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剛下夜班,我正準備回家補個覺。走到小區樓下時,突然聽到有人叫我:“華哥,您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生吧?”
回頭一看,是剛出月子的年輕媽媽娟娟(化名)。只見她懷里抱著才滿月的寶寶,神情中透著焦慮,有些猶豫地說:“華哥,麻煩您幫我看看,我家寶寶從出生到現在,黃疸一直退不下去。最近大便還有點發白,是不是不太對勁啊?需要去醫院看看嗎?”
我趕緊請她在一旁坐下,仔細查看孩子的眼白和皮膚,確實比同齡嬰兒偏黃。我問道:“孩子大小便的顏色怎么樣?奶吃得怎么樣?”
她說:“最近顏色有點淺,呈灰白色,尿黃,吃奶倒還可以。”
“你們在這之前有沒有去醫院做過檢查?比如說肝功能和肝臟超聲?”我問道。
“還沒,我們想著可能是母乳引起的生理性黃疸,孩子還這么小,想先觀察看看,多曬太陽。”她苦笑著回答。
確實,90%以上的新生兒都會出現生理性黃疸。由于新生兒紅細胞數量多且壽命短,分解后產生的膽紅素增多;同時,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不足,腸道排泄效率低,導致膽紅素在體內蓄積,引起皮膚、眼白等部位黃染。生理性黃疸多數無須特殊治療,足月兒7~10天可消退,早產兒可延長至2~4周。但如果黃疸持續超過2周,尤其是伴有白便,就需要排除一些病理性黃疸了。
從這些年圍手術期的經驗來看,這孩子的黃疸背后,可能隱藏著新生兒最棘手、最緊迫的外科急癥之一——膽道閉鎖。
為了不讓新手媽媽太緊張,我輕聲而平靜地告訴她:“娟娟,小寶寶持續性的黃疸不退,我建議近期還是去醫院查一下吧,看看肝功能、膽紅素、肝臟B超結果怎么樣,排除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膽道閉鎖。”
她愣了:“膽道閉鎖?那是什么?很嚴重嗎?”
我皺了皺眉,坦言:“在我們手術室日常開展的小兒肝移植病例中,大部分都是因膽道閉鎖發展而來的。”
膽道閉鎖是一種嚴重的新生兒肝膽疾病,簡單來說,就是肝臟分泌的膽汁在進入腸道的路徑(即膽道)被堵住或發育不全。眾所周知,膽道的作用就是把肝細胞產生的膽汁輸送到小腸,參與脂肪消化和體內膽紅素的代謝。如果膽道閉鎖,膽汁無法排出,就會在肝內淤積,導致膽汁淤積性黃疸和肝損傷,甚至肝硬化、肝衰竭。
膽道閉鎖最典型的特點是:出生后黃疸持續超過2周,且逐漸加重,大便顏色變淺(甚至變白),尿色深黃,肝脾腫大。病情嚴重和進展快時,患兒還會出現喂養困難、體重增長緩慢等伴隨癥狀。
“是不是我們沒喂養好?要不要把母乳換成配方奶?”娟娟試圖尋找原因。
我連忙擺擺手:“你先別急,這并不是你們的錯,也不是喂養的問題。”
娟娟繼續追問:“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們家人也沒有遺傳病史啊。”
“目前膽道閉鎖的確切發病原因還不完全明確,大多數病例是散發的,也就是偶發的,并不具有明確的家族遺傳性。”我解釋道。
從流行病學來看,膽道閉鎖的發病率在東亞地區相對較高,每1萬~1.5萬個新生兒中就會有1例。雖然它不算高發,但也不能忽視。
目前的醫學研究進展顯示,膽道閉鎖可能的致病因素有以下幾種:
●病毒感染
如巨細胞病毒(CMV)、輪狀病毒等感染,可能干擾胎兒時期的膽道發育或引起出生后膽管炎癥,進而阻塞。
●免疫異常
研究發現,部分患兒體內存在自身免疫激活,可能攻擊膽道細胞。
●胚胎發育異常
部分病例合并脾臟異位、腸管畸形等,提示可能在胎兒早期發育階段,膽道形成受阻。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表明孕期環境暴露和疾病之間的關系,但有研究正在探索二者之間的相關性。
娟娟怯怯地問:“如果真的被診斷為膽道閉鎖怎么辦?還能治好嗎?”
我鄭重地點頭:“膽道閉鎖目前是可以被治療的。治療的關鍵是早期診斷和干預,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目前膽道閉鎖的治療主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葛西手術(Kasai手術),又稱肝門空腸吻合術,適用于出生后2個月內確診的患兒。手術需要在全麻下進行,基本原理是切除已閉鎖的膽道殘段,將小腸上提到肝門處,與肝門處膽道吻合,讓膽汁直接引流到腸道。術后需密切隨訪,并長期服用藥物,補充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等)。手術的效果和手術時機關系極大,建議在出生后60天內完成,一旦肝臟出現硬化性改變,效果就會打折。成功的Kasai手術能讓孩子保持多年健康的生活。
第二階段為肝移植,如果Kasai術后膽汁引流不暢,或者術后幾年內肝內膽管病變繼續進展,發展為終末期肝病,肝移植則是最終的治療方案。術后同樣需要長期隨訪。在我國,小兒肝移植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每年手術量位居全球首位,親體肝移植后患兒五年生存率在85%以上。
“也就是說,Kasai手術是爭取時間,肝移植是兜底。”我這樣解釋,“雖然膽道閉鎖是嚴重疾病,但現在醫學進步很快,很多孩子在術后都能恢復正常生活。”
聽到這里,娟娟終于松了一口氣。
作為一個醫生,我深知“早發現,早治療”對一個家庭的意義。愿每一個寶寶都有健康的人生起點,愿我們能為家庭的每一份安心貢獻一點點力量。
編輯/孫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