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以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推動金融、貿易、航運等產業發展,對于上海加快建設“五個中心”具有關鍵意義。相應地,上海檢察機關也應當具備國際視野,善于運用涉外法治方法,推出更多具有高適配性和全球影響力的檢察舉措。
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法治保障具有明顯的跨國、跨法域的特點,天然就是涉外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發展依賴跨國協同以及開源共享。其次,科技創新產生的技術風險具有跨國性。再次,上海要成為全球創新樞紐,法治環境必須具有全球競爭力,要對全球科技人才、科技創新企業形成足夠的吸引力,也就是要為全球科技人才提供便捷、公平和充分的公共服務,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對標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促進跨國的資金鏈、產業鏈和人才鏈在上海這個創新高地實現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生物技術等的發展,有可能對現有的法律關系造成影響。其法律問題有以下特點:一是社會影響巨大。新技術一旦大規模應用就會給社會生活、生產方式帶來重大變化。二是跨部門法律關系問題常見。圍繞新技術的法律糾紛往往跨越現有多個法律部門。三是亟需完善相關法律。由于新質生產力發展迅速,而立法常具有滯后性,伴隨技術應用,一些具體問題有待明確。四是不同國家間法律可能產生適用沖突。比如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發展需求強烈的數據貿易領域,一方面是發展速度快,一方面是國際數據貿易規則制定相對滯后,各大國之間對數據隱私和安全保護標準、產權與定價規則、稅收政策都有差異,形成多樣化的趨勢,給數字貿易帶來影響。
涉外檢察是國家涉外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的充實和延伸,涵蓋“四大檢察”職能和國際司法合作等。由于新質生產力發展風險問題的全球化屬性,辦理國內的新質生產力領域案件,也同樣具有涉外法治的內涵。面對新質生產力領域的復雜法律問題,檢察機關要在運用“三個善于”的方法論基礎上,推進一體履職和綜合履職,探索涉外檢察工作的新境界。
統籌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由于上海科技創新活動高度活躍,新質生產力領域案件可能具有涉外因素,可能形成引領性案例,因而檢察官辦理新質生產力領域案件應當具備“統籌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辦案理念,在辦案中加強與國際規則的“對話”。主要適用國內法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問題的國外規則和學說。在準確適用國內法律的前提下,回應國際社會對新質生產力風險防控的關切,為國內規則轉化為國際規則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是辦案檢察官必須具有面向全球的研究視野,密切關注相關問題的國際研究動態,了解其他主要法治國家對相關問題的規范路徑。
維護科技金融市場秩序。新質生產力發展對金融體系提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要求,需要吸收全球資本與技術,通過制度創新、產品適配、生態協同和風險管控等機制,構建與科技創新規律相匹配的金融支持體系,提升科創企業全球競爭力。檢察機關作為金融監管體系的一部分,要注重吸收借鑒國際監管規則,保障金融體系穩定性。比如參考國際反洗錢組織(FATF)指引建議,將虛擬貨幣的價值轉移行為定性為具有跨境特征的洗錢高風險行為,納入涉外檢察工作范疇,加大對虛擬貨幣洗錢犯罪活動的懲治和預警監測。又比如當前科創企業獲得私募基金支持比例較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24年《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提醒,私募信貸快速增長,由于高收益和高杠桿,金融風險也隨之放大。檢察機關應當參考相關建議,加強與監管部門的合作,對私募基金為了擴大融資規模實施的擅自發行股票、企業債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犯罪活動,以及科創企業信貸活動中可能多發的挪用資金、商業賄賂等犯罪活動加強風險防范和預警。還要打擊地下錢莊、跨境賭博等犯罪活動,嚴格執行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準確適用非法經營罪,防止跨境資本無序流動,擾亂金融市場秩序。
服務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一流營商環境是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需的法律“基礎設施”,要求具備公開透明的涉外法律體系,平等保障內外資企業合法權益,用好國內國際相關規則,不斷提升制度型開放水平。檢察機關參與優化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營商環境,可參考世界銀行宜商環境評估標準(BEE),優化司法辦案活動和程序。比如BEE“爭端解決”這一指標下包含三個二級指標:商業爭端解決法規、機制的質量;商業訴訟中公共服務的充分性;解決商業爭端的便利性。參考這些指標,檢察機關要公平保障國內外科創企業的合法權益,保護企業對訴訟程序全程的知情權、參與權等程序性權利。對被侵犯知識產權的科創企業,可以考慮賦予被害人同等的知情權、參與權,讓企業了解案件的處理結果,并以適當方式聽取其意見。還要提高司法辦案活動的效率,明確逮捕、起訴、審判、執行、申訴各個環節的時間和流程轉換的信息,讓訴訟程序中的企業對時間成本合理預估。在辦案中探索多語言權利告知,充實小語種翻譯人才庫,發布中英文檢察辦案指引,充分保障國外企業在我國公平參與訴訟的權利。還要跟蹤國際上針對新質生產力應用的競爭規則和倫理準則,協助國內科創企業提升應對海外知識產權法律風險的能力。比如參考國際上有關數據隱私保護、數據本地化和數據跨境限制,以及算法和訓練數據著作權保護等有益經驗,制定發布人工智能科創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指引,提供事前預警與事中應對支持。
注重保護全球供應鏈安全。當下,新質生產力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焦點,新質生產力發展是否有能力應對外部風險挑戰,關系到國家的科技安全和戰略自主,一刻也離不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為了加強全球供應鏈安全,避免出現我國產業面對“卡脖子”困境,一方面要加強技術自主攻關,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法律準備。檢察機關在辦案中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及國務院的實施規定,協助相關政府部門反制外國制裁等不當措施。對以訴訟手段執行外國限制措施的,檢察機關要運用再審檢察建議、抗訴等法律手段對訴訟活動開展監督。具有市場優勢地位的企業對我國企業執行外國政府限制措施,導致我國市場地位偏弱的中小型科創企業利益受損時,檢察機關還可以支持起訴或者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保護我國企業、個人的合法權益。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研究室主任、三級高級檢察官)
編輯:沈析宇" "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