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戲劇表演這門藝術是由演員按照社會的審美觀念,在舞臺上以行動的方式演繹人物故事、表現人類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對于演員來說,角色形體是呈現鮮活真實的人物形象的關鍵因素。本文聚焦戲劇表演中角色形體的重要作用,探討形體語言在表演藝術中的核心價值,以期為演員的角色創作實踐提供有益啟示。
一、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
在戲劇表演中,角色形體是揭示人物內心活動的重要媒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論強調,演員的身體不僅是外在表現的工具,更是內在情感的載體。該理論在《演員創造角色》中指出:“身體最細微的肌肉運動都應傳遞內心活動。”他還提出“人的身體生活和人的精神生活之間,存在著完全的一致”的觀點。這一觀點表明,角色的心理狀態可以通過特定的肢體動作表現,使觀眾直觀感知人物的內在變化。
以筆者研究生時期在劇目《靈魂出竅》中創作的張佳麗這一角色為例,她是一位40歲的高知女性,經歷了丈夫的背叛與冷漠,對愛情和生活已失去憧憬,卻偏偏在此時被命運再次捉弄,告知生命僅剩最后幾個月。當張佳麗回到家,面對丈夫又一次的漠視,她陷人崩潰,但她的內心告訴她要維持最后的尊嚴和體面。因此,在表演處理上,筆者設計了揭示人物內心活動的特定形體表達:張佳麗哭到渾身顫抖癱軟在沙發上后,仍強撐著失控的身體,試圖坐直,整理自己衣著和頭發;痛哭導致面部肌肉失控,她在開口說話前,仍努力調整表情和呼吸,試圖恢復冷靜。從崩潰的癱軟,到勉強支撐,再到對表情的艱難控制,這一系列形體細節展現了角色在規定情境中復雜的內心掙扎。
此外,心理學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形體動作在情感表達中的關鍵作用。梅拉賓認為,人類情感交流 93% 通過非語言方式進行,其中形體動作占 55% 。后續研究也表明,形體動作在溝通交流中占據主導地位,尤其是在表達情感、意志、目的方面。這一理論從心理學角度強化了形體表演在戲劇中的重要性。演員的肢體語言不僅是角色塑造的手段,更是觀眾快速理解人物內心世界的關鍵途徑。
可見,無論是從表演理論還是心理學研究角度來看,角色形體在揭示人物內心活動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演員通過精準的形體控制,能夠使角色的情感與心理狀態具象化,從而增強戲劇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表達角色的思想感情
形體動作是演員能夠表達角色思想感情的直接手段,作為戲劇表演中表達角色思想感情的重要載體,具有豐富的表現功能。一方面,形體動作是角色對外部刺激的直接反應,能夠即時呈現角色在特定情境中的情感狀態;另一方面,它是揭示角色內在動機與深層意志的關鍵手段。
戲劇表演藝術的魅力在于舞臺上呈現的多姿多彩的人生。從演員的角度出發,真實可信、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是一個演員最高的創作任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演員必須深人挖掘劇本內涵,分析臺詞背后的情感邏輯,并據此設計層次分明的形體動作。通過循序漸進的形體表現,展現角色當下的情感反應,揭示其思想感情的演變過程,從而在舞臺上呈現立體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以筆者在研究生二年級時創作的劇目《破舊的別墅》中的女特務角色為例,筆者通過不同層次的形體設計,展現了角色從自信滿滿到驚慌失措的內在思想和感情轉變的完整過程。首先,當女特務獲得重要文件時,采用挺拔的站姿、穩健的步伐和利落的手勢,配合微微抬起的下巴和從容的眼神,展現其胸有成竹、得意揚揚的狀態。這種形體動作的設計參考了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提出的“社會姿態”理論,即“角色的社會地位和心理狀態可以通過特定的身體姿態來表現”。其次,當發現任務失敗時,形體語言逐漸發生變化,步伐從堅定變為凌亂,轉身動作從果斷變為遲疑,手指出現不自覺地顫抖,并加以緩慢轉頭的細節處理,來表現其不愿面對任務失敗的抗拒心理。這種變化也融合了俄羅斯戲劇大師梅耶荷德的觀察:“心理沖擊會立即在身體上產生可見的反應。”最后,在偷襲阿諾星的場景中,演員采用夸張變形的身體姿態、不協調的肢體動作和失衡的重心,表現角色的絕望心理,加強人物形象的舞臺視覺效果,產生和第一層人物思想感情的鮮明對比。
由此可見,準確的形體語言能夠直觀地表達角色的思想,豐富角色的感情層次,從而使角色思想感情的表達更為鮮明與真實。
三、直觀地凸顯人物性格
角色形體是凸顯人物性格的較為直觀的方式之一,一個人的站立姿勢、行走方式和習慣性動作等往往能夠反映其性格特征。北京電影學院教授林洪桐認為:“不同性格的人物對待發生的同一事件會有完全不同的動作體現,足見性格對動作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因此,要想塑造性格鮮明的舞臺藝術人物,一定要側重角色形體對人物性格的展現。
在戲劇表演中,等待的場景往往能夠生動展現角色的內在性格特征,不同性格的人物在等待時的形體表現存在顯著的差異。如性格暴躁的角色,會頻繁來回踆步,步伐急促且沉重,不時看表或手機,還可能伴有躁腳、拍打物品等發泄性動作;性格溫和的角色,會保持安靜站立或端坐姿態,動作輕緩地整理衣著,根據場景需要可能拿出書報安靜閱讀;性格傲慢的角色,會姿態隨意地倚靠墻壁或家具,可能會用手指不耐煩地敲擊物體,并帶著輕蔑的眼神等。這些形體表現差異印證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強調的觀點:“沒有性格特征的角色是不存在的。”在實際表演中,演員則需要通過對形體細節的具體把握,創作富有個性色彩的人物形體動作,塑造性格鮮明的舞臺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會使同一類型性格的角色有不同的差異,從而產生不一樣的形體表達。如哈姆雷特和程嬰,二者通過獨特的形體語言展現出不同的文化特質。英國國家劇院2015年版本的《哈姆雷特》,文藝復興時期背景下的哈姆雷特以神經質的步和失控的肢體動作,體現個人主義的心理掙扎;北京人民藝術劇院2003年話劇版本的《趙氏孤兒》,元代背景下的程嬰則通過克制的姿態和細微的眼神變化等,傳遞儒家倫理下的隱忍與忠義。這種西方心理寫實與東方含蓄的形體表達的差異也啟示演員,角色形體設計必須扎根于特定的文化語境,避免概念化、單一化的表演處理。
四、體現角色的外部特征
角色形體作為演員呈現人物的重要表現手段,在體現角色外部特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活中,人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并通過對一個人的姿態、手勢、行為方式、習慣性動作等初步判斷其職業、年齡、社會地位。在戲劇表演中,一個角色的形體表現會使觀眾直接捕捉人物的外部形象,并間接感受其內在性格底色。梅耶荷德在其“有機造型術”理論中指出“身體是機器,而正在工作的是開機器的人”,簡言之,演員的形體表現應當像精確的機械裝置一樣,通過直觀的形體語言準確傳達角色的年齡、職業、社會地位等外部特征。梅耶荷德還指出“演員應該善于認識空間中的自己,他的每個動作都應該是經過嚴格計算的”,這也要求演員重視形體訓練的作用,善于挖掘并凸顯角色獨一無二的形體語言。
角色的形體語言具有直觀性的特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角色塑造方面強調“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具有獨特的運動方式和節奏”。因此,首先形體動作應該能夠直接地表現角色的年齡特征。以筆者研究生二年級創作的劇目《青春禁忌游戲》為例,拉拉是一個活潑可愛的16歲女孩,在形體表達上筆者通過挺拔的體態、靈動的步伐彰顯她的精力充沛,在跳舞時,以大幅度旋轉與腿部變換舞姿的速度加強她這一年齡段獨有的青春活力;對比劇中的另一個角色一一中年的葉蓮娜老師,飾演者的肢體表現則通過何僂的背部、沉重緩慢的步態表現她的年齡,同時還通過與學生溝通時扶凳子起身這一動作,凸顯中年人久坐后腰部無力的通病。
其次,形體語言可以清晰地展現角色的職業特征。在筆者研究生一年級創作的劇目《情感操練》中,為塑造紡織女工形象,筆者設計一定量的職業性動作強化人物的外部特征,通過微微前傾的站立姿勢交代角色在非工作場景也不自覺呈現出的輕微駝背,設計左手手背向上的擦汗動作反映工廠工作時形成的肌肉記憶,以及雙腿始終保持并攏的坐姿展現了在狹窄空間工作的習慣。在舞臺上,演員表現角色職業的慣性動作,使觀眾通過演員的肢體語言判斷角色的職業類型,展現了角色形體在戲劇作品中的敘事功能。
最后,形體表現能夠生動地呈現角色的社會地位。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貴族角色往往通過優雅從容的舉止、控制得當的動作幅度來展現其身份;而底層角色則多采用隨意的姿態、較大的動作幅度。其他社會階層的形體特征也需要根據具體情境進行差異化設計。因此,演員要根據自己角色所處的階層來設計動作,豐富典型環境中的典型角色的個性。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分析戲劇表演中角色形體的重要作用,論證了形體語言在戲劇表演中發揮的多維功能。它是連接角色內在世界與外在表現的橋梁,是演員塑造鮮活人物形象的核心手段。從揭示內心活動到表達思想感情,從凸顯人物性格到體現外部特征,形體語言貫穿了角色創造的全過程。因此,在戲劇表演創作中,演員應當高度重視形體訓練,通過全方位的形體設計來提升角色塑造的藝術表現力,以此在舞臺上呈現出更為個性化且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作者簡介]任鎧萌,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戲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