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牧業是指將農牧業與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結合,從而實現智能化、無人化及自動化的農業新業態。加快青海省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是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核心要義,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必由之路。青海省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包括產業體系、經營體系、服務體系及空間布局等方面的內容。
一、青海省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現狀
(一)青海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1.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數字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目前,青海省智慧農牧業生產信息化率達 25.4% 其中23萬頭牛和100萬只羊在生產、流通的過程中運用了數字技術,被打上耳標,牛羊在牧場的位置能實時定位。規模化養殖企業基本安裝了溫度傳感器、監控攝像頭等設備,其中,貴南縣運用北斗定位、智慧農業云平臺及無人駕駛拖拉機等機器設備,耕種3300公頃土地。德令哈市新墳種植示范園區專業合作社的農業物聯網監測系統,可以在1分鐘內打開150個大棚,并實現2420個大棚自動化操作。
2.智慧平臺建設成效顯著。自2016年以來,青海省依托云計算、物聯網、互聯網及人工智能等建立了高原特色智慧農牧業大數據平臺,這個平臺包括14個板塊的應用。
3.產業空間集聚程度不斷提高。目前,青海省智慧農牧業集中在大通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互助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西寧、海東等地區,“互聯網 + \"現代農牧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云端放養、農用無人機及智能機器人的使用,促進了青海省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在空間上不斷實現集聚。
(二)青海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經營體系不斷優化
1.智慧專業大戶及家庭農場發展迅速。2023年,青海省家庭農牧場數量達2萬家,單個農戶土地規模經營程度明顯提高,從而為農業科技推廣提供了土地規模經營的前提條件,降低了單位土地面積智慧農牧業科技推廣的成本。
2.智慧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2023年,青海省農牧業合作社達1.7萬家,其中,入選中國合作社500強的達9家。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的增加,加快了智慧農牧業先進技術的推廣和運用。
3.智慧農牧業龍頭企業數量不斷增加。2023年,青海省級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41家,可以充分利用其資本、技術和管理等優勢,帶動青海農牧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及智慧型產業轉換。
(三)青海省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服務體系不斷鞏固
1.智慧土地流轉、托管等服務模式不斷創新。目前,青海省每年大約有4667公頃土地通過微信、土流網等土地流轉平臺實現土地流轉和托管。
2.智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逐步完善。2022年,青海省建立了青海省智慧科技大數據基礎平臺,打通了農牧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同時,實現了推廣應用新技術135項,推廣新品種253個的優異成績。
3.智慧人才培養服務體系不斷擴展。近年來,青海建立了以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主體的三級培訓體系,并通過創新網絡“點餐式\"及視頻教學等培訓方式,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達8萬人以上。
二、青海省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問題
(一)青海省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體系有待提高
1.智慧農牧業科技貢獻率較低。青海省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率是 65% ,低于全國的 73% 。規模養殖機械化率只有 70% ,低于全國的 83% 。人工草場占比 0.2% ,遠低于發達國家人工草場占天然草場的 10% 以上的標準。畝均產草量處于100-250公斤,在世界草場中處于產草量畝均較低水平。
2.智慧農牧業產業化程度不高。當前,青海省智慧農牧業主要提供商由東西部協作援助方牽線,主要使用方是政府主導的農牧業產業園或者合作社,智慧農牧業產業化、市場化程度還不高?!盎ヂ摼W+\"新業態、新模式面臨著種質資源技術創新瓶頸,環保技術使用成本高,信息化程度不高及農旅結合模式創新項目少等問題。
(二)青海省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經營體系發育滯后
1.家庭農牧場的規模還處于小型階段。土地規模經營程度有限,資金有限,主動接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意愿不足,使用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智慧新技術從事農牧業生產的意愿也不足。
2.農村集體經濟“虛置”問題依然存在。集體經濟“統弱分強”,從而出現土地難以成片流轉使用,再加上農村集體經濟抱團發展不足,從而影響智慧新技術在農牧業的推廣和運用。
3.農牧業龍頭企業規模有限。主動聯結家庭農牧場并組建家庭農場協會以推廣農牧業智慧新技術、新機械的渠道不足,從而阻礙了青海省農牧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換,以及農牧業智慧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供給鏈的高級化。
(三)青海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服務體系發展不足
1.智慧型土地流轉服務體系不健全。目前,青海省土地流轉主要依靠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作用發揮有限,市場在土地流轉中的決定性作用有待完善,從而使土地流轉以非正式流轉為主,難以形成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格局。最終,阻礙了農牧業全部或個別生產環節智慧農業等新技術的使用。
2.智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完善。當前,青海省農牧業科技服務體系,如,青海農資集團、農牧院校、青海農機局及廣大鄉鎮科技服務站等存在人員結構老化、產學研融合程度不高、職稱評審機制不合理等問題,特別是缺乏產業聯盟或產業協會等聯結農牧民需求者和供給者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從而讓智慧農牧業等先進技術難以推廣和使用。
(四)青海省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空間布局不均衡
青海省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及服務體系主要集中在西寧市、海東及海西等城鎮化程度較高地區,海北州、黃南州、玉樹州、海南州及果洛州等地的智慧農牧業科技化程度不高,從而使得青海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在區域空間布局上存在不均衡的問題。青海智慧型農牧業新質生產力主要布局在蘭西城市群、西寧一海東都市圈及蘭青一青藏鐵路發展軸線的城市郊區或者近郊區,廣大鄉村腹地的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完善,從而出現青海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城鄉區域空間分布不均衡的問題。
三、青海省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對策
(一)著力提升青海省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體系
1.提高智慧農牧業數字科技創新水平。要加快推動農牧業大數據、物聯網及人工智能技術等各項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農牧業的數字化和數字農牧業產業化,充分發揮數字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要結合青海省農牧業實際,引進、消化和吸收智能溫室大棚、自動化養殖棚圈等先進適用技術,實現青海農牧業全環節或部分環節的智慧化。
2.著力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環節的數字化。要充分使用傳感器等采集終端及天氣預警、衛星遙感、面積識別等系統,完善“青海云牧\"等數字系統功能,加強“全程化、保姆式\"技術指導,讓農牧戶坐在家里下達指令就能完成生產任務。
(二)全面打造青海省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經營體系
1.加快推動智慧家庭專業大戶及農場建設。要充分發揮專業大戶及家庭農場資本充足,經營規模較大及愿意使用新技術的優勢,促進其使用智慧農業、智慧牧業及智能溫室大棚和養殖棚圈等智慧設備。
2.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要創新農村土地使用方式,切實解決農村集體“虛置\"的問題,加強對“帶頭人\"的激勵,加快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從而為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經營載體。
3.大力發展智慧農牧業龍頭企業。要引進生產、流通等環節的智慧型農牧業龍頭企業,鼓勵其與生產主體建立“智慧農牧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或“智慧農牧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協會\"型利益聯結,從而完善青海省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經營體系。
(三)大力發展青海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服務體系
1.加強土地流轉服務的智慧化。探索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土地流轉云智慧平臺,結合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的線下服務,精準掌握農田及牧場擢荒及流轉供求情況,尤其要細化到村域范圍,破解農牧民土地流轉服務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土地流轉成本,從而促進土地規模經營,為小農牧戶向家庭農場的轉化提供土地支撐。
2.加強農業科技服務的智慧化。可以探索建立青海省農牧業領域AI應答機器人,整合青海省專家智力資源,集中力量攻關人工智能賦能智慧農牧業科技服務,建立農牧知識庫,針對農牧民的科技需要,自動進行答案匹配及生成。
(四)實現青海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空間均衡布局
1.大力推動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區域空間平衡。應著力推動智慧農牧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及服務體系向蘭西城市群、西寧一海東都市圈及青藏鐵路沿線實現集聚發展,形成青海省智慧農牧業生產性服務中心及智慧農牧業機械制造中心。同時,促進果洛、玉樹、海北及黃南等外圍地區成為智慧農牧業運用及維修基地。最終,形成青海各區域在智慧農牧業方面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格局。
2.大力推動智慧農牧業新質生產力城鄉空間平衡。要推動城鄉智慧農牧業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城鄉統一的智慧農牧業基礎信息資源庫和大數據中心,降低智慧農牧業生產經營成本,推動城鄉智慧農牧業區域空間均衡發展。
(作者簡介:青海省委黨校經濟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