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面部的骨骼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最明顯的便是我們的面部變得平滑,牙齒縮小并且后退等。臉部變小很大程度上和我們的飲食變化有關(凡是大的改變都與吃相關),火種的發現和利用讓人類學會了烹飪。
《人類簡史》一書中指出,黑猩猩咀嚼生肉每天要花費5個小時,而人類咀嚼熟食,每天花費一個小時就夠。
由于牙齒整體后退和縮小,我們的面部發生了一次“美”的進化。
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爭奪和暴力。長期的進(打)化(斗)過程中,施力方會朝著有助于打斗的方向進化,比如手部進化到可以握成拳,肌肉骨骼系統變得發達;有些地方則朝著盡量減少傷害的方向發展,比如被擊打的首要目標——臉,因為朝天的鼻孔容易受傷,所以慢慢演化出鼻骨來降低面部的脆弱性。
為了減少受傷,人類的面部在暴力中不知不覺地開始進化。
我們的下顎開始后退,并且逐漸出現了縮短的趨勢,凸起的眉弓骨趨于平坦,而硬度與強度增加,眼眶骨架也增大。
不難看出,我們現在的面部骨骼有這樣的特點,只是文明社會中使用暴力的概率變小,所以顏值進化受暴力的影響越來越小。
暴力所導致的顏值進化也影響著現代人的審美,高鼻梁和大眼睛一直是被大家夸贊的面部器官。
我們的頭骨也在默默地進化著,從扁平的頭頂進化出了圓潤的頭骨。
古猿人頭骨上部扁平,又長又低,眉弓骨特別突出。相比之下,現代人類的頭骨更接近球形,像是一顆橘子。
人類的頭部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變化,原因之一是對大腦的利用愈發頻繁。
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便是人類擅長利用工具,這一點肯定離不開大腦的運轉。
在約250萬年前,人類的腦容量就已經達到600毫升,而現代人的平均腦容量已達到了1200~1400毫升。
大腦雖然能幫助我們思考,但同樣也給我們帶來負擔,頭部想要保護結構脆弱的大腦,就需要厚實的頭骨來幫忙。
所以頭骨在變厚的同時,也會隨著大腦變大而向上隆起。
不過這里的頭骨和大家所說的“圓頭”“扁頭”可不是一回事,圓頭扁頭很大程度上是由嬰兒時期的睡眠姿勢造成的。
最初的人類是沒有真正的下巴的。我們在歷史書上看到的古猿人,他們的下巴與脖子呈現一條平滑的曲線,而不像現在的人類,下頦底部有明顯的一個倒T形的骨骼凸起。
下巴的進化過程除了與我們發現火種、改變飲食習慣有關,與我們獨特的講話方式也有密切的關聯。
上下閉合嘴巴有助于發音更準確、更多樣,舌頭和相關肌群頻繁地運動,導致面部下端出現了這一突出的骨骼結構。下頜角也在數不盡的嘴巴閉合間凸顯出來。
下巴出現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在直立行走的進化中,后腦比較大,重心向后,不易保持平衡。但是下巴上的這一骨骼結構,就能夠讓以脖子為軸心的大腦袋不易向后偏,讓我們在跳躍或跑動時能更好地保持頭部平衡。
現在,下巴也成了人們審美的要點之一,擁有一個完美的下巴能更好地提升顏值!
人類出現后一直都在遷移,選擇好一片適合自己生存的地域后,便開始了漫長的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的進化之旅。
在進化的過程中,藏族人的面部與漢族人的有了明顯的區別。藏族人的鼻骨較漢族人的要高,鼻孔也更大,這是他們為適應高寒地區缺氧和寒冷的環境而進化的結果。
但是,面部進化與體型進化并不遵循相同的模式。基因與身高等身體特征之間的關系明顯,比如身形矮小的人四肢相應會較短,但基因對面部特征的影響卻不那么明顯。
為什么面部越對稱越好看?面部對稱性是測量吸引力的傳統科學方法之一。進化優勢理論提出,通常對稱的面孔更具有吸引力。
面部對稱性較高的人被認為具有更強的免疫系統,以抵抗多種疾病。所以在進化的過程中,先祖們會覺得面部對稱不僅好看,還是一個顯示自身良好基因的指標。
漸漸地,我們開始對對稱性特征產生偏愛,并將其視為具有吸引力的標志。因為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始終更樂于選擇更健康的配偶。
人類有了思想后需要和同伴進行交流,維系社交網絡,手勢和微表情的運用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人類直立行走后雙手被解放,增加了手勢交流的頻率;微表情的增加,也是增強非語言交流頻率的途徑。
面部在適應環境的進化過程中也要適應交流的需要,因此額頭越來越光滑,眉毛被解放出來,獲得了足夠的活動空間。與此同時,我們的臉也變得越來越小,能夠傳遞恍然大悟和感同身受等微妙的情感。
(報喜鳥摘自微信公眾號“印客美學”,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