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一名七旬老人騎電動車出行時,被一根被風刮斷的樹干砸中,從電動車上摔倒后因顱腦損傷當場死亡。老人家屬將該樹木的管理人告上法庭,管理人認為事故系因災害性天氣引發(fā),不應由其擔責。“天降”樹干傷人,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誰又該對這起事故負責?
1952年出生的朱某是新疆呼圖壁縣農民。2024年8月13日13時許,朱某騎電動三輪車沿呼圖壁縣五工臺鎮(zhèn)與大泉村Y212鄉(xiāng)道行駛時,路邊林帶一根樹干被大風刮斷,將其砸倒。由于該樹干長達8.8米,且比較粗大,突然下墜時沖擊力很大,加之朱某年紀偏大,當時又沒佩戴頭盔,從電動三輪車上摔倒后,朱某受傷嚴重,當場不治身亡,所騎電動三輪車也受到損壞。
事發(fā)后,當地公安交警部門前往現場處置,并于一周后的8月20日出具鑒定報告,確認朱某系因顱腦損傷死亡。
相關證據顯示,事發(fā)路段兩邊的林帶由呼圖壁縣某村委會負責管理。事發(fā)后,朱某的妻子陳某及其子女與村委會交涉,協商賠償問題時,雙方未能達成一致意見。
2024年9月,陳某及子女朱某某以村委會為被告,向呼圖壁縣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村委會賠償死亡賠償金307280元,喪葬費52405.5元,被撫養(yǎng)人生活費103300元、精神損害撫慰金10萬元,合計562985.5元。
呼圖壁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公民的人身財產權利受法律保護。受害人朱某在騎行電動三輪車時,被斷裂樹干砸倒,因顱腦損傷死亡。村委會作為事故路段樹木的管理人,未盡到應有的安全管理義務,是造成該起事故的主要原因;受害人朱某駕駛電動三輪車未按規(guī)定佩戴頭盔,其自身對該事故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過錯,應承擔一定責任。
法院對陳某、朱某某的損失進行了確認,認定二人因此事故導致的實際損失為374685.5元,具體包括:死亡賠償金307280元、喪葬費52405.5元、精神損害撫慰金15000元(酌定)。在事故責任比例的劃分上,一審法院結合雙方的過錯程度,確定由村委會承擔80%的責任,受害人自行承擔20%的責任。
2025年2月底,呼圖壁縣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村委會自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陳某、朱某某302748.4元;駁回陳某、朱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一審宣判后,被告村委會不服,提出上訴,請求撤銷一審民事判決,發(fā)回重審或改判。昌吉回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于2025年3月13日立案后,因當事人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和理由,對本案不開庭進行了審理。
村委會上訴稱,一審判決認定事實錯誤,其已盡到安全管理義務,對事故發(fā)生沒有過錯,不應承擔侵權責任。
村委會指出,根據呼圖壁縣氣象局出具的氣象證明,事發(fā)當日14時,呼圖壁縣五工臺鎮(zhèn)極大風速為11m/s(13時33分),達6級強風,該風力足以導致一根粗壯的樹枝折斷。本案中,事發(fā)時突然刮起的大風屬不可預見、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其已盡到最大努力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仍不能避免損害結果的發(fā)生。

村委會表示,根據法律規(guī)定,對于樹木傷人的,樹木的管理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可不承擔侵權責任。本案中,其向法庭提交的活動記載表可以證明其定期對所管轄的所有樹木開展噴施農藥、清理枯枝等工作,且從斷裂層看,樹木沒有病蟲害,也足以證明其日常維護工作一直按時進行,這說明其對涉案樹木已經盡到安全管理義務,對于事故沒有過錯,不應承擔侵權責任。
村委會認為,根據法律規(guī)定,被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減輕侵權人的責任。朱某沒有駕駛證和行駛證,駕駛的電動三輪車沒有車輛號牌,且案發(fā)時未按規(guī)定佩戴安全頭盔,這些違規(guī)行為極大地增加了其從電動三輪車跌落的風險。因此,本案中朱某的過錯重大,陳某、朱某某應當自行承擔大部分損失。
陳某、朱某某辯稱,村委會作為事故路段的林木管理人,并未盡到管理責任。其提交的活動記載表中呈現的不是事故現場的照片,不能表明其對涉案樹木進行了養(yǎng)護工作。此外,電動三輪車在農村作為生產和勞動的工具,駕駛人沒有駕駛證和行駛證幾乎是普遍現象。一根長達8.8米的樹干從高空墜落,沖擊力巨大,即使戴了安全頭盔也無法幸免。
昌吉回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將該案二審爭議焦點歸納為:村委會應當承擔的責任比例如何確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257條,因林木折斷、傾倒或者果實墜落等,造成他人損害,林木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林木致人損害責任,采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因林木折斷、傾倒或者果實墜落等造成他人損害時,應當由林木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反證自己沒有過錯,否則應承擔侵權責任。
首先,村委會承擔侵權責任滿足法定要件,林木折斷的事實確已發(fā)生,村委會作為林木的管理者并不能證明其已盡到管理維護義務。其次,本案不存在相應的免責事由。本案事故發(fā)生在2024年8月13日,村委會提供的活動記載表僅顯示2024年4月23日、5月6日、5月30日、6月8日這幾日對枯死樹的清理,故不能證明事故發(fā)生時其已對林木盡到管理維護職責。另外,村委會稱事發(fā)時有大風天氣,其提供的氣象證明載明“氣象狀況有局地性特點,因監(jiān)測網點限制,本證明所提供的監(jiān)測點數據僅作參考”,不能證明事發(fā)時該路段有6級大風;即使確有大風,村委會應當及時采取加固、修理、清理、設置警示標志等措施,加強對林木的養(yǎng)護工作。
綜上,二審法院認為,上訴人村委會應當對朱某的死亡承擔主要賠償責任。一審法院綜合本案的具體情形,結合雙方的過錯程度,認定村委會承擔80%責任、受害人自行承擔20%責任正確,二審法院予以確認。村委會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
2025年3月28日,昌吉回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文謝絕轉載)
編輯:張鈺梅" " zhangclaire08@163.com
按照我國民法典第1257條規(guī)定,林木折斷致人損害適用的是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簡單來說,如果林木折斷傷人,默認由林木的管理者(如本案中的村委會)承擔責任,除非管理者能拿出證據證明自己已盡到管理義務;若無法證明,則須承擔侵權責任。本案中,雖然村委會抗辯的大風天氣是事故發(fā)生的誘因,但即使確系大風天氣導致案涉林木的樹干被刮斷,由于事前沒有發(fā)現潛在風險,未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故應當推定村委會存在過錯。
本案提醒人們,大風雷雨天氣極易發(fā)生林木折斷、傾倒現象,林木的所有人、管理人應當做好日常修剪維護工作,及時關注天氣變化,必要時還要采取切實有效的防護措施,以確保充分行使安全保障義務。在遇到惡劣天氣需要出行時,行人及車輛要注意觀察周圍環(huán)境,盡可能遠離林木。同時,駕駛車輛出行時,切勿無證駕駛,也不要不佩戴安全頭盔就“任性”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