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各類軍事新聞報道中,經常聽到“領海”的概念,也就是國家的“海上領土”,通常國家的領海寬度為從基線量起的12海里。
那“12”這個數字是怎么來的?為何不是10海里,或是15海里?
在17世紀之前,各國對領海并沒有什么強制性規定。到17世紀末,隨著地理大發現的結束,殖民大國紛紛建立強大的海軍,從此海洋控制權成為世界列強爭奪的焦點。
因此在16世紀到17世紀之間,幾種不同的關于領海寬度的觀點被相繼提出,如當時西方主張的“兩日航程”,相當于100海里到120海里,以及“視力所及地平線”等。
到1702年,荷蘭學者賓刻舒克提出了一個非常實用的主張,其核心觀點認為,如果在某海域內航行的船只能被與該海域接鄰的陸地上的人所脅迫,那么這個范圍內的海域即歸岸上國家所擁有。
簡單來說,陸地國家的權力,以其武器所及最遠之處為終點。這一理念被后世簡單粗暴地理解為“大炮射程說”。
隨著火炮技術的進步,18世紀的大炮射程大致在5.6公里,換算過來大約為3海里,于是這個距離逐漸成為大多數歐洲國家認可的領海寬度。
可技術在不斷發展,大炮的射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如1918年的“巴黎大炮”,有效射程達到了驚人的131公里,超過了70海里。
并且諸多沿海國家對海洋資源的渴求日益強烈,沖突頻頻爆發,于是在20世紀初,“大炮射程說”被各海洋大國無情推翻。
令人印象深刻的當數冰島。由于鱈魚貿易是冰島的經濟支柱,為保護鱈魚資源,冰島在20世紀與英國爆發3次“鱈魚戰爭”,最終將專屬漁區寬度從4海里一下擴張到200海里。
眼見冰島成功維護了自己的海洋權益,于是很多國家緊跟其后,宣布自己的領海寬度為200海里。
面對這樣的局面,聯合國于1958年召開了第一屆海洋法會議,領海寬度自然而然地成為爭議焦點,但此次會議并沒有確定統一的領海寬度。
發達國家為保障其船只在世界各地的航行自由,堅持認為擁有較窄的領海寬度即可,相反,發展中國家則迫切希望擴大對海洋資源的控制范圍。
如美國主張領海寬度為6海里,蘇聯認為應由國家自主決定,寬度在3海里到12海里之間,也有國家堅持冰島主張的200海里。
最后在談判桌上,12海里領海制度作為一個折中方案,逐漸獲得各國的廣泛支持。比如,我國早在1958年就采納了蘇聯提出的主張,公布了12海里領海制度。
其他國家則歷經3次馬拉松式的談判,直至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誕生,才明確規定了國家的領海寬度不超過12海里。
(繁星若塵摘自微信公眾號“有趣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