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議論文寫作中,論證角度的選取恰似雕琢玉器時的下刀方位,精準與否直接關乎文章的思想深度與說服力度。若陷入角度單一、論證浮于表面的困境,文章難免空洞乏力。若想把握好論證切入的角度,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破題思維:從單一論點到多維論證的拓展路徑
1. 現實勾連法:扎根時代土壤
當題目涉及哲理關系或現象類話題時,若僅停留在純理論推導,作文易顯得空洞無物。我們可以運用現實勾連法,將論點與當下社會相結合,從“個人—社會—國家/全球”三個層面展開論述,體現“文章合為時而著”的創作理念。
如2025年全國二卷作文題材料為:“‘昨夜閑潭夢落花’‘我欲因之夢吳越’‘鐵馬冰河入夢來’……夢往往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我們的感受和期冀,為我們打開更浩瀚的天空。我們也常常向別人講述自己的夢,用文字記錄自己的夢,以行動實現自己的夢。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將夢贈予他人……”寫作時,我們可從獨特的個人夢境切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普遍情感與價值;亦可將宏大的夢想融入生動的夢境描寫,使抽象的精神追求變得具體可感,實現 “夢境”與“夢想”的有機融合,展現我們不僅心中有夢,而且還有他人,實現由“小我”向“大我”的突破。
2. 關鍵詞拆解法:深挖概念內涵
面對抽象概念類題目,如“創新”“責任”“文明”,許多同學容易陷入泛泛而談的誤區。我們可以運用關鍵詞拆解法,將模糊的概念具象化。在審題立意時,可以先將題目中的核心概念拆分,通過追問“是什么”“包含哪些層面”來挖掘其內涵,再對每個子概念進行論證,形成并列或遞進結構。
如2023年新課標Ⅰ卷作文題材料為:“好的故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可以觸動心靈、啟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根據材料,我們可將“故事”拆解為三個維度:內容(價值觀)、形式(表達技巧)、傳播(受眾接受)。由此,可衍生出三個論證角度:其一,從內容層面探討故事承載的價值力量,如傳統文化故事如何傳遞仁義禮智信;其二,從形式角度分析故事的表達魅力,像科幻故事憑借天馬行空的想象啟發讀者對未來的思考;其三,從傳播維度闡述故事在不同媒介下的影響力,如短視頻時代,故事通過碎片化、互動化的形式重構,實現更廣泛的傳播。
3.正反對沖法:構建辯證論述
對于關系型題目,如“自由與規則”“傳統與創新”,我們可以采用正反對沖法。具體操作時,可先立后破,即先論證正面觀點,再反駁反面觀點,或分析矛盾雙方的依存關系,展現辯證思維。
如2024年新課標Ⅰ卷作文題材料為:“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正面論證可列舉信息技術的出現幫助人們解決了很多棘手難解的問題,幫助我們站在更高層去探索未知,不斷擴大已知;反面則可批判互聯網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出現,導致“信息繭房”“娛樂至死”等伴生問題。人們沉溺于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最后辯證闡述二者關系:我們既要看到技術進步帶來的優越性,也要警惕各種伴生問題的出現,以理性的態度使用科技,從而探索更多的未知。
二、進階技巧:打造獨特論證角度的“秘密武器”
1. 逆向思維法:打破常規
逆向思維并非一味標新立異,而是對常見觀點提出合理質疑,同時確保邏輯自洽。使用時需結合具體情境決定逆向角度,并優先選擇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建設性批判”。
2. 學科遷移法:跨領域論證
對于知識儲備豐富的同學,學科遷移法能為作文增添專業性與獨特性。具體操作時,可調用歷史、政治、生物、哲學等學科知識作為論證工具,通過類比論證,將學科原理與論點巧妙結合。
3. 動態分層法:展現論證縱深
當遇到涉及趨勢分析或發展性話題,如“科技”“教育改革”“文化傳承”,我們可以運用動態分層法從時間維度(過去—現在—未來)或邏輯層次(現象—本質—對策)展開論述,增強論證的縱深感。分層論述既能讓我們在寫作時展現清楚的思維架構,也能讓讀者更清晰地把握事物發展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