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一架飛機,要經過四大環節——設計、制造、實驗、試飛。其中,強度實驗是承上啟下的“第三棒”。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所長王彬文的話來說,沒有強度實驗,就不知道飛機設計得好不好、制造得行不行;沒有強度實驗,飛機就不能首飛上天,更不能交付運營。
早在2006年,王彬文就關注到我國相關研究薄弱,面臨“驗不了、算不準”的困境,甚至標準鳥撞實驗只能求助國外。“人家有的,我們也要有,而且要比他們的更好!”下定決心后,他和團隊便一頭扎進實驗室。要在地面模擬飛機在空中飛行時與鳥相撞的真實情況,評估發生鳥撞后是否影響飛行安全,速度控得穩、撞擊瞄得準是兩大難點。鳥撞有不可逆、破壞強的特點,這使實驗難上加難,風險極高。王彬文帶領團隊經過數千次的實驗研究,建成了國際領先的鳥撞實驗系統。破解了“驗不了”的困境,之后,他又標定了材料沖擊力學性能,校準鳥體本構,提出鳥撞分析新方法,發明一種抗鳥撞新結構,不僅實現了“算得準”,而且為大飛機抗鳥撞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根本抓手,支撐其“扛得住”。
在此之后,王彬文還帶領團隊十年磨一劍,建立了“虛實融合、雙線并行”的強度驗證新模式,即用數字孿生技術預演“破壞”場景,確保實驗風險可控、一次成功。
◆素材解讀
王彬文的科研之路,是對自主創新的執著堅守。他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突破“驗不了”困境,將“算得準”“扛得住”的追求,轉化為大飛機翱翔的底氣。他不僅在實驗室里鍛造飛機的強度,更用科學家的擔當,筑牢了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脊梁。
◆適用話題
開拓創新 攻堅克難 科技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