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表現在文字里,就別稱它為“文脈”,表現在語言里的,稱為“語脈”。
照著心里說的話寫下來,有時自己讀著,教別人聽,倒也還通順似的;可是教別人看,就看出思路不清來了。這種情形似乎奇特,但我實地試驗過,確有這種事。我并且想,許多的文脈不調正是因為這個緣故。
現在的青年練習說話,特別是演說的機會很多,應該有相當的控制語言的能力,就是說語脈不調的應該比較前一代的青年少。他們練習作文的機會其實也比較前代多;但如上文所論,控制文字確是難些。而因為作的是白話文,他們卻容易將語脈混進文脈里減少自己的困難,增加自己的滿足;他們是將作文當作了說話的記錄。將作文當說話的記錄,是想象口語聲調的存在,因此就不肯多費氣力在承轉或連貫上;但那口語的聲調其實是不存在的。這種作文由作者自己讀,他會按照口語的聲調加以調整,所以聽起來也還通順似的。可是教別人看時,還是存在問題的。
思想、談話、演說、作文這四步一步比一步難,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條理;思想可以獨自隨心所向,談話和演說就得顧到少數與多數的聽者,作文更得顧到不見面的讀者,所以越來越需要條理。語脈和文脈不同,所以有些人長于說話而不長于作文,有些人恰相反;但也有相關聯的情形。說話可以訓練語脈這樣獲得的語脈,特別是從演說練習里獲得的,有時也可以幫助文脈的進展。所以要改進作文可以從練習演說下手。但是語脈,有時會混入文脈,像上一段說的。在這種情形下,要改進作文,最好先讀給人聽,再請他看,請他改,并指出聽時和看時覺得不同的地方。
(選自《我的閱讀與寫作》,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