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神秘且熟悉,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人們卻常常認為“做夢=睡眠質量差”。事實真的如此嗎?做夢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其實,做夢本身是很正常、健康的生理現象,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做夢還具有以下重要功能。
做夢可以促進發散性思維,將看似不相關的概念、記憶碎片進行重新組合,從而產生創造性的見解、藝術靈感或解決困擾已久問題的方案。
雖然做噩夢會給人帶來焦慮、恐懼、痛苦等不好的體驗,但研究表明,噩夢能夠減輕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做噩夢時,大腦內與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相關的結構都處于激活狀態,噩夢結束后,相關腦區激活程度會降低,可能讓人們不那么容易被現實中的恐怖和刺激嚇到,是負性情緒的虛擬預演或脫敏方式。
做夢還是健康預警。如果反復做伴有肢體動作的噩夢,要小心了,這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早期預警信號。這種夢一般會早于臨床診斷數年出現,且與抑郁癥風險顯著相關。
夢能夠反映人的內心狀態和認知模式,促進自我調整。通過分析和解讀夢境,可以重新審視心態和認知,從而調整思維和行為方式。
但做夢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關鍵在于做夢的內容、頻率、對個體的影響以及個體的整體健康狀況。當夢境內容是極度負面的、反復出現并帶來痛苦、與睡眠障礙相關或導致個體過度困擾時,做夢就失去了其潛在的益處,反而可能損害睡眠質量,加劇情緒困擾,影響白天的功能,甚至導致身體受傷。
我們可以根據夢的頻率與伴隨癥狀來判斷夢境是否異常。若每周出現3次及以上的噩夢,需要引起注意。長期高頻率地做噩夢,可能提示人體存在潛在的心理問題或生理問題。
如果在睡眠中出現盜汗、尖叫或伴有劇烈肢體動作,很有可能是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的表現。這種病癥不僅影響睡眠質量,還可能增加摔倒受傷的風險。
判斷夢境對身體是否有影響,也可參考睡醒后的狀態。若睡醒后神清氣爽,甚至獲得靈感和啟發,說明夢境未對睡眠質量造成負面影響。反之,若晨起后持續感到疲憊,且白天注意力難以集中,則需警惕其帶來的不良影響,必要時可尋求專業醫生評估診斷。
長期無夢狀態也要引起重視。其實每個人每天都會做夢,但大約95%的夢境會在醒后數分鐘內被自然遺忘,所以人們經常會認為自己沒有做夢。持續性夢境缺失可能與腦干功能異常有關,常見于腦血管病變早期或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但需要結合其他臨床癥狀進行綜合判斷。
編輯/朱秋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