正,而是采用“我們來找找原因”這樣的方式引導,保護孩子的探究興趣,引導孩子在對比、驗證中自主建構經驗,從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