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P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5-9857(2025)01-071-14
ResearchontheMechanismofDigitalEconomyEnabling High-QualityDevelopmentofMarineEconomy
ZHOU Gan1,ZENGFanfan1,KONG Hao2,XU Yao 3 ,ZHANGY 3
(1.ScholofEconomics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 ,China;
2.FujianInstituteofOceanography,Fujian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Coastand IslandManagementTechnology,Xiamen,China;
3.Busines Schol,QingdaoUniversityofTechnology,Qingdao,China)
Abstract:Theoceansareacrucialsiteforeconomicadvancementinthemodernera,andarobustmarineindustryisvitalforestablishingapowerfulmaritimenation.Thispaperanalyzes thetheoreticalmechanismofthedigitaleconomyenabling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the marineeconom fromthe ersectiveoffivedevelo mentconcets.Basedonthedatafrom1 coastalprovincesandregionsinChinafrom2013to2020,thePLS-SEM modelisusedtoempiricalytesttheinfluencemechanism ofthedigitaleconomyon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 the marine econom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gital economy has made a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tothehigh-qualitygrowthofthemarinesector.Furthermore,thestudyoftheimpact mechanismfoundthatthedigitaleconomyplaysasignificantroleinthetwodimensionsofinovationandoenes,butthereisstil muchro mforimrovementinthe romotionofthetwo dimensionsofcordinationandgren.Analysisofthesub-indicatorsshowsthatmarinescience andtechnologyinovation,theproportionofvalueadedofthemarineservicessector,theareaof marinewetlands,importsandexportsofgods,disposableincomeofthepopulation,anddigitalindustrialchangeplayanimportantroleinthispromotion.Proposalsaresugestedtoaceleratetheconstructionofmarinedigitalinfrastructure,promotetheaplicationofdigitalachievementsinthefieldof marineeconom ,and romotethereformofdiitalindustr toful leveraethediitaleconom's benefitsandadvancetheestablishmentofarobustmaritimenation.
Keywords:Digitaleconomy,High-qualitydevelopmentofthemarineeconomy,Fivedevelopmentconcets,PLS-SEM Model
0 引言
海洋覆蓋面積廣,蘊含資源豐富,是人類開發資源與拓展空間的重要寶庫,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我國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的發展,2023 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我國海洋經濟起步晚,但起點高,進展快。自然資源部數據顯示, — 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由 億元增長到 億元,10 年 間,我 國 海 洋 生 產 總 值 翻 了 將 近 一 番。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同比增速為 6.0% ,比國內生產總值高 0.8 個百分 點。從產 業層面 看,2023年,海洋制造業增加值29861 億元,增速為7.0% ,比全國制造業高2個百分點;海洋服務業增加值5896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 4.7% ,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3個百分點。《2023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結果顯示,202 年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為 ,比上年增長 2.5% ,比近 年年均增速高0.1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但較快的發展速度讓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面臨產業低質化、同質化嚴重、產業發展方式粗放、海洋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海洋管理水平相對落后[1]等問題,發展方式亟須轉變。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經濟發展方式,已廣泛應用到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在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過程中,通過促進產業變革與升級,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引擎,這為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了新方向。因此,探究數字經濟能否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及其影響機制,對于推動數字經濟與海洋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海洋經濟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2-4]、海洋產業結構及優化[5-7]等方面,研究方法側重于定性分析。隨著計量經濟學的發展成熟以及交叉學科的發展,海洋經濟的時空特征[8]、發展空間差異[9]、海洋產業結構演變[10]逐漸成為研究熱點。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給我國海洋環境帶來了巨大挑戰,學者開始重視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海洋經濟發展,研究重點向環境變化對海洋資源的影響[11]、海洋生態經濟系統脆弱性[12]、海洋生態補償機制[13-14]、海洋環境承載力[15]等方向轉移。“高質量發展”一詞提出后,海洋經濟的研究進一步升級。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方面,部分學者使用單一指標測度,如孫才志等[16]使用全要素生產率評價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部分學者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王銀銀[17]、曹正旭等[18]基于新發展理念創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程曼曼等[19]在此基礎上增加海洋經濟維度,構建了涵蓋質、量、綠色原則的評價體系;關洪軍等[20]在五大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增加經濟綜合實力維度;鈔小靜等[21]立足“條件-過程-結果”的三維框架評價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因素方面,秦琳貴等[22]表明科技創新能夠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倪冉等[23]運用 模型模擬了海洋生態安全與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態交互關系;徐文玉[24]分析了環境規制對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謝寶劍等[25]在總結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內涵和特征的基礎上,分析了新質生產力驅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和實現路徑。
數字經濟是決定經濟發展水平的現代機制,是繼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之后的第三種革命形式。如今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宏觀層面,數字經濟通過精準匹配創新組織、集聚創新要素、調整產業變革等途徑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26];通過推動稅收征管改革、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降低勞動力錯配帶動地方稅源“提質增量”,促進地方稅收收入增長[27];此外,數字經濟還能促進城鄉融合發展[28],提升消費市場韌性[29]。微觀層面,數字經濟能夠推動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30],顯著降低碳排放水平[31]。數字經濟的推動作用正逐漸延伸到海洋經濟領域。微觀層面,數字經濟可以直接促進海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如海洋裝備制造業[32]、海洋礦產[33]等;還可以通過緩解融資約束、優化人力資本結構以及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海洋產業研發創新能力[34]。宏觀層面,數字經濟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創新效率促進海洋低碳發展[35];隨著數據要素重要性的提升,孫才志等[16]構建了包含數據生產要素的投入 產出指標體系,探究海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變動過程中數據要素的實際增值過程。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表明數字經濟能夠促進海洋經濟發展,但并未深入分析其背后的作用機制。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數字經濟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機理。通過分別構建數字經濟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借助PLS-SEM 模型實證檢驗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機理。旨在把握數字經濟發展的機遇,推動我國數字海洋經濟深度發展。
1 影響機理及研究假設
隨著陸地資源的日益短缺、人類對資源和空間需求量的增大,各沿海國家將戰略目標轉向海洋。海洋經濟是陸地經濟向海洋延伸的結果,與陸地經濟發展歷史久遠不同,海洋經濟發展歷程較短,基礎薄弱,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升級。而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增長速度快,發展潛力大,可以很好地彌補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足。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機制如圖 所示。
圖1 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機制
Fig.1 Mechanismsbywhichthedigitaleconomyafects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marineeconomic

1.1 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的影響
數字經濟可以提供人才、資金和技術支持,激發海洋經濟創新活力。首先,數字經濟的發展可以優化企業的人力資源結構。一方面,數字設備生產效率高,與勞動力相比在生產過程中更具競爭優勢,從而出現勞動替代效應,即機器替代人工,這樣勞動力會自覺學習數字知識與技能,提高自身素質,為涉海企業突破創新“瓶頸”提供人才支持;另一方面,數字技術與勞動市場的結合,使勞動市場供求信息更加透明、準確,提高了海洋產業勞動力供求雙方的匹配效率。其次,數字金融的發展可以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緩解涉海企業的資金壓力,為企業創新提供研發資金,在數字金融市場上,資金可以實現跨區、跨行業流通,為企業獲取外部資金提供了可能。最后,數字技術可以為海洋科技研發提供技術支持。如無人探測技術、遙感技術等高新技術在海洋資源勘探、開發過程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海洋開發效率,而且擴大了海洋空間資源的開發范圍。因此,提出假設 。
H1: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創新發展有正向促進作用
1.2 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協調發展的影響
協調發展是一種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的發展方式。首先,海洋產業屬于資源依賴型產業,數據作為一種特殊資源,與海洋產業融合可以為海洋產業發展提供新的活力,不僅使海洋產業與其他產業間的關系日益密切,而且數據資源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可以打破區域壁壘,加快區域間海洋產業的協同發展。其次,數字經濟具有高滲透性,信息和通信技術在海洋三大產業間流動,模糊了海洋三大產業間的界限,三大海洋產業間的聯系日益密切,海洋產業呈現相互融合的趨勢。最后,數字基礎設施的完善,使沿海農村地區能夠獲得更多的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解決了沿海欠發達地區缺少公共服務的問題,縮小了城鄉發展水平的差距[36],促進了沿海地區城鄉協調發展。因此,提出假設2。
H2: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協調發展有正向促進作用
1.3 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的影響
數實融合發展,突破了數字經濟發展在地域范圍上的羈絆,促進了綠色發展[37]。一方面,數字經濟具有快捷性、直接性的特點,可以幫助企業快速準確了解產業鏈各環節的真實需求,減少資源和能源的盲目投入,有效避免海洋產業發展過程中能源的過度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推動海洋產業綠色化發展[38];另一方面,數字媒體可以讓政府和公眾實現信息共享,為公眾樹立和增強環保觀念提供新的方法和渠道[39]。海洋企業借助數字平臺公開污染排放以及污染治理情況,加強海洋污染治理的社會監督。因此,提出假設3。
H3: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綠色發展有正向促進作用
1.4 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開放發展的影響
數字經濟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了強大推動力。首先,電子商務的出現改變了海產品加工、海水養殖等傳統海洋產業的生產和銷售模式,不僅降低了銷售成本,帶來了現代化生產管理,還增強了交易雙方的互動性,跨境電商、智慧港口、數字物流的成熟,使海洋產業國際貿易迅速發展,海洋企業得以拓展國際市場。其次,數字技術在國際投資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有效吸引外資和促進對外投資[40]。最后,旅游業作為一個多元化、綜合性的行業,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這一領域使用數字技術,如在線預定系統、電子支付系統、在線旅游服務等,既可提高旅游體驗,又可降低旅游業的運營成本,帶動沿海地區濱海旅游業的發展。因此,提出假設 。
H4: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開放發展有正向促進作用
1.5 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共享發展的影響
發展最根本的目的是實現人民幸福,數字經濟可以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數字工業化通過數據流引導海洋經濟要素優化重組,打破生產要素流動的時空約束,實現海洋經濟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促進產品和服務創新[38],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提高海洋勞動生產率。借此,企業可以節省成本,擴大業務范圍,提供就業崗位,增加沿海地區居民收入。此外,數字技術的應用加快了海洋新興產業的出現,人們的多樣化需求逐漸得到滿足,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提出假設5。
H5: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共享發展有正向促進作用
2 方法和數據
2.1 PLS-SEM 模型
2.1.1 模型
結構方程模型( )是一種能夠把復雜因果關系表示為可計算、可測量的模型方程的計量技術,由測量方程和結構方程組成。測量方程揭示觀測變量與潛變量的關系,結構方程揭示潛變量間的關系。
測量模型的表達式如下:
X=λxη+εx
Y=λyξ+εy
式中: X,Y 為觀測變量構成的矩陣; λy?λx 為載荷系數矩陣; η?cornerξ 分別為由內生、外生潛變量組成的矩陣; Ey?Ex 為殘差項。
結構模型的表達式如下:
η=βη+γξ+φ
式中: β 為內生潛變量間的作用系數; γ 為外生潛變量對內生潛變量的影響程度; φ 為殘差項,與 Ey?Ex 相互獨立。
在本研究中,觀測變量 Y 為數字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觀測變量 X 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內生潛變量 η 由海洋經濟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發展5個方面構成;外生潛變量 ξ 為數字經濟發展;載荷系數矩陣 λyλz 為各個觀測變量對潛變量的解釋程度;γ 為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五大維度的影響路徑系數。
2.1.2 估計方法
主流的結構方程模型有兩類,即基于協方差的結構方程模型(CB-SEM)和基于方差的偏最小二乘結構方程模型(PLS-SEM)。盡管二者都屬于結構方程模型,但二者在統計方法、研究目的、采用的算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與 模型相比,模型強調預測和解釋結果變量中的方差,適用于小樣本,對正態性和其他多元假設更寬容。基于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樣本量小的特點,選擇構建PLS-SEM 模型進行分析。
2.2 指標體系設計
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多維度概念,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質量,不僅要看其經濟總量,還要看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效應。我國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涵蓋了經濟、社會與民生的各個方面,可以作為經濟發展狀況的評價標準。因此,本研究借鑒仇榮山等[41]的研究,參照新發展理念構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表1)。
由于各國沒有統一的數字產業分類,所以尚未形成統一的數字經濟測量方法。關于數字經濟的測量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使用單一指標衡量,如使用數字普惠金融指數[42]和互聯網普及率[43];另一類是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黃敦平等[44]從數字化基礎設施、數字化應用和數字化產業變革 個維度,王玉珍等[45]從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數字經濟發展環境、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4個維度,李潔等[46]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5個維度建立數字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由于數字經濟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單一指標或維度無法全面反映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所以本研究通過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測量沿海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數字化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是反映一個地區數字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數字化基礎設施越完善,地區數字化發展程度越高;數字經濟在海洋經濟領域的主要應用是與海洋產業結合,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實現創新、提升效率并創造價值。所以本研究借鑒黃敦平等[44]的研究從數字化基礎設施、數字化應用和數字化產業變革3個維度構建數字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如表 所示。
2.3 數據來源
本研究選取了中國沿海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作為樣本①。由于我國數字經濟起步較晚,數字經濟相關指標數據自2013年開始公布,因此本研究選取的數據區間為2013—2020年。原始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海洋統計年鑒》《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電力統計年鑒》《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歷年統計年鑒等資料。個別缺失數據采用線性插值法補充。本研究使用Z-score標準化法處理原始數據,以克服數據間的單位限制。
表1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與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
Table1 Indicatorsystemforhigh-qualitydevelopmentofthemarineeconomyandthedevelopmentofthedigitaleconomy

3 實證結果
3.1 模型檢驗
本研究采用SmartPLS軟件對PLS-SEM 模型進行分析,為保證分析結果的正確性,首先對測量數據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以保證數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其次對觀測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減小評估誤差;最后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對結構方程( )進行回歸分析。
3.1.1 信度檢驗
信度檢驗用來檢驗測量數據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包括一致性檢驗和合成信度檢驗兩部分。本研究選取的潛變量均滿足 KMOgt;0.5 和 Plt; 0.05,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內部一致性檢驗借鑒Carmines等[47]的研究,若 Alpha?0.707 ,則一致性檢驗通過。根據表2 所示,所有潛變量均滿足Alha gt;0.8 ,內部一致性檢驗通過。合成信度采用CR檢驗,若 CRgt;0.7 ,則合成信度較好,表2中所有潛變量均滿足 CRgt;0.8 ,合成信度檢驗通過。
表2 潛變量信度檢驗結果

3.1.2 效度檢驗
效度檢驗用來分析潛變量與觀測變量之間的關系,評估觀測變量是否有效地反映潛變量。效度分為判別效度和內斂效度。判別效度采用Fornel-Larcker準則和異質-單質比率(HTMT)分析。表中每個潛變量的平均萃取變異量( )均大于該潛變量與其他潛變量的相關系數,說明存在判別效度。表4中,除了一個例外,其他均滿足 HTMT lt; 0.9,仍然認為判別效度存在[48]。內斂效度用 AVE值是否大于 判別,根據表 所示,本研究中所有潛變量均滿足 AVEgt;0.5 ,表明內斂效度存在。本研究選取的觀測變量具有可靠性和一致性,適合進一步研究。
表3 傳統效度判別標準 (Fornel-Larcker標準)

表4 當代效度判別標準(HTMT比率)

表5 內斂效度分析

3.1.3 多重共線性檢驗
當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線性時,分析結果可能會存在偏差,甚至可能會出現與實際完全相反的情況,因此在分析模型之前,需要對各觀測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使用方差膨脹因子( )指標檢驗變量間的多重共線性,若 VIFgt;10 ,表明變量間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剔除 VIFgt;10 的觀測變量,最終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多重共線性檢驗結果
Table6 Resultsofmulticolinearitytest

續表6

續表7

3.2 PLS-SEM 模型的參數估計
采用偏最小二乘法 (PLS)對結構方程模型(SEM)的測量方程和結構方程進行回歸分析。測量方程表示各觀測變量對潛變量的解釋程度,對測量模型的估計結果如表7所示,各觀測變量均通過ΨtΨΨ 檢驗 (Δtgt;1.96) ),表明本研究所選取的觀測變量可以較好地解釋潛變量。
表7 測量模型的估計結果
Table7 Estimationresultsofthemeasurementmodel

測量模型的載荷系數及指標權重見表8,指標權重等于該指標的載荷系數占同組觀測變量載荷系數總和的比重。指標權重越大,說明該觀測變量對潛變量的解釋程度越高。在海洋經濟創新發展中,4個觀測變量所占比重較為均勻,說明人才、理論和資金對海洋創新同等重要。在海洋經濟協調發展中,觀測變量Co1(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增加值所占比重)的載荷系數權重最大,占比 40.3% ,說明海洋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科研、教育、服務等活動能夠有效推動海洋經濟協調發展。在海洋經濟綠色發展中,觀測變量Gre3(近海濕地面積)的載荷系數權重最大,占比 27.5% ,說明海洋經濟綠色發展需要擴大近海濕地面積。在海洋經濟開放發展中,觀測變量 O1(貨物進出口總額)的載荷系數權重最大,占比 28.4% ,說明要擴大海洋產業的國際市場份額,應重視貨物貿易的發展。在海洋經濟共享發展中,觀測變量 (沿海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載荷系數權重最大,占比 26.6% ,說明海洋經濟發展最終目的是要增加沿海地區人民收入。在潛變量“數字經濟”中,觀測變量 Di6(電子商務采購額)、Di7(軟件業務收入)和Di8(國內外3種專利申請授權數)的載荷系數權重較大,分別占比16.8%.17.6% 和 16.9% ,說明數字化產業變革對數字經濟的發展起關鍵作用。
表8 測量模型的載荷系數

對結構模型的回歸結果如表9所示,5條影響路徑的估計結果均通過 Ψt 檢驗
),且路徑系數均大于 ,表明數字經濟能夠顯著推動海洋經濟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
表9 結構模型的估計結果
Table9 Estimationresultsofthestructuralmodel

根據表9所示,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的作用系數為0.848,表明數字經濟的發展能夠顯著促進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假設 H1成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每提高 1% ,海洋經濟創新發展進步0.848% 。數字技術的使用迫使涉海就業人員提高自身素質,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增加了企業融資機會,為海洋科技創新提供資金支持。數字平臺的使用允許涉海企業共享創新成果,彼此優勢互補,增強創新能力。
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協調發展的作用系數為0.690,表明數字經濟的發展能夠促進海洋經濟協調發展,假設 H2 成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每提高1% ,海洋經濟協調發展進步 0.690% 。數字技術可以突破地理條件限制,縮小海洋產業間的發展差距,加快區域間海洋產業的協同發展。信息和通信技術在海洋三大產業間的流動,模糊了三大產業間的界限,海洋三大產業相互融合的趨勢明顯。此外,數字基礎設施在農村地區的完善,縮小了沿海地區城鄉發展差距。
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的作用系數為0.675,表明數字經濟的發展能夠促進海洋經濟綠色發展,假設 H3 成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每提高1% ,海洋經濟綠色發展進步 0.675% 。數字技術使消費者需求信息更加透明,生產企業可以準確了解消費者和供應鏈各環節的需求,避免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和浪費,減輕海洋生態環境的壓力,推動海洋經濟向綠色、高效方向發展。同時,數字媒體可以將政府、民眾、企業聯系起來,加強環境治理的社會監督。
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開放發展的作用系數為0.840,表明數字經濟的發展能夠顯著促進海洋經濟開放發展,假設 成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每提高 1% ,海洋經濟開放發展進步 0.840% 。借助數字技術,跨境電商、數字物流等快速發展,促進了海洋產業國際貿易的發展。數字技術在吸引外資和促進對外投資方面的應用,推動了海洋產業國際投資的發展。此外,旅游景區數字化建設提高了用戶體驗,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促進了沿海地區國際旅游業的發展。
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共享發展的作用系數為,表明數字經濟的發展能夠顯著促進海洋經濟共享發展,假設 成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每提高 1% ,海洋經濟共享發展進步 0.740% 。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優化了海洋傳統產業結構,還催生出大量新興產業,如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數據產業等,不斷滿足人們對海洋產品與服務的多樣化需求。此外,數字技術憑借自身的效率優勢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助力企業擴大業務范圍,提供就業崗位,增加沿海地區居民收入。
綜上,數字經濟的發展能夠顯著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SEM 模型的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路徑模型結果

Fig.2 Resultsofthepathmodelingoftheimpactofthedigitaleconomyonthehigh-quality developmentofthemarineeconomy
4 結論和政策建議
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可以通過調整海洋產業結構布局、激發創新潛力、推動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綠色化轉型、提升海洋產業國際化水平以及改善沿海地區人民生活來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本研究基于中國沿海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通過構建PLS-SEM 模型,實證檢驗了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機理。實證結果表明: ① 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5個方面的發展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② 分項指標中,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影響程度依次減弱。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的影響主要來自其對海洋經濟創新、開放發展的影響。 ③ 海洋科技創新、海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近海濕地面積、貨物進出口總額、沿海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以及數字化產業變革在數字經濟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
本研究的結論為沿海地區制定數字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提供了參考。為了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的促進作用,提高海洋經濟發展質量,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1)加快海洋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欠發達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加大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建立海洋數據交易中心,推動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但政府也要深刻認識“數字經濟悖論”,避免盲目建設數字基礎設施,防止數字經濟過度發展[49]。
(2)推動數字化成果在海洋經濟領域的應用。首先要鼓勵個人學習數字化知識和技能,提高勞動力數字化素養;其次各海洋企業要密切關注數字技術發展最新情況,將5G、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以及數據要素與傳統海洋產業結合,助力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
(3)推動數字化產業變革,深化數字海洋經濟發展。將數字經濟融入海洋經濟發展過程,推動海洋產業的“云賦能與智能化”,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放大和倍增作用,提高海洋產業的數字化水平[38],促進海洋產業新業態的發展。
(4)堅持科技引領,優化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創新、開放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的促進作用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要以海洋科技創新為著力點,搭建信息、數據等要素共享平臺,共享資源與創新成果;企業可以與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進海洋領域專業人才;政府要制定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保護企業與個人的研究成果,鼓勵創新。同時,深度挖掘數字經濟對海洋經濟綠色化發展的作用,政府要積極運用互聯網平臺培養和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制定嚴格的生態環境處罰措施,引導企業探索節能環保的生產模式。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鐘鳴.新時代中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問題[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43(S2):1-5. ZHONG Ming.High-qualitydevelopmentofChina'smarineeconomyinthenewera[J].JournalofShan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2021,43(S2):1-5.
[2] 陳新軍,周應祺.藍色國土資源與我國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經濟地理,201,21(S1):251-254. CHEN Xinjun,ZHOU Yingqi.Explorationandprotectofmarineresourcestosustainabledevelopourmarineeconomy[J].EconomicGeography,201,21(S1):251-254.
[3] 于英卓,戴桂林.海洋資源資產化管理與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經濟師,202(1):19-20. YU Yingzhuo,DAIGuilin.Aset-basedmanagementofmarineresource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marineeconomy[J].China Economist,202(1 ):19-20.
[4] 王長征,劉毅.論中國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資源科學,203,25(4):73-78. WANGChangzheng,LIU Yi.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arineeconomyinChina[J].ResourcesScience,203,25(4):73-78.
[5] 張紅智,張靜.論我國的海洋產業結構及其優化[J].海洋科學進展,205,23(2):243-247. ZHANG Hongzhi,ZHANGJing.OnChinesemarineindustryconstitutionanditsoptimization[J].AdvancesinMarineScience,205,23 (2):243-247.
[6] 周洪軍,何廣順,王曉惠,等.我國海洋產業結構分析及產業優化對策[J].海洋通報,205,24(2):46-51. ZHOU Hongjun,HEGuangshun,WANGXiaohui,etal.Theanalysisofoceanindustrialstructureandtheoptimizedindustrialpolicies inourcountry[J].MarineScienceBuletin,205,24(2):46-51.
[7] 武京軍,劉曉雯.中國海洋產業結構分析及分區優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S1):21-25. WUJingjun,LIUXiaowen.China'smarineindustrystructureanalysisandzoningoptimization[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0,20(S1):21-25.
[8] 張耀光,劉鍇,王圣云.關于我國海洋經濟地域系統時空特征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6,25(5):47-56. ZHANG Yaoguang,LIU Kai,WANGShengyun.ResearchonthecharactersofspaceandtimeofmarineeconomicarealsysteminChina [J].ProgresinGeography,206,25(5):47-56.
[9] 韓增林,許旭.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差異分析[J].人文地理,208(2):106- 12. HANZenglin,XU Xu.Thestrategicalanalysisofspatialdisparityin marineeconomyinChina [J].Human Geography,208(2): 106-12.
[10] 寧凌,胡婷,滕達.中國海洋產業結構演變趨勢及升級對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7):67-75. NINGLing,HUTing,TENGDa.StudyontheevolutiontrendofChina'smarineindustrystructureandcountermeasuresforupgrading [J].InquiryintoEconomicIsues, 2013(7):67-75 .
[1] 楊東方,高振會,馬媛,等.膠州灣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影響[J].海洋環境科學,206,25(4):39-42. YANGDongfang,GAOZhenhui,MAYuan,etal.InfluenceofenvironmentchangeonmarinebiologicalresourcesinJiaozhouBay[J]. MarineEnvironmentalScience, 2006,25(4):39-42 .
[12] 彭飛,孫才志,劉天寶,等.中國沿海地區海洋生態經濟系統脆弱性與協調性時空演變[J].經濟地理,2018,38(3):165-174. PENGFei,SUNCaizhi,LIU Tianbao,etal.Temporalandspatialevolutionofvulnerabilityandcordinationofmarineeco-economic systemincoastalareaofChina[J].EconomicGeography,2018,38(3):165-174.
[13] 賈欣,王淼.海洋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J].中國漁業經濟,2010,28(1):16-2 . JIAXin,WANG Miao.Establishmentofmarineeco-compensationmechanism [J].ChineseFisheriesEconomics,2010,28(1):16-2 .
[14] 王桂梅.中國海洋生態補償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建議[J].學術交流,2014(8):18-121. WANGGuimei.ProblemsandsugestionsforimprovementofthemarineecologicalcompensationmechanisminChina[J].Academic Exchange,2014(8):18-121.
[15] 許冬蘭,李玉強.基于狀態空間法的海洋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3(18):58-60. XU Donglan,LIYuqiang.Evaluationofmarineecosy caryingcapacitybasedonstate-spaceaproach [J].Statisticsamp; Decision, 2013(18):58-60.
[16] 孫才志,宋現芳.數字經濟時代下的中國海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21,40(12):1983-198. SUNCaizhi,SONGXianfang.Totalfactorproductivityofmarine nChinaintheeraofdigitaleconomy[J].ProgresinGeography,2021,40(12):1983-198.
[17] 王銀銀.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構建及綜合評價[J].統計與決策,2021,37(21):169-173. WANGYinyin.Constructionofanindicatorsystemforhigh-qualitydevelopmentofthem anditscomprehensiveevaluation[J].Statisticsamp; Decision,2021,37(21):169-173.
[18] 曹正旭,張樨樨.中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及差異性分析[J].統計與決策,2023,39(8):102-107. CAOZhengxu,ZHANGXixi.EvaluationofhighqualitydevelopmentofChina'smarineeconomyandanalysisofdiferences[J].Statisticsamp; Decision,2023,39(8):102-107.
[19] 程曼曼,陳偉,楊蕊.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構建及時空分析:基于海洋強國戰略背景[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38(1): 8-15. CHENG Manman,CHEN Wei,YANG Rui.Constructionandspatial-temporalanalysisofhigh-qualitydevelopmentindexsystem of China'smarineeconomy:underthebackgroundofmaritimepowerstrategy[J].ResourceDevelopmentamp; Market,202 ,38(1):8-15.
[20] 關洪軍,馮敏.中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與差異分析[J].海洋湖沼通報,2024,46(2):158-168. GUAN Hongjun,FENG Min.Measurementanddiferenceanalysisofhigh-qualitydevelopmentlevelofoceaneconomyofChina [J]. TransactionsofOceanologyandLimnology,2024,46(2):158-168.
[21] 鈔小靜,廉園梅,沈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空差異與收斂特征研究:基于“條件—過程—結果”的三維測度[J].財經問題研究,2023 (3):3-21. CHAOXiaojing,LIAN Yuanmei,SHEN Lu.Onthespatial-temporaldiferentiationandconvergencecharacteristicsofChina'shighqualityeconomicdevelopment:thre-dimensionalmeasurementbasedon\"condition-proces-result\"[J].ResearchonFinancialandEconomicIsues,2023(3):3-21.
[2] 秦琳貴,沈體雁.科技創新促進中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了嗎:基于科技創新對海洋經濟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實證檢驗[J].科技進 步與對策,2020,37(9):105-12. QINLingui,SHEN Tiyan.Doestechnologicalinovationpromote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China'smarineeconomy:empirical testbasedonefectoftechnologicalinovationonGTFP [J].Scienceamp; TechnologyProgresandPolicy,2020,37(9):105- 12.
[23] 倪冉,關洪軍.海洋生態安全與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演化及交互響應[J].統計與決策,2023,39(21):127-131. NIRan,GUAN Hongjun.Synergisticevolutionandinteractiveresponseofmarineecologicalsafetyandhighqualitydevelopmentofmarineeconomy[J].Statisticsamp; Decision,2023,39(21):127-131.
[24] 徐文玉.環境規制、科技創新與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J].統計與決策,202 ,38(16):87-93. XU Wenyu.Environmentalregulation,technologicalinovationandhigh-qualitydevelopmentofmarineeconomy[J].Statisticsamp; Decision,202 ,38(16):87-93.
[25] 謝寶劍,李慶雯.新質生產力驅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路徑[J].東南學術,2024(3):107-18. XIEBaojian,LIQingwen.Thelogicandpathforpromotinghigh-qualitydevelopmentofmarineeconomywithnewqualityproductive forces[J].SoutheastAcademicResearch,2024(3):107-18.
[26] 鈔小靜,王宸威,王燦.數字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機制與實現路徑[J].經濟縱橫,2024(3):108-17. CHAOXiaojing,WANGChenwei,WANG Can.Theoreticalmechanismandimplementationpathofdigitaleconomypromotinghighqualityeconomicdevelopment[J].EconomicReviewJournal,2024(3):108-17.
[27] 郭健,楊昭龍.數字經濟發展與地方稅收收入: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24(3):93- 10. GUOJian,YANGZhaolong.Digitaleconomydevelopmentandlocaltaxrevenue:anempiricalstudybasedonprovincialpaneldata[J]. Macroeconomics,2024(3):93-10.
[28] 彭十一,俞雅靜,趙琪琪.數字經濟對城鄉融合發展的作用機制與空間效應:基于空間杜賓模型的實證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24,3 (7):9 -15. PENGShiyi,YU Yajing,ZHAOQiqi.Themechanismandspatialefectofdigitaleconomyonthe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areas: anempiricalanalysisbasedonspatialdurbinmodel[J].WorldRegionalStudies,2024,3 (7):9 -15.
[29] 蘆紅,韋美膛.擴大內需視角下數字經濟發展與我國消費市場韌性關系:基于電商發展的中介效應檢驗[J].商業經濟研究,2024(7): 5 -58. LU Hong,WEIMeitang.TherelationshipbetwendigitaleconomydevelopmentandChina'sconsumermarketresilienceundertheperspectiveofexpandingdomesticdemand:basedonthemediationefecttestofe-commercedevelopment[J].JournalofCommercialEconomics,2024(7):5 -58.
[30] 武建輝,秦濤,楊澤云,等.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數字經濟的微觀影響——基于四省農戶調查及要素配置視角[J/OL].[2024-05-21].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htp:/kns.cnki.net/kcms/detail/1.3513.S.20240419.137.021.html. WUJianhui,QINTao,YANGZeyun,etal.Linkingsmal-scalefarmhouseholdswithmodernagriculture:themicroimpactofthedigitaleconomy:basedonthesurveyoffarmersinfourprovincesandfactoralocation[J/OL].[2024-05-21].ChineseJournalofAgriculturalResourcesandRegionalPlaning,htp:/kns.cnki.net/kcms/detail/1.3513.S.20240419.137.021.html.
[31] 孫銘,王茗旭.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3):102-14. SUN Ming,WANG Mingxu.TheimpactofChina'sdigitaleconomydevelopmentoncarbonemisions[J].Journ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2024,4 (3):102-14.
[32] HEXinhua,PING Qiuyuan,HU Wenfa.Doesdigitaltechnology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marineequipmentmanufacturingindustryinChina? [J]MarinePolicy,2021,136:104868.
[3] HONG NHAM N T,MAIHOA TT,HALT.Influencesofdigitalizationonsustainingmarineminerals:apathtowardsustainable blueeconomy[J].Ocean amp; CoastalManagement,2023,239:106589.
[34] 陳琦,張云.數字經濟發展對海洋產業研發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來自微觀涉海企業的證據[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 (4):12-2 . CHEN Qi,ZHANG Yun.ResearchontheimpactofdigitaleconomydevelopmentontheRamp;Dandinovationcapabilityofthemarine industry:evidencefrom micromarineenterprises[J].JournalofOceanUniversityofChina(SocialSciences),2023(4):12-2 .
[35] YAO Wei,ZHANG Weikun,LIWenxiu.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marinelowcarbonthroughthedigitaleconomy[J].Journalof Inovation amp; Knowledge,202 ,8(1):10285.
[36] CHENG Yue,ZHENGDong.DoesthedigitaleconomypromotecordinatedUrban-RuralDevelopment? [J]EvidencefromChina.Sustainability,2023,15(6):5460.
[37] FENGZhen,CHENGSainan,QU Guohua,etal.Researchontheoreticalmechanismandpromotionpathofdigitaleconomydriving China'sgrendevelopmentunder\"doublecarbon\"background [J].InternationalJournalEnvironmentResearchandPublic Health, 2023,20(1):437.
[38] LIU Yang,JIANGYiying,PEIZhaobin,etal.Evolutionofthecouplingcordinationbetwenthemarineeconomyanddigitaleconomy [J].Sustainabilit ,2023,15(6):560 .
[39] KONGLingzhang,LIJinye.Digitaleconomydevelopmentandgreneconomiceficiency:evidencefromprovince-levelempiricaldatain China[J].Sustainabilit ,2023,15(1):3.
[40] 蹇令香,蘇宇凌,曹珊珊.數字經濟驅動沿海地區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1,36(1):28-40. JIANLingxiang,SU Yuling,CAOShanshan.Researchonthedigitaleconomydriving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marineindustry incoastalareas[J].JournalofStatisticsandInformation,2021,36(1 ):28-40.
[41] 仇榮山,殷偉,韓立民.中國區域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與類型區劃分[J].統計與決策,2023,39(1):103-108. QIU Rongshan,YIN Wei,HANLimin.Evaluationandtypedivisionofhigh-qualitydevelopmentlevelofregionalmarineeconomyin China[J].Statisticsamp; Decision,2023,39(1):103-108.
[42] 楊驍,劉益志,郭玉.數字經濟對我國就業結構的影響:基于機理與實證分析[J].軟科學,2020,34(10):25-29. YANG Xiao,LIU Yizhi,GUO Yu.Newtrendofemploymentstructureunderthedigitaleconomy:mechanismandempiricalanalysis [J].SoftScience,2020,34(10):25-29.
[43] 王海梅.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對進出口貿易和貿易效率的影響:基于江蘇與 RCEP 協議國的數據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2 (3): 145-153. WANG Haimei.Theimpactofthelevelofdigitaleconomydevelopmentonimportandexporttradeandtradeeficiency:basedonthe dataanalysisofJiangsuandRCEPAgrementcountries[J].ModernManagementScience,202 (3):145-153.
[4] 黃敦平,朱小雨.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及時空演變[J].統計與決策,202,38(16):103-107. HUANGDunping,ZHU Xiaoyu.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thelevelofdevelopmentofChina'sdigitaleconomyanditsspatialand temporalevolution[J].Statisticsamp; Decision,202 ,38(16):103-107.
[45] 王玉珍,宋國靖,王彤.黃河流域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評價及時空演變分析[J].人民黃河,2024,46(5):1 -17. WANG Yuzhen,SONGGuojing,WANGTong.Evaluationofthelevelofdigitaleconomydevelopmentanditsspatio-temporalevolution analysisintheyelowriverbasin[J].YelowRiver,2024,46(5):1-17.
[46] 李潔,王琴梅.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測度及時空演變[J].統計與決策,202 ,38(24):73-78. LIJie,WANG Qinmei.Measurementandspatial-temporalevolutionofdigitaleconomydevelopmentlevel[J].Statistics amp; Decision, 202 ,38(24):73-78.
[47] CARMINESEG,ZEL ERR A.Reliabilityandvalidityasesment[M].BeverlyHils:SagePublications,1979.
[48] HENSELERJ,RINGLEC M,SARSTEDT M.Anewcriterionforasesingdiscriminantvalidityinvariance-basedstructuralequation modeling[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2015,43(1):15-135.
[49] DOU Qianqian,GAOXinwei.Thedouble-edgedroleofthedigitaleconomyinfirmgreninovation:micro-evidencefromChinesemanufacturingindustry[J].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utionResearch,202 ,29:67856-67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