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華藝術宮0米層17號展廳,傳統雕塑的靜態秩序被徹底打破:機械臂驅動的金屬結構隨光影旋轉,傳感器捕捉觀眾腳步觸發裝置變形,全息投影在空氣中勾勒出流動的虛像——這便是“天行意動·第三屆中國國際動態雕塑展”的現場。作為中國首個以動態雕塑為核心的國際性展覽品牌,本屆展覽以“科技賦能藝術”為脈絡,匯集全球9國116件前沿作品,直面人工智能時代藝術與技術的共生命題。展覽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中國雕塑學會于2015年發起,歷經北京、長春兩屆探索,此次落地上海,既是十年學術積淀的爆發,亦是對“雕塑即凝固藝術”傳統定義的顛覆。
回溯首屆展覽,彼時動態雕塑尚屬小眾的技術試驗;十年間,它已演變為重構藝術認知的先鋒力量。本屆展覽收到來自中國、美國、瑞士、日本等9國179位藝術家的249件方案,最終入選的58件實物裝置與68組影像作品,構成一場“可感知的未來實驗”。策展人陳輝將動態雕塑定義為“科技與藝術交叉的奇點”——它通過機械運動、算法生成與交互設計,賦予雕塑時間維度的生命力。當觀眾揮手激活聲控裝置,或步入虛擬現實空間與虛擬粒子共舞時,藝術從單向凝視轉為雙向對話。




選擇上海作為第三屆舉辦地,蘊含深刻的地域隱喻。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王一川指出,動態雕塑的“動”恰與黃浦江的奔涌同頻共振,呼應著這座城市“科技與人文共生”的基因。從20世紀初的月份牌繪畫到今日的人工智能藝術實驗,海派文化始終以先鋒性為血脈,在技術浪潮中打撈歷史靈魂。
當觀眾離開展廳時,或許會重新審視城市中的靜態雕塑:如果它們開始旋轉、呼吸、與行人交談,公共藝術是否會成為城市意識的神經末梢?動態雕塑的意義不僅在于形式之變,更在于喚醒我們對藝術本質的思考。
“天行意動”如同一座行走在科技懸崖上的藝術實驗室。它用機械的脈搏對抗凝固的永恒,用交互的體溫融化觀賞的冷感,最終在動態中揭示的,恰是藝術最原始的渴望:對生命感的無限逼近。當黃浦江的波光與展廳里的金屬震顫在此刻重疊,觀眾看到的或許不僅是摩天樓的森林,更是思想流動的河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