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綠色技術國際合作,綠色“一帶一路”將不僅成為綠色能源、綠色基礎設施的通道,更是架起國家間知識、標準與信任的又一座橋梁。展望未來,應系統地將綠色技術國際合作的標準制定、人才培養、平臺搭建等問題納入國家“十五五” 戰略規劃當中去。
綠發展是經濟發展與,在環境色中國正有巨大潛力,部署可再生能源已經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中國政府不僅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而且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強調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發展。中國在2020年設定“雙碳”目標后,2024年又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了這一全面的綠色轉型計劃。
在國際上,中國主動踐行“綠色”發展承諾,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等問題的全球治理,充分展現其在全球生態環境保護中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并提出建設綠色“一帶一路”。
2017年環境保護部、外交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聯合發布《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初步思路,通過采取一系列務實的綠色行動,將生態環保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在綠色基建、綠色技術、清潔能源、綠色金融、綠色發展和人才建設等方面作出有益嘗試,在可持續發展合作、綠色公共產品供給和全球環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并帶動了沿線國家和地區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精神、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2023年10月召開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綠色發展高級別論壇在北京召開,發布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北京倡議》,以綠色發展作為國際合作的重點領域,深化綠色發展伙伴關系。一是深化同周邊鄰國生態文明建設合作,加強環保、低碳產業和綠色金融等領域資源投放。二是利用國際多邊平臺,完善綠色“一帶一路”的個性化生態環保合作布局,針對各國不同自然稟賦、生態資源、經濟發展和能源結構等,建設綠色“一國一策”的合作模式。
一、綠色技術國際合作是綠色“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
跨國合作與技術共享是全球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必由之路,也是綠色“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各類環境問題。有些環境問題,如水污染、碳排放,不僅對本地區產生深遠影響,亦對全球生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構成重大挑戰。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阻礙了全球綠色轉型的步伐。“一帶一路”國家如何利用綠色技術、實現綠色技術的轉移和轉化,推進各國逐步實現綠色轉型,成為“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綠色技術是指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改善生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興技術,涉及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保護與修復、城鄉綠色基礎設施、生態農業等領域。綠色技術創新正成為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科技競爭的關鍵所在。近年來,中國加快了綠色技術創新的腳步,清潔能源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具備向其他國家提供相關服務和支持的能力。中國在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取得的成績,就是最好的例證。中國出口的“新三樣”一—光伏發電設備、鋰離子電池和新能源汽車,不僅在中國制造業和外貿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且憑借技術和成本的優勢,顯著提升了清潔能源技術的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綠色技術的成本,在減少碳排放、化解氣候危機、推動世界向清潔能源轉型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也激發了國際市場對中國綠色技術的需求。
當前,中國開始向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提供可負擔的綠色適用設備和技術,在帶動世界綠色轉型方面發揮更大作用。2017年,在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包括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以及技術轉移等合作板塊,支撐共建國家的綠色轉型與產業升級。2021年11月,中國與東盟共同制定并發布《中國一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行動計劃(2022—2025)》,強調共謀可持續發展,促進可再生能源技術知識共享,以促進區域能源轉型,為雙方清潔能源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中國還在東盟設立了中國一東盟技術轉移中心,作為新興市場經濟體中電力轉型的引領者,進一步夯實與東盟國家在政策領域的合作,分享相關經驗和教訓,成為東盟電力轉型的助推器。2023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實施方案(2023—2025年)》,錨定2025年提出了主要目標,并從9個方面提出了進一步完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重點任務。其中,深化綠色技術國際交流合作是重點任務之一。
二、綠色技術國際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綠色技術轉移轉化存在需求、動力和能力不匹配的問題。總體而言,擁有綠色技術的國家多為發達國家,而迫切需要綠色技術轉移的國家主要為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綠色技術轉移的動力往往不足。掌握綠色技術的多為私營企業,先進技術作為國際市場中重要的競爭優勢,謀求利益最大化的跨國公司自然不會輕易將自身優勢予以擴散、傳播。發達國家的政府也以保護本國利益為由實施各類出口管制以及產業戰略政策,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綠色技術的國際轉移。有需求的發展中國家往往缺少相應條件獲得技術或承接技術,這其中包括基礎設施落后、資金缺乏、科研能力不足以及知識產權、產業結構特點、國際合作伙伴的角色等因素。轉移轉化技術的種類及其適用程度的選擇、跨境市場障礙等方面因素也會影響綠色技術在技術接受國的轉化。
其次,綠色技術轉移在國際制度層面缺少約束力。國際綠色技術轉移規則作為國際技術轉移規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球氣候危機以及環境保護觀念增強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并被寫入相關國際合作協定中。但國際技術轉移規則制定本身在實踐中面臨著巨大挑戰;本著尊重國家意愿的原則,相關規則即使制定出來也很難落實執行。例如,作為原則指引的《聯合國國際技術轉讓行動守則》至今仍停留在草案層面,由于各國在立場上存在較大分歧,該草案最終未獲得通過。又如,《巴黎協定》雖然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子約,確實具有名義上的法律約束力,但在實踐中,協定為各締約方保留了較大的政策空間,具體實施仍由國家自主決定。此外,一項綠色技術轉移的成功落地,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努力,還需要來自政府間及非政府間國際組織、民間組織和私營團體的共同推動,而私營部門在現存國際規則的制定中無法作為締約主體直接參與。
第三,綠色技術轉移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信息鴻溝。綠色技術轉移需要首先暢通技術轉移信息的交換機制,這既包括增強發展中國家對國際先進綠色技術信息的了解,也包括技術先進國家收集其他國家對于本國綠色技術的需求信息,還包括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國際綠色技術的供給與需求信息對接,以及對于轉化條件的評估。從綠色技術轉移的屬性出發,其主體多是企業、科研機構和個人,在國家層面的合作框架下面有必要建設更多的信息交換機制,推動主體間技術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彌補信息盲區。
第四,綠色技術轉移轉化的人才不足。發展中國家承接綠色技術的能力往往決定著綠色技術轉移轉化成功與否。綠色技術對發展中國家不僅意味著前期投人的資金成本,也意味著后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能面臨一系列管理上的挑戰。發展中國家自身研發能力不足、基礎設施落后、技術人員相關技術缺失、企業管理人員缺乏具體的規章、指導和環境標準等,會在微觀層面上阻礙發展中國家承接綠色技術轉移,也阻礙項目落地后的維護和運營。技術轉移項目也有可能對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影響,例如容易導致發展中國家對外國知識和供應商的依賴,削弱其自主創造性。為了規避這些消極因素,推動技術轉移項目的落地以及后續的順利運營,發展中國家承接綠色技術能力的建設非常重要,而人才的培養是其中的關鍵。
三、中國綠色技術國際合作的深化路徑
中國在綠色技術創新和推動綠色技術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轉移轉化過程中作出了積極努力。可以預見的是,“十五五”期間,進一步強調綠色和高質量發展,推進本國科技自主創新是大勢所趨。“一帶一路”國家在生態農業、綠色能源、節能減排、綠色建筑、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的環境治理和修復等可持續發展技術領域的轉移轉化需求與日俱增。中國在綠色技術國際合作中,一方面作為綠色技術輸出方積極支援“一帶一路”國家以及不發達國家可持續發展事業,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發達國家的綠色技術轉移來推動自身經濟與社會的綠色轉型。具體可在以下幾個方面重點發力。
一是綠色技術轉移合作機制研究亟待深化。首先,中國近年來雖然通過聯合國、區域合作機制、“一帶一路”等框架下的雙邊或多邊合作文件將綠色發展納入中國的國際合作制度體系,但這些合作多停留于原則性層面,并且,單純從國際機制合作層面的法律法規研究已經不足以支撐實踐,迫切需要開展國別方面綠色技術轉移轉化的具體研究,細化操作規則。其次,綠色技術國際合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資金、人才、法律法規、基礎設施等各方面綜合配套,因此綠色技術轉移的評價評估體系建設非常重要,需要系統的技術標準評價體系,也需要對“一帶一路”國家綠色技術轉移轉化政策的具體內容(包括轉移轉化主體、受體、投資、環境、路徑及其有效性)進行系統研究。
二是加強綠色技術轉移轉化的信息和網絡平臺搭建。建設“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綠色技術轉移轉化標準和法律政策數據庫、綠色技術投資指南和數據交互平臺,有助于各國發布本國的綠色技術轉移信息,表達本國需求;同時有助于“一帶一路”國家間技術信息共享,減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綠色技術轉移轉化的信息不對稱,降低跨國市場障礙。
三是大力加強綠色技術國際轉移轉化的復合性人才培養。除了綠色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外,還要重視國際技術經理人的培養。一位合格的綠色技術國際合作經理人既要懂技術,也要懂經濟管理,還要有文化敏感度,要學習相關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社會文化。一方面要開展國內相關人才培養,另一方面也要為共建國家中接受中國綠色技術的國家進行人才培養,幫助他們消除技術鴻溝和能力鴻溝,順利實現綠色技術轉化。
四是加強綠色金融對于綠色技術國際合作的支持力度。資金是綠色技術轉移得以順利運行的關鍵因素,沒有充足、穩定、完善的資金保障機制,也就沒有綠色技術轉移。為此,需要通過擴展資金來源、保障資金可持續性等手段,完善綠色技術轉移資金保障機制。在引導資金流向環保和社會責任項目的同時,也推動企業以及金融界管理者制定考慮綠色發展因素的戰略規劃,加速綠色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推進。雖然綠色金融成為近年來資本市場持續發力的重要方向,但是中國綠色投資主要集中在國內,綠色技術相關的國際投資仍處于早期階段,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綠色技術的投資參與也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四、結語
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綠色技術國際合作,把中國的制造優勢、科研能力與全球南方的發展需求精準對接,從光伏風電的成套出口,到聯合實驗室的技術共創,再到青年科學家的雙向流動,中國的角色正由“產品提供者”逐步向“制度建設者”轉化。通過綠色技術國際合作,綠色“一帶一路”將不僅成為綠色能源、綠色基礎設施的通道,更是架起國家間知識、標準與信任的又一座橋梁。展望未來,應系統地將綠色技術國際合作的標準制定、人才培養、平臺搭建等問題納入國家“十五五”戰略規劃當中去,持續打通合作機制研究、信息和網絡平臺建設、綠色金融支持和復合型人才培養四大堵點,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消除發展鴻溝,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2030年愿景作出中國的貢獻。
作者簡介:陸洋,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林容珍,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蔣天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