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地區處于北方游牧與農耕文化的交織點,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不同文明相互碰撞,使得內蒙古地區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巖畫風格。桌子山巖畫屬于北方巖畫系統,題材豐富,分布范圍較廣,但與其他人物巖畫的數量相比,舞蹈巖畫數量并不是很多,現存的舞蹈巖畫僅有16個單體圖像。因此,有關桌子山舞蹈巖畫的研究也較為匱乏。
一、桌子山舞蹈巖畫的內容與制作方法
中國史前巖畫藝術是原始藝術序列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長期文化交融的過程中,每一種圖像樣式都代表著其文化序列中的某一階段。因此,通過對巖畫主題內容及與其相關聯的文化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原始先民生活的多個方面,也為人類歷史研究提供新的觀點。
桌子山巖畫群分布廣泛,涵蓋了召燒溝巖畫、雀兒溝巖畫等六大主要巖畫點。這些巖畫不僅反映了古代人類的生活場景、宗教信仰及藝術審美,同時也為研究古代烏海地區乃至整個北方草原地區的文化、歷史及社會變遷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1.單人舞
(一)內容分類
在桌子山巖畫中,以個體出現的舞蹈形象僅占少數,基本以巫舞為主,雖然數量較少,但各具特點??嗖藴系奈璧笌r畫(見圖1),人物兩臂平伸,自肘折垂,雙臂呈飛鳥之態,腳面朝上。從雙臂向上高舉可以看出是典型的巫舞。自古至今,人們常用舉手的姿勢表達贊同、討好、順從、投降等意思,他們用這種舞姿,以示向神靈討好。
根據圖形組合可以將桌子山巖畫中的舞蹈人物分為單人舞、群舞、舞者與動物的組合形象三大類。單人舞注重描繪身體的動作及裝飾物;群舞則為多人排成一行,做相同的動作;舞者與動物的組合形式則是為了表現一些重大場面,如儀式或主持祭祀活動。
圖1苦菜溝舞蹈巖畫

2.群舞
舞蹈紋樣作為一種象征繁衍和生存的紋飾,不論是在青銅器題材中還是在巖畫中,大多以組合形態出現,很少單獨出現。組合舞中最常見的形象是那種連臂或牽手而舞的場面,或是與野獸群共舞。以桌子山巖畫中的舞者為例,蘇白音溝舞蹈巖畫(見圖2),面積寬約162厘米,高88厘米,人物形體大小從左至右有所不同,但形象類似,均雙臂外張,肘部以上彎曲,面部有較為明顯的五官,連眉縱目,兩腿呈大幅度彎曲狀,且有尾飾,動作整齊一致。
3.舞者與動物組合的形象。人與動物的組合可能是源于原始先民對動物的崇拜或是期待獲得食物的祈禱。圖3雀兒溝舞蹈巖畫(見圖3)中,舞者雙臂平伸,舞蹈語言主要由其上下肢來表現,人的右側有羊和馬等動物。兩個牧人在馬前挽臂起舞,可能在做某種祈禱,其他動物則靜靜地站立在一旁。
圖3雀兒溝舞蹈巖畫

姿態。多人舞蹈形象的表現手法以磨刻為主,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致地表現了手和臉部的特征。在舞者與動物組合的畫面中,男性的生殖器表現得非常明顯,可能是用來表現對生殖與繁衍的渴求。
二、桌子山舞蹈巖畫的原始語境
游牧民族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的行為必然與神秘的巫術水乳交融,生存和繁衍是他們生活中的兩件大事。舞蹈巖畫可以分為自娛和娛神兩種類型。自娛性的有模擬動物的狩獵舞、慶祝作戰勝利的戰爭舞以及祈愿生存和繁衍的舞蹈;娛神或媚神的有宗教儀式舞蹈等。
(一)生活意象
舞蹈是原始社會的重要內容。在早期的人類社會,舞蹈不僅僅是簡單的消遣和娛樂手段,它是族群用以溝通天神的語言,同樣具有教育功能,是社會審美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讓人們在感官方面獲得愉悅。因此,舞蹈巖畫是對真實社會生活的反映,是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此外,桌子山巖畫中的舞蹈圖像帶有生殖崇拜的意味,如夸張的尾飾。這類舞蹈是為了在異性面前做一些夸張的動作來抒發情欲、展現魅力,以此來激發對方的欲望,從而實現繁衍。
狩獵舞蹈巖畫是一種象征生活意象的藝術形式,反映著原始人類想要征服野獸的心理,或是給后輩傳授打獵經驗。因此,這種舞蹈具有強烈的功利性目的。
(二)刻畫技法
單人舞蹈形象在刻畫手法上以線刻為主,人物四肢被刻畫得非常生動,部分注重描繪形體的裝飾物,突出舞蹈過程中的各種姿態,且單人形象大部分為男性。在刻畫類似巫師形象的舞者時,整體刻畫都顯示出與普通人不同的
(二)巫術意象
在生產力極端低下的原始時代,人們依靠漁獵游牧生存,生活每時每刻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原始人類產生了更好地生存下去的渴望,人們往往幻想能夠有某種控制自然的力量,從而增強部落的力量,巫術思維也相應產生。巫師以舞來溝通天神,在桌子山巖畫中,很多舞者的形象都是巫師,雙臂上舉,伸展五指,下有尾飾。
三、與周邊地區文化遺存的關系
(一)與彩陶圖案中舞蹈紋樣的對比研究
內蒙古、山西、河南都有巖畫發現,而它們都恰好位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及周邊,與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關系密切。因此,巖畫與彩陶紋樣在造型、文化功能等方面也存在同一性,桌子山舞蹈巖畫深受仰韶一馬家窯一齊家(辛店)史前文化的影響。將桌子山巖畫中的舞蹈圖像與北方地區彩陶中的舞蹈圖像進行比較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間的聯系,而在彩陶與巖畫中出現相同的元素,也足以說明原始時期周邊地區的人們存在著一定的交流與融合。
1995年出土于青海同德縣宗日遺址的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現藏于青海省博物館。在彩陶盆內壁上有兩組舞蹈圖像,巖畫中的舞蹈姿態就與舞蹈紋彩陶盆中的紋樣存在極大的相似性。
從文化內涵來看,桌子山巖畫與彩陶中的舞蹈紋樣都體現了原始先民對于生存和繁衍的渴望。從舞蹈紋彩陶盆上的圖像可以看出三種文化釋義。第一是巫術禮儀。原始先民通過舞蹈的手段將希望寄托于神靈,把自然現象神秘化了。因此,彩陶上的舞蹈圖案被認為是圖騰崇拜的象征,這一點也適用于舞蹈巖畫中的舞蹈圖案。第二是生殖崇拜。有學者認為舞蹈紋彩陶盆上的圖像是生殖崇拜的象征,彩陶盆上的舞者可能都是男性,舞蹈場面是男人們赤身裸體,踏歌起舞,向女性展示自己強壯矯健的身體,以達到求偶的目的。第三是慶祝豐收。在原始時期,人們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對于無法預知的自然災害產生了畏懼心理,只能將想要安穩生活的渴望寄托于身邊的動物或植物上。這些圖騰不是簡單的象征符號,而是原始先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這三點與桌子山舞蹈巖畫的內涵是類似的,巫術禮儀離不開舞蹈儀式。
(二)與剪紙圖案中舞蹈紋樣的對比研究
“五道娃娃”是甘肅隴東地區、陜北地區的一種剪紙形式,它由五個圓頭束發手拉手的男性娃娃構成,其外形和拉手起舞的舞蹈巖畫十分相像,也是對生命的象征。五個娃娃分東、西、南、北、中五道,是驅邪的。“五道娃娃”乃至“抓娃娃”源于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從桌子山巖畫中的舞蹈圖像、彩陶中的舞蹈紋樣到“五道娃娃”,跨越了數千年的時間長河,延續的不僅僅是圖像上的相似處,更傳承著其獨特的文化內涵。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是從原始巖畫、彩陶藝術到民間美術始終關注的主題,準確地說,繁衍的意識和生殖崇拜的觀念是人類歷史中永恒不變的話題。
四、結語
原始人類的舞蹈巖畫是研究原始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視角。在原始先民的生活中,舞蹈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刻有圖像的巖石都承載著原始先民獨特的記憶和精神的寄托,因此我們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舞蹈巖畫背后的文化現象,它是原始先民在狩獵、游牧中形成的共同愿望和精神追求的反映,它承載著原始巫術思想和藝術精神以及人們對生命的渴望。
[作者簡介]王鶴澄,女,漢族,內蒙古烏海人,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少數民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