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孩子成長的引導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明晰了學前教育階段家長的具體責任與多重角色,引導家長在學法、懂法、用法中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守護、支持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遇見最好的自己。
認真讀懂孩子
“每個大人都曾是孩子,只是我們忘記了。\"我們總以為自己懂孩子,現(xiàn)實卻并非如此。
鏡頭:晚間的運動場上,一位年輕的母親坐在跑道一角看短視頻。不一會兒,孩子跑到她面前說:“媽媽,我不想跑了。”母親立即說:“不行,你必須跑完4圈。”孩子不情愿地嘟橐:“那你為什么可以看視頻?”母親放下手機,提高了嗓門:“我工作了一天,好不容易下班休息,又要陪你出來鍛煉,你以為我容易嗎?”孩子垂頭喪氣地跑開,邊跑邊嘟橐:“我又沒叫你陪我,我不想跑步,你這個壞媽媽。”
這是許多家長的苦惱一“我如此費心費力為孩子,他怎么就不明白?\"《學前教育法》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答案。“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尊重學前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年齡特點,創(chuàng)造良好家庭環(huán)境,促進學前兒童健康成長。\"短短數(shù)語,直指核心,一切為孩子、支持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學前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年齡特點”。兒童“身心”一詞在《學前教育法》中出現(xiàn)了15次,如此高頻出現(xiàn),說明其重要性的同時,也說明這可能是當下成人需要補上的一課:為孩子好的前提是真正讀懂孩子。6歲前的兒童處于直觀學習階段,此階段兒童觀察能力強,但解讀能力相對弱。上述案例中,孩子能敏銳地察覺:媽媽在看視頻,卻讓我跑步;媽媽說她很累,不想跑步,想看視頻放松。對此,他的解讀可能是:這說明看視頻有意思,跑步?jīng)]意思。媽媽自己做有意思的事,卻讓我做沒意思的事,我討厭媽媽。
因此,如果希望培養(yǎng)孩子的運動習慣,家長就要清楚,幼兒尚處在“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階段,單純說教對他們而言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帶來負面作用。在寧波市聞裕順幼兒園(以下簡稱“聞幼\"),小、中、大班的每位幼兒都能愉快地參與戶外迷你馬拉松比賽,這不僅是因為幼兒園有很多小伙伴一起跑,還因為全體教師、保健醫(yī)生、保安都加入到跑步行列中,大家跑步前交流熱身方法,跑步中互相鼓勵、贊賞,跑步后分享自己跑得快的秘籍,因此,孩子在跑步過程中能感受到真實的快樂。而帶來快樂的行為往往容易持續(xù),并逐漸成為一種習慣。
對爸爸媽媽說
1.降低高度:不僅指蹲下來、坐下來,與孩子平視,更指放下“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的固有認識,真正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對話,而不是訓斥、吩附、要求。
2.善于傾聽:幼兒表達能力相對弱,言語不能完全表達他們的想法。因此,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情緒、眼神、身體姿勢等,這些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孩子。
3.善用共情:接納孩子的抱怨、憤怒、傷心,只有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孩子才會說出原因,家長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

科學守護孩子
數(shù)智時代,越來越多的家長清楚,過早、過長時間接觸電子產(chǎn)品對孩子成長非常不利。《學前教育法》明確提出,“家庭和幼兒園應當教育學前兒童正確合理使用網(wǎng)絡和電子產(chǎn)品,控制其使用時間”。
鏡頭:一家人外出旅行,看到美麗的風景,父母連忙招呼孩子過來拍照。孩子說:“拍照可以,拍好了你要給我玩手機。”父母無奈地說:“好好好,拍好給你玩10分鐘。”
這一現(xiàn)象映射出不少家庭在電子產(chǎn)品管控方面的困境。我們深知,對于低幼年齡段的孩子,身教重于言傳。如果家長自身“機不離手”,沉迷短視頻,卻僅依靠父母的權威限制孩子接觸電子產(chǎn)品,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學前教育法》強調,“實施學前教育應當從學前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利益出發(fā),尊重學前兒童人格尊嚴,傾聽、了解學前兒童的意見”。科學守護孩子絕非簡單的命令,而是基于對孩子權利的尊重,從而積極引導。父母可以邀請孩子共同參與,制定家庭成員使用電子產(chǎn)品的規(guī)則。聞幼曾組織孩子開展“電子產(chǎn)品怎么用”的對話,孩子們的想法超出我們的預期。比如,在回答“是不是家人用電子產(chǎn)品的時間一樣長才公平\"時,許多孩子表示:“爸爸媽媽要長一點,因為他們要用電腦工作,用手機回信息。\"
我們要警惕,凡是不傾聽孩子心聲,而是成人視角的“為你好”“你還小\"式的守護,不一定是真守護。守護的核心是信任孩子,在聞幼,小班幼兒在餐后都能幫助老師將餐具拿到食堂,3歲孩子自信地拎著餐桶在前面走,老師在后面默默跟隨。這就是科學守護,因為這種守護是基于對孩子真正的尊重,讓孩子在參與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對爸爸媽媽說
1.放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家長不要過度包辦代替,而是在守護的過程中不斷地放手和退位。
2.鼓勵:《學前教育法》中強調的“身心安全”不僅是身體保護,更是通過正向激勵,培養(yǎng)孩子的心理韌性。
正確支持孩子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組織學前兒童參與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或者與年齡特點不符的商業(yè)性活動、競賽類活動和其他活動。《學前教育法》中的這段話讓人警醒。曾經(jīng)有段時間,部分家長熱衷于送孩子參與商業(yè)類的時裝模特活動,認為這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交往能力。但反復操練、成人化的走臺顯然不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作為家長,我們總希望孩子能“最好”。但為了支持他們成為最好,家長采用的方式并不一定科學,比如,報各種興趣班以期實現(xiàn)“搶跑”。有一年,聞幼的大班幼兒想要籌備班級派對,孩子們花了一個多月時間解決了一系列問題:現(xiàn)場裝飾,和食堂阿姨溝通派對美食,和地段民警溝通煙火點放。最后卻困在了一個小問題上:選哪天晚上開派對?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成了難題,因為許多家長為孩子報了各種興趣班,導致很難確定一個大家都可以請假的時間段來舉行派對。
那么,如何正確支持孩子?《學前教育法》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最大限度支持學前兒童通過親近自然、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探索學習,促進學前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安全和勞動意識,健全人格、強健體魄,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各方面協(xié)調發(fā)展。
其一,親近自然,合理規(guī)劃周末與假期。成人首先要拒絕懶覺,安排時間帶孩子感受大自然,和孩子一起重新發(fā)現(xiàn)童年。大自然本身就是活教材,花草樹木、魚蟲鳥獸中蘊含了四季的變化、生命的真諦。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四季中感受自然的色彩,感受世界的多彩。自然中的藝術與科學無處不在,這樣的情景式學習和溫馨的親子互動,是任何機構都沒有辦法實現(xiàn)的。
其二,實際操作,日常的生活細節(jié)中蘊藏著教育契機。比如,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菜場買菜,藕有幾個孔,藕橫切和豎切一樣嗎,這就是科學。餐前擺碗筷,數(shù)一數(shù)幾個人,需要幾份餐具,怎樣拿餐具可以提高速度,這就是數(shù)學。燒菜時發(fā)現(xiàn)沒醋了,要去鄰居家借,這就是語言表達、與他人交往的機會。甚至整理自己的抽屜和書桌,都是很好的幼小銜接活動。
其三,親身體驗,支持孩子走出家庭,融入社會。親歷是最好的老師,親身經(jīng)歷能夠讓孩子更深刻地理解和記住。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如社區(qū)環(huán)保行動、關愛弱勢群體等,孩子在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會關心他人。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如民俗節(jié)日慶祝活動、藝術展覽等,幫助孩子了解不同的文化,拓寬視野,培養(yǎng)文化認同感。尤為可貴的是,在親身體驗中,孩子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這些經(jīng)歷能讓孩子學會面對挑戰(zhàn),培養(yǎng)堅韌不拔的意志。
對爸爸媽媽說
1.善于學習:真正能夠支持孩子成長的家長一定是善于學習的家長,這個學習既指向家長自身的工作,也指向家長對不同領域的知識葆有好奇心和探究欲。
2.勤于反思:作為家長,我們沒有經(jīng)驗,因此在支持孩子的過程中,家庭成員們需要定期停下來思考,支持方法是否適合,是否需要優(yōu)化。
《學前教育法》正式實施,為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法律保護網(wǎng)已經(jīng)織就,呵護孩子成長的航道已經(jīng)暢通。政府、家庭、學前教育機構以及社會各界攜手合作,定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構筑堅實屏障。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美好的童年,也期望每個家長都能在讀懂、守護、支持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和孩子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