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要“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院校教育培養機制”。如何完善這一機制?學界已有各種各樣的回答。這些回答從法律實習實踐的內涵、形態、特征、趨勢、設置空間和節點等各個角度,形成了可行性建議,不僅豐富了學界關于法律實習實踐教育教學的研究,也進一步印證了《決定》提出的這一任務是一項系統性工程。
作為這一系統性工程的關鍵一環,法學專業實習實踐平臺的建設需要我們全面考量,具體如基本思路、建設方向、基本作用、基礎功能等等,都應包含其中。從實際和相關要求出發,為建設高質量的法學專業實習實踐平臺,我們認為,有四個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視。
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教育強國規劃》)提出:“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按照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基本辦學定位,區分綜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確各類高校發展定位……引導高校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發揮優勢、辦出特色。”這就是說,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后,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需要關注院校的特色性發展路徑。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深嵌在教育強國建設歷程之中,也應當走特色化發展道路。
從教育管理學的角度來看,法學專業點大多會劃入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12個專業門類,這些門類實際代表了中國大學的發展路徑和特色,其交叉融合或獨立發展,也就構成了中國大學的基本特色,比如政法類院校、財經類院校、醫學類院校、工科類院校、藝術類院校等等,它們的融合則成就綜合性大學。
由此,作為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重要一環的法學實習實踐,在平臺建設的基本思路上,應當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站位,要與黨和國家的教育大政方針同頻共振,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加強和完善法學實習實踐工作。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我國共有600多所高校開設法學專業,在校本科生達38萬余人。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要作出特色,法律實習實踐平臺就首先應當做到特色化、類型化發展。比如校內的實習實踐平臺建設,財經類院校可以開展金融類模擬法庭,理工科院校可以設置虛擬仿真實驗室,政法類院校可以做到全流程模擬仿真等。校外的實習實踐平臺建設,更應該尊重市場專業化特征,挑選適合本校辦學目標、專業特點和發展特色的實踐平臺,比如海事類大學可以結合海上貿易爭議解決、國際爭端解決等設置實習實踐基地,財經類院校可以和金融法院、金融類律師事務所合作共建實習實踐平臺等。
高校是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的第一陣地。因此,法學院校在法治人才培養方面要具備充足的自給能力。在法學實習實訓方面,法學院校中,模擬法庭、法律診所、專業實驗室、法律援助等校內實踐教學平臺應堅守“保障全體學生實踐教學權益”的底線原則,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充足、有效、規范的實訓資源。現階段,高校實踐教學體系中普遍設立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法學實驗室、法律援助中心等模塊化單元,覆蓋民事、商事、刑事及行政等多領域,初步構建起了校內實踐“多節點聯動、功能互補”的生態。但從全國情況看,部分院校仍面臨一些困難,需要針對性地加強。
對此,校內實訓平臺的建設應堅持“全覆蓋”“強功能”“重規范”三項原則:其一,要做到教學、平臺、資源的高度協同,推動實踐平臺與課程體系深度銜接,確保平臺能有效承載《法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21年版)》中所規定的各類實驗、實訓、見習、實習類課程,真正實現“課課有依托,課課可落地”;其二,要強化平臺的師資配套和資源供給,保障每一門實踐課程都能配備具有實務經驗的指導教師和足夠的技術設施;其三,要推動實踐平臺常態化、制度化運行,明確實踐教學場所的開放時間、使用規則、考核機制和反饋通道,確保學生能夠在教學計劃規定的學期、課時內,完成規定的實踐項目。以中國政法大學為例,在模擬法庭課程方面,已建設了3個信息化模擬法庭和1個國際模擬仲裁庭。目前已保證所有法學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參加模擬法庭教學,80%的學生能夠參加某一類大型的國內或國際模擬法庭競賽。
法學專業實習實踐平臺中,校外法律實習實踐平臺不僅是法學人才培養中至關重要的“第二課堂”,更是連接法學院校與法律實務部門、實現理論與實務深度融合的關鍵紐帶。為滿足新時代法學教育對高質量實踐教學的迫切需求,校外實踐平臺建設應以“綜合性布局、開放性結構、共享性機制”為核心,構建協同育人的外部資源體系。
提升校外平臺的綜合性與多元化布局。法學教育的應用性與職業性要求學生必須深入接觸真實的司法場域。為此,中國政法大學構建了“國家級聯合培養和實習實訓基地”,在現有200多個校外人才培養基地中遴選10個高質量、高層次的實習基地,并根據學生專業方向、研究興趣、學術背景實施分流實訓,讓學生可以模擬法官、檢察官去還原每一個案件的實際流程。這種“模塊化對接—分類式實踐”的結構,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系統化的選擇。
強化校外平臺的開放性運行機制。在這樣的機制之下,法學院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之間可以互通有無,將優質司法資源有效地轉化為教育資源。中國政法大學通過“雙導師制”“校外開辟公益教育實踐基地”“庭審實況轉播”等制度創新,真正將司法實務過程引入育人環節。
推動實踐平臺的共享性機制建設。法律服務業與其他領域融合態勢的深化使優質實踐教學資源日益成為戰略性稀缺資源。參考“立格聯盟”(由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多所政法類院校組成的法學教育協作組織)實踐經驗,可促進區域高校協同司法機構、行業協會構建資源共享平臺,整合實務案例庫、課程模塊、師資團隊與項目機制,形成“共同建設、聯合培育、協作使用”的開放生態。地方院校可依托區域核心高校主導力量建立跨校際、跨機構、跨專業的實習實訓協同體系,顯著提升區域育人的綜合效能。
近年來,教育部實施的“雙萬計劃”及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標準為法學專業發展創造了寶貴條件;《決定》和《教育強國規劃》更是將法學專業實習實踐提到了重要的高度。法學院校應把握這一契機,探索建立“一流專業引領一流實踐”的協同機制,將實踐教學融入專業建設核心,達成教學與實務的實質性融合;推動實踐平臺建設與一流法學專業發展高度協同,形成“專業發展—課程實施—實踐訓練—育人目標”四位一體的系統布局。
首先,建立動態評估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各地、各層次法學院校可依據本地司法資源、實務部門協作程度及師資力量等合理選擇合作機構、實訓形式與基地類別。例如,中國政法大學依托“分站式實習模式”將實習場域由法院、檢察院延伸至調解組織、公益機構及涉外法律實務部門,促進了更多資源的互換交流,顯著增強了平臺的多元包容性。
其次,健全保障體系,確保平臺規范運行。在制度保障方面,學校可以考慮向實踐教學傾斜:制定新考核辦法以獨立計算教師的工作量,獨立發放實踐教學經費,提高實踐教學師資職稱評定比例,鼓勵出國交流培訓,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級別的學科競賽等。
綜上,在法學專業實習實踐平臺建設方面,各法學院校應立足自身和實際,充分吸納先進經驗、持續推進制度革新與資源整合,推動平臺實現從“規模覆蓋”到“質量賦能”的跨越,為培育兼具實務能力與職業素養的卓越法治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劉坤輪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錢端升學者)
編輯:張鈺梅" "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