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九月,夏秋交替,暑熱漸消,涼意初顯,晝夜溫差大,提醒廣大讀者朋友:開學季,人員流動性和聚集性增加,應注意防范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學生們重返校園,從“假期模式”轉變為“學習模式”,老師和家長們應多多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梭子蟹、皮皮蝦等應季海鮮大量上市,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要謹記適度適量原則。
秋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學校、幼托機構等人員密集,而隨著氣溫的逐步下降,孩子們也更傾向于在室內活動。密閉的環境容易傳播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加之未成年人的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善,交叉感染風險增加。
不同于普通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可分為甲型流感、乙型流感等,主要表現為高熱、咳嗽、咽喉痛、頭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兒童、老人、孕婦或患有哮喘、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人群為流感的高發人群。
預防流感,以下幾點要記心間。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餐前便后勤洗手,教室宿舍常通風,保持合理的社交距離,咳嗽或者打噴嚏時,注意用紙巾或者手肘掩住口鼻。不共用餐具、毛巾、水杯。遇到身邊有人咳嗽、打噴嚏時,要佩戴口罩,以防流感病毒侵襲。
●均衡飲食,讓孩子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如牛奶、雞蛋、瘦肉等。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加強體育鍛煉,每天校內、校外活動時間≥1小時(如跳繩、跑步、踢毽子等),增強抵抗力。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因流感病毒易發生變異,每年流感流行株可能發生變化,因此建議6月齡以上且沒有疫苗接種禁忌證的人群在流感季節到來之前(通常為9~11月)完成流感疫苗的接種。
一旦發現孩子出現發熱、咳嗽等疑似流感的癥狀,不要帶病上學,應及時告知老師,并帶孩子前往醫院就診。
從輕松自在的假期生活切換到規律緊湊的校園生活,部分學生難免出現焦慮、緊張、煩躁、情緒低落等情況,更有甚者,會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抵觸上學等“開學綜合征”的表現。如何及時調整好自身的狀態,以昂揚的斗志迎接新學期呢?
●接納情緒,積極暗示
無論是緊張還是焦慮,都是我們真實的感受,無須否認和逃避。當遇到負面情緒時,不妨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中斷負面思維的擴展,再大口吐氣,將自己現在的不安、焦慮等負面情緒以及困擾自己的問題寫下來,主動向家長、老師或同學傾訴,把注意力聚焦在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學會感受、理解情緒,理智積極地思考與解決問題。
●合理作息,調整狀態
保持規律的生活可以擺脫對未知的恐懼和焦慮,增加對生活的控制感,緩解開學初期的心理適應問題。同學們可以合理科學地分配學習、鍛煉和娛樂時間,不必急于求成或追求一步到位,逐步過渡,慢慢適應開學的節奏。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目標引領方向,新學期,新氣象,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自己重新定位,設立本學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新的學習目標應該是具體可實現的,將大目標分成幾個小目標,每達成一個目標后,及時、適度地給自己一些獎勵,有利于自信心的重塑。
●積極溝通,適時引導
一些家長看到孩子開學后狀態不佳,便一刀切地把孩子喜歡的東西當做學習障礙都收起來或扔掉,但這樣做不僅不能讓孩子專注于學習,還可能激化矛盾。家長應保持冷靜,不盲目給孩子施壓,多鼓勵孩子,陪伴傾聽,勤于溝通,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給予其充分的安全感,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被愛的,以健康、快樂的狀態迎接新學期。

進入九月,應季海鮮大量上市。海鮮雖味美,但也不能貪吃,需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關注食品安全,從正規途徑購買
應選擇外觀完整、色澤新鮮、無異味的海鮮,不買來源不明、包裝破損、散發異味的海鮮。購買的海鮮應盡快放入冰箱里冷藏或冷凍,避免長時間暴露在室溫下而滋生細菌。
●海鮮盡量不生吃,燒熟煮透最安全
海鮮中常含副溶血性弧菌、創傷弧菌等,還可能存在寄生蟲卵,可引起頭疼、腹瀉、腸胃炎等,嚴重者還會導致敗血癥,危及生命。因此,烹調海鮮時最好燒熟,徹底加熱至中心溫度達75℃以上。適合涼拌的海鮮要戴手套反復清洗干凈,并在沸水中焯燙數分鐘,以殺滅細菌。
●食用海鮮要適量,特殊人群謹慎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每日魚、蝦、蟹、貝類等水產品的攝入量為40~75克。海鮮屬于寒涼產品,消化功能差的老人、小孩和存在胃腸道疾病者不宜多吃,否則會加重腸胃道負擔,引起腹痛、腹瀉等。此外,海鮮中含有大量嘌呤,在人體中代謝后會形成尿酸,因此吃海鮮時最好不要同時飲酒,否則會加速體內尿酸的形成,誘發痛風、腎結石等疾病。對海鮮過敏者,應嚴格避免食用海產品。
編輯/胡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