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062.9;P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5-9857(2025)0-06-0
EvaluationandAnalysisofGrenDevelopmentofChina's MarineIndustryUndertheBackgroundofDoubleCarbon
HUJie,YANGYang,PENGXing,WANGZhuoya,ZHULing1,2
(1.NationalMarineDataandInformationService,Tianjin,China; 2.SouthernMarineScienceandEngineringGuangdongLaboratory(Zhuhai),Zhuhai,China)
Abstract:Grendevelopmentofthemarineindustryisanecesarypathtoachievehigh-quality developmentofthemarineeconomy,anditisalsoanimportantpartofimplementingthestrategyofbuildingastrongmarinecountryandthe\"DoubleCarbon\"goals.Basedontheanalysisof theconotationmechanismofgrendevelopmentinthemarineindustry,theevaluationframeworkandindicatorsstemfor rendevelo mentinthemarineindustr areconstructedfrom fourdimensions:suport,growth,endogeneityandinfluence.With2020asthebaseperiod, thelevelofgrendevelopmentinChina'smarineindustrysincethe14thFiveYearPlanisevaluated.ResearchshowsthathelevelofgrendevelopmentofthemarineindustryinChinahasincreasedyearbyyearinthepastthre years,withthegrendevelopmentindexofthemarineindustryin202 being 28.2% higherthanthatin2020.Amongthem,theanualgrowthrateof growthpower (34.6% )i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anualgrowthrateofmarinegrendevelopment (13.2% ),whiletheanualgrowthrateofsuportpower (1.1% ),endogenous power (4.1% ),andinfluence (4.6% )areal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anualgrowthrateof marinegrendevelopment.Growthpowerplaysamajorsuportingroleinimprovingthelevel of rendevelo mentofthemarineindustr .Toaceleratetherealizationofthe\"dualcarbon\" goal,itissugestedtofurtherstrengthentheleadingrole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ovation,aceleratethetransformationofnewandolddrivin forcesinthemarineindustr ,continuouslyoptimizeandadjusthemarineindustrylayout,solidifyandenhancethedevelopmentenvironmentandfoundationofthemarineindustry,comprehensivelyimprovethegrendevelopment caacit of the marine industr ,thereb romotin the ren and hih-ualit developmentofthemarineindustry.
Keywords:Marineindustry,Grendevelopment,Indicatorsystem
0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發展作為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現實體現,已成為全球各國、各界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等多重挑戰的發展共識,也是我國在新發展階段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向。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隨著資源與環境雙重壓力和制約的不斷加深,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進入了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新階段。在綠色發展理念和“海洋強國”戰略背景下,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海洋產業是海洋經濟發展的載體,其綠色化發展是推進我國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更是落實和實現我國“雙碳”目標的現實需要。
學術界圍繞海洋產業綠色GDP核算[1-2]、海洋經濟綠色全要素生產率[3-5]、海洋綠色發展水平測度[6-8]、海洋經濟綠色發展轉型路徑[9-10]等方面已有不少定量實證研究和定性探討分析,大多聚焦于海洋經濟、社會、生態等多層面的綜合效益評價,分析尺度較為宏觀。部分學者從微觀角度對單一海洋產業的綠色發展水平進行了測度評價,如海洋漁業[11-13]、海洋交通運輸業[14]等,意在挖掘單一產業向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升級的發展路徑。從中觀尺度上看,學者們對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的研究目前仍以定性討論發展路徑[15]、理論探析內涵與評價框架[16]為主,全面、科學定量評價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效應的實證研究仍然較少。海洋產業是連接整體海洋經濟與單一海洋產業的紐帶,其本身的綠色發展水平不僅可體現單一產業綠色化發展狀況,也可全面呈現對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程度的貢獻能力。
海洋產業綠色發展通過提升利用海洋資源和空間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提升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有助于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海洋產業綠色發展評價是衡量海洋產業綠色發展進程、識別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機遇和挑戰、促進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17]。一方面,可作為政策制定者衡量和監測海洋產業發展是否朝著綠色化發展的重要指南;另一方面,可有效識別海洋產業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式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推動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是海洋經濟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由此,本研究立足海洋產業本身,從其綠色發展支撐力、增長力、內生力、影響力出發,構建海洋產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開展海洋產業綠色發展評價,明晰其在優化產業結構、集約節約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等方面的貢獻程度,為我國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
1 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內涵機理
20世紀80年代,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野生動物基金會首次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強調要把環境保護與人類發展切實結合起來,實現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產業綠色發展理念是可持續發展深化演變的結果。隨著全球變暖問題的升級,美國、英國、德國等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核心,以環境污染最小、經濟效益最大化為原則,對產業綠色化發展開展了大量的研究[18]。203年英國政府提出“低碳經濟”,日本、美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開始對工業等傳統產業進行綠色變革,開展新能源技術開發與應用,循環經濟也逐步興起。國內關于“綠色發展”這一概念最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有所體現,隨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進一步明晰了產業綠色發展的相關內容,提出以綠色生產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綠色發展是以節約資源消耗量及提高其利用率,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符合人類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經濟增長模式[19],實質上要求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在其發展過程中,生產技術的創新應用可以促進產業內組織管理水平的提高,形成產業發展增長力,是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生態環境與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既可以為產業發展提供綠色本底基礎,又將反作用于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由此,本研究將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界定為以海洋經濟增長和海洋環境可持續利用為目標,把海洋科學技術創新作為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內在的動力引擎,將海洋資源、環境、生態作為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的本底支撐要素,促進海洋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和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降低對海洋資源能源的消耗及對海洋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形成的一種低碳、循環、可持續的海洋經濟發展模式[15]。
2 海洋產業綠色發展評價框架和指標體系構建
2.1 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1)科學性原則。要求以海洋產業綠色發展評價為中心,選取具有明確內涵,且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狀況的指標,同時在指標數 據 搜 集 和 處 理 時 要 采 用 科 學 的 工 具 和方法。
(2)實用性原則。產業綠色發展內涵廣泛,指標無數,但是結合數據指標的權威性和反映特征的集中性,必然要考慮到是否實用,對指標進行精挑細選。實用性強的指標不僅能夠基本反映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的特征,還能夠突出特征,甚至強化評價性認識。
可操作性原則。指標選取要求注重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和可獲得性,指標數據處理方法的可操作性,不同個體對象間的可比較性等,保證海洋產業綠色發展評價的可行性。
2.2 評價框架及指標體系構建
海洋產業綠色發展評價從其內涵出發,具有支撐性、先導性、引領性作用和高質量的特征,圍繞其支撐力、增長力、內生力和影響力4 個維度構建科學、合理、綜合的海洋產業綠色發展評價框架(表1)。其中,支撐力是海洋產業賴以發展的資源、環境、生態狀況,是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的基礎與保障;增長力是產業本身的綠色化發展程度的現狀體現,是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水平的初始表征和關鍵;內生力是依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來體現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的未來發展潛力,是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的核心引擎;影響力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效果體現,也是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的現實目標。據此,在綜合考慮評價的主要目的、數據的可得性和連續性、指標實際貢獻和效果等基礎上,形成了4 個維度19 個指標的海洋產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表1 海洋產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Table1 Marineindustrygrendevelopmentevaluation indexsystem

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支撐力即支撐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的要素稟賦能力。海洋產業綠色發展離不開海洋資源、環境、生態的支持,資源、環境、生態的健康可持續又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基底。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性是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漁業資源作為海洋資源的重要構成,其可持續供給能力很大程度影響著海洋資源的可持續性,選取“海洋牧場面積相當于海水養殖面積比重”反映海洋資源可持續供給能力,海洋生態環境能在長期的外界干擾中保持穩定和自我平衡是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的基礎[20];海洋自然保護地和海洋公園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生態系統服務,選取“海洋自然保護地面積”“人均海洋公園面積”反映保護和提供海洋生態系統服務的能力;“沿海城市污水治理率”是衡量沿海城市在污水處理方面效率和進展的重要指標,反映沿海城市對海洋環境的改善能力。
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增長力即促進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的增長能力。單一海洋產業的綠色化程度影響著海洋產業整體的綠色發展水平。隨著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及“雙碳”目標的提出,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等傳統海洋產業加快向綠色化發展模式轉變,綠色船舶、綠色港口、深遠海養殖等加快發展,選取“海洋船舶制造新接訂單中綠色動力船舶比重”“港口岸電覆蓋率”“深遠海養殖產量”可有效反映傳統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狀況;海上風電、海水淡化等綠色海洋產業逐步發展壯大,選取“海上風電發電量”“海水淡化日產能力”可有效反映綠色海洋產業發展狀況;提高服務業比重是綠色發展的主要措施之一[21],選取“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海洋服務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可有效反映綠色化程度較高的海洋產業對海洋經濟的貢獻。
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內生力即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的內在引擎。科技創新是促進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的核心引擎,更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動力源泉。在產業綠色發展要求下,面臨發展的“環保門檻”,海洋產業需要通過創新技術來減少對海洋環境的破壞,彌補環境管制降低的經濟效率,同時驅使易污染的海洋產業向高新技術型海洋產業轉型[22]。資金和人才是催生科技創新的前提與基礎,選取“海洋研發機構 Ramp;D 經費內部支出”“海洋研發機構 Ramp;D 人員全時當量”反映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潛力挖掘的科技創新投入情況;成果及其轉化情況體現了創新成果轉化為產業綠色發展現實生產力的能力,選取“海洋研發機構專利授權數”反映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成果情況,“海洋研發機構專利所有權轉讓及許可收入”反映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產出情況。
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影響力即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的目標成效。海洋產業綠色發展作為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內容,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雙碳”目標落實落地的現實體現。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在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海洋環境改善優化、降低能源消耗和集約高效利用資源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此選取“萬元海洋生產總值能耗”反映海洋產業能源消費水平和節能降耗狀況;“單位岸線海洋生產總值”反映海洋產業資源利用效率;“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反映海洋環境改善狀況;“健康類海洋生態監控區比重”反映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和碳匯能力。
3 我國海洋產業綠色發展評價實證分析
3.1 研究方法
在海洋經濟評估中,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判定法是常用的相對成熟可靠的研究方法[23],應用范圍較為廣泛。層次分析法是一種解決多目標復雜問題的定性和定量相結合進行計算決策權重的系統分析方法。該方法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起來,用決策者的經驗來判斷各衡量維度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并合理地給出每個決策維度的每個指標的權重,最終確定決策維度相對重要性的總排序。德爾菲判定法是一種面向專家的決策方法,通過對多位行業內專家進行調查以獲得專業內共識。但值得注意的是,層次分析法對決策者的認知和專業水平要求較高,主觀偏好性強,而德爾菲法可避免由于單個人的偏好等因素對決策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將層次分析法與德爾菲判定法相結合,選取 位海洋經濟和海洋產業研究領域內專家進行權重打分,對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度做綜合評價,具體計算方法參見《海洋經濟評估技術規程》(HY/T027 —2019)。
3.2 數據來源
鑒于數據的可獲性,本研究以2020年為基期,對年和 年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度進行評價和比較分析。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漁業統計年鑒》《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年鑒》《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和我國沿海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統計年鑒及網上公開數據整理等。部分數據來自行業協會,其中“海洋船舶制造新接訂單中綠色動力船舶比重”來源于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海上風電發電量”來源于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港口岸電覆蓋率”來源于亞洲清潔空氣中心《藍港先鋒》研究報告。
3.3 評價結果分析
3.3.1 我國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度總體特征分析
根據上述理論方法和獲取的基礎數據,綜合測算獲得我國2020—202 年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度及各維度指標的結果及變化情況(表2)。總體來看,我國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2020—202 年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度年均增速 13.2% , 年較 年提高了 28.2% 。其中,202 年增速有所加快,由上一年的 9.7% 增長至 16.9% 。從各維度貢獻情況來看,增長力對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度的貢獻率逐年提升,202 年較2020年提升了12個百分點,表明2020—202 年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增長力是其主要驅動因子。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積極落實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出臺多項政策舉措(表3),引導和支持海洋產業發展,我國海上風電、海水淡化、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等海洋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綠色船舶、綠色港口推動航運業加快轉型,“深藍1號”“國信1號”等一大批深遠海養殖裝備的研發及運營加快了海洋漁業從近海向深遠海拓展的步伐,“海洋清潔能源 + ”等海洋產業低碳融合發展新業態不斷涌現,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同時,支撐力、內生力和影響力對海洋綠色發展度的貢獻率呈現逐年下降的態勢,表明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水平雖以海洋生態環境與資源為本底基礎,科技創新作為動力引擎,綠色發展成效作為目標要求,但是綠色發展水平的穩步提升仍以海洋產業向綠色發展的增長力為主要支撐。
表2 我國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值
Table2 Comprehensiveasesmentofgrendevelopmentlevel ofChina'smarineindustry

表3 海洋產業綠色發展部分相關政策文件
Table3 Somerelevantpolicydocumentsforthegrendevelopmentofmarineindustry

3.3.2 我國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分維度特征分析
3.3.2.1 支撐力水平特征分析
從支撐力總體水平來看, — 年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支撐力水平年均增速 1.1% ,202 年對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度的貢獻率達 18.7% (表 )。從各指標水平發展趨勢來看,海洋牧場面積相當于海水養殖面積比重、沿海城市污水治理率和人均海洋公園面積均有所增長,海洋自然保護地面積相對較為穩定(圖1)。自2015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公布了8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累積達到 169 個,202 年出臺的《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個。由此不難看出,海洋牧場面積相當于海水養殖面積比重未來將持續不斷提高,助推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將提升海洋產業綠色支撐力。從各指標貢獻情況來看,海洋自然保護地面積和沿海城市污水治理率對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支撐力水平的貢獻率較大,2020—202 年均超過了 50% ,是內生力提升的主要驅動因子。海洋自然保護地是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穩定的載體和依托,其穩定向好的發展態勢為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奠定了基礎。沿海城市污水治理能力和海洋公園供給能力的提升在改善沿海地區海洋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將進一步優化漁業、旅游業等海洋產業的發展條件。
圖1 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支撐力各分指標水平趨勢 Fig.1 Theleveltrendofeachsub-indexofsuporting powerofmarineindustrygrendevelopment

3.3.2.2 增長力水平特征分析
從增長力總體水平來看,2020—202 年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增長力水平年均增速 34.6% ,202 年對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度的貢獻率達 40.9% (表2)。從各指標水平發展趨勢來看,海上風電發展迅速,2021年和202 年發電量均較上年翻一番,主要得益于202 年風電補貼政策退坡影響,2021年海上風電出現搶裝潮,截至202 年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已超300萬 kW ,連續兩年位居全球首位。發展海上風電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保障,對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增加能源供應和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以來海洋船舶制造新接訂單中綠色動力船舶占比持續增長,202 年增速較2021年翻了一番。船舶綠色化不僅能促進海運減排,還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港口綠色配套設施建設。近年來,我國綠色船舶駛入發展快速航道,202 年新接綠色動力船舶訂單占世界總訂單的近一半,創歷史最高水平。隨著國際上各類減排措施的推進,綠色動力船舶訂單占比還將繼續擴大。港口岸電覆蓋率、深遠海養殖產量、海水淡化日產能力和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的增幅雖不及前兩個指標,但均呈現向好發展態勢(圖 )。《港口岸電布局方案》《關于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等政策出臺在引導和支持海洋產業綠色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指標貢獻情況來看,除海上風電發電量和海洋船舶制造新接訂單中綠色動力船舶比重外,其他指標對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增長力的貢獻率均呈現下降態勢。這表明,近兩年我國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增長力水平的提升明顯得益于海上風電和海洋船舶業綠色化發展的影響。
圖2 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增長力各分指標水平趨勢Fig.2 Theleveltrendofeachsub-indexofgrowthpowerofmarineindustrygrendevelopment

3.3.2.3 內生力水平特征分析
從內生力總體水平來看,2020—202 年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內生力水平年均增速 4.1% ,202 年對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度的貢獻率達 22.1% (表2)。科技創新作為調整海洋產業結構、促進海洋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和保障,需要經費支持、人員投入、成果實現并予以轉化才能有效促進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水平提升。從各指標水平發展趨勢來看,2020—202 年海洋研發機構 Ramp;D 人員全時當量和海洋研發機構專利授權數均呈現不斷增長態勢,其中海洋研發機構專利授權數增幅明顯,較2020年增長 36.6% 。但海洋研發機構 Ramp;D 經費內部支出呈先增長后下降態勢,海洋研發機構專利所有權轉讓及許可收入逐年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內在引擎作用的發揮(圖3)。從指標貢獻情況來看,除海洋研發機構專利所有權轉讓及許可收入的貢獻率逐年降低外,其他指標對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內生力的貢獻總體呈增長態勢。
3.3.2.4 影響力水平特征分析
從影響力總體水平來看,2020—202 年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影響力水平年均增速 4.6% , 年對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度的貢獻率達 18.3% (表2)。從各指標水平發展趨勢來看,均呈現向上增長態勢。其中萬元海洋生產總值能耗逐年升高,202 年較2020年提高 11.2% ,表明海洋產業節能降耗成效明顯且不斷向好。單位岸線海洋生產總值增幅最為明顯, 年較 年提高 20.6% ,說明海洋資源集約節約開發利用能力不斷提升,海洋產業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和健康類海洋生態監控區比重水平雖有起伏,但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背景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趨好(圖4)。從指標貢獻情況來看,各指標對海洋產業影響力水平的貢獻差距不大。
圖3 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內生力各分指標水平趨勢Fig.3 Theleveltrendofeachsub-indexofendogenouspowerofmarineindustrygrendevelopment

圖4 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影響力各分指標水平趨勢Fig.4 Theleveltrendofeachsub-indexofinfluenceofmarineindustrygrendevelopment

4 結論與建議
4.1 主要結論
總體上來看, — 年我國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水平逐年提高。相較 年, 年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度提高了 28.2% 。增長力對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水平的貢獻率逐年增加,而支撐力、內生力、影響力的貢獻率則逐年下降。增長力是海洋綠色發展水平提升的主要支撐。究其原因,受新冠疫情、政策時滯性等因素影響,海洋支撐力、內生力和影響力增速放緩,且均低于綠色發展水平,促進綠色發展水平提升能力也由此有所削減,而增長力的增速則始終高于綠色發展水平,對于提升綠色發展水平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從維度來看,2020—202 年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支撐力、增長力、內生力和影響力水平年均增速分別是 1.1%,34.6%,4.1% 和 4.6% 。支撐力維度各分指標中,海洋牧場面積相當于海水養殖面積比重、沿海城市污水治理率和人均海洋公園面積均有所增長,海洋自然保護地面積相對較為穩定;增長力維度各分指標中,海上風電發電量和海洋船舶制造新接訂單中綠色動力船舶比重增幅明顯,港口岸電覆蓋率、深遠海養殖產量、海水淡化日產能力和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呈向好發展態勢;內生力維度各分指標中,海洋研發機構 Ramp;D 人員全時當量和海洋研發機構專利授權數均呈現不斷增長態勢,海洋研發機構 Ramp;D 經費內部支出呈先增長后下降態勢,海洋研發機構專利所有權轉讓及許可收入逐年下降;影響力維度各分指標均呈現向上增長態勢。
4.2 建議
本研究在對我國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度進行定量綜合測度和趨勢分析的基礎上,探討我國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水平和主要驅動因子,針對我國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現狀,提出以下政策建議:聚焦“雙碳”目標,深化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增長力。加快能源消費結構調整,推動海洋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優化升級海洋產業布局。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海洋傳統產業全鏈條各環節,全面提升海洋傳統產業綠色化水平,培育壯大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洋生物醫藥等綠色海洋新興產業,探索推廣“海上風電+ ”多元融合的綠色低碳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的深度融合,提升海洋產業綠色發展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堅持創新引領,進一步提升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內生力。加大研發投入,增強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后勁和可持續性。加快海洋產業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注重創新人才培育與引進和人才培養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建立健全海洋科技創新成果管理與激勵機制,推進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創新技術成果培育、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應用。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強化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支撐力,全面提高海洋資源利用效率。探索采取基于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 )模式,推進海洋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發展,將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可持續發展優勢,促進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積極開展海洋領域增匯與減排,加快藍碳產業體系化、規范化發展。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稅收支持,提高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影響力,鼓勵海洋產業綠色技術和綠色消費創新,引導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優化涉海領域綠色發展金融服務供給,加大對藍色碳匯發展的支持力度。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高陽,馮喆,許學工.環渤海海洋產業綠色GDP核算[J].環境科學研究,2017,30(9):1479-148. GAO Yang,FENGZhe,XU Xuegong.GrenGDPacountingofoceanindustriesalongBohaiRim[J].ResearchofEnvironmentalSciences,2017,30(9):1479-148 .
[2] 范愛琪,劉書俊.長江口海洋產業綠色GDP核算指標的研究[J].環境保護科學,2010,36(5):48-50. FAN Aiqi,LIUShujun.AcountingindicatorsofgrenGDPofmarineindustryinYangtzeRiverEstuary[J].EnvironmentalProtection Science,2010,36(5):48-50.
[3] 劉奕均.基于產業集聚的海洋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2019. LIU Yijun.Astudyofoceangrentotalelementsproductionratebaseonindustryaglomeration[D].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2019.
[4] 閆雅莉.信息化對海洋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視角[D].杭州: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8. YAN Yali.Researchontheimpactofinformationizationonmarineeconomicgrowth[D].Hangzhou:HangzhouDianziUniversity,2018.
[5] 丁黎黎,朱琳,何廣順.中國海洋經濟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測度及影響因素[J].中國科技論壇,2015(2):72-78. DINGLili,ZHULin,HEGuangshun.MeasurementandinfluencingfactorsofgrentotalfactorproductivityofmarineeconomyinChina [J].Forumon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2015(2):72-78.
[6] 王子玥.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綠色發展測度與預警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8. WANGZiyue.ThemeasurementofthegrendevelopmentofmarineeconomyandearlywarningresearchintheBohai-rimregion[D]. Dalian:LiaoningNormalUniversity,2018.
[7] 蓋美,朱瑩瑩,鄭秀霞.中國沿海省區海洋綠色發展測度及影響機理[J].生態學報,2021,41(23):926-9281. GAIMei,ZHUYingying,ZHENGXiuxia.Marinegrenanditsinfluencemechanismofcoastalcities[J].ActaEcologicaSinica,2021,41 (23):926 -9281.
[8] 黃金陽.低碳經濟視角下中國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9. HUANGJinyang.Astudyon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China'smarineindustryfromtheperspectiveoflow-carboneconomy [D].Qingdao:QingdaoUniversity,2019.
[9] 洪偉東.促進我國海洋經濟綠色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16(1):64-6 . HONG Weidong.PromotingthegrendevelopmentofChina'smarineeconomy[J].MacroeconomicManagement,2016(1):64-6 .
[10] 李志偉.“生態 + ”視域下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的轉型路徑[J].經濟與管理,2020,34(1):35-41. LIZhiwei.Transitionpathofgrendevelopmentofmarineeconomyintheperspectiveof“Ecological+”[J].EconomyandManagement, 2020,34(1):35-41.
[1] 王鑫玉.雷州半島海洋漁業綠色發展研究[D].湛江:廣東海洋大學,202 . WANG Xinyu.A study on gren development of marine fisheriesin Leizhou Peninsula[D].Zhanjiang: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202 .
[12] 張征宇.浙江省海水養殖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23. ZHANGZhengyu.Evaluation ofgren developmentlevelof mariculturein Zhejiang Province[D].Zhoushan: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2023.
[13] 張寶印,蕭漢強,宋正海,等.海洋農牧化是傳統海洋漁業的綠色之路:積極推動海洋牧場產業發展[C]/ 第五屆環境與發展中國(國際) 論壇,北京: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209. ZHANGBaoyin,XIAO Hanqiang,SONGZhenghai,etal.Seafarmingistheonlywayoftraditionalseafishery:promoteactivelysea farmindustrydevelopment[C]/The5th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China(International)Forum,Beijing:MarineBranchofChina High-TechIndustrializationAsociation,209.
[14] 鮑金見.低碳視角下我國海洋交通運輸業綠色發展評價研究:以中遠海運集團為例[D].:理工大學,2021. BAOJinjian.GrendevelopmentevaluationofChina'smarinetransportationindustryfromtheperspectiveoflowcarbon[D].Tianjin: TianjinUniversityofTechnology,2021.
[15] 楊永福,王茜,陳平.中國海洋產業綠色發展路徑探索[C]/ 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2014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交流會,北京:中國海洋工程 咨詢協會:2014. YANG Yongfu,WANG Qian,CHENPing.ExplorethepathofgrendevelopmentofChina'smarineindustry[C]/ 2014Marine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ExchangeMetingofChinaOceanEngineringConsultingAsociation,Beijing:ChinaOceanEngineringConsultingAsociation:2014.
[16] 紀建悅,孫筱蔚.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的內涵與評價框架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3-40. JIJianyue,SUNXiaowei.Researchontheconotationandevaluationframeworkof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marineindustry [J].JournalofOceanUniversityofChina(SocialSciences),2021(6):3-40.
[17] 李林子,李小敏,孫啟宏,等.國內外綠色發展評價研究述評[J].生態經濟,2021,37(8):41-48. LILinzi,LIXiaomin,SUN Qihong,etal.AreviewofresearchesongrendevelopmentmeasurementinChinaandabroad[J].EcologicalEconomy,2021,37(8):41-48.
[18] 鄒進泰,熊維明.綠色經濟[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2. ZOUJintai,XIONG Weiming.Greneconomy[M].Taiyuan:ShanxiEconomicPres,202.
[19] 張義.四川產業綠色發展評價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7. ZHANG Yi.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gren development ofindustryin Sichuan[D].Chengdu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7.
[20] 牟盛辰.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強國建設方略探析:歷史源流、戰略向度與治理改革[J].改革與戰略,2019,35(8):3 -42. MOUShengchen.Ananalysisofthestrategyforbuildingamaritimepower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thenewera:historicalorigins,strategicdimensionsandgovernancereform[J].Reformation amp; Strategy,2019,35(8):3 -42.
[21] 李佳倩,王文濤,高翔.產業結構變遷對低碳經濟發展的貢獻:以德國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S1):26-31. LIJiaqian,WANG Wentao,GAO Xiang.Contributiontothelow-carbontransitionfrom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empiricalresearchofgermany[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6,26(S1):26-31.
[2] 楊林,溫馨.環境規制促進海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了嗎? :基于海洋環境規制工具的選擇[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1,37(1):38-49. YANGLin,WEN Xin.Doesenvironmentalregulationimprov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marineindustrialstructure:basedon selectionofmarinenvironmentalregulationtols[J].ReviewofEconomyandManagement,2021,37(1):38-49.
[23]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海洋經濟評估技術規程:HY/T027 -2019[S].2019. MinistryofNaturalResources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oceaneconomyevaluation:HY/T027 - 2019[S].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