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舍離是一種生活方式哲學和整理術,“斷”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是舍棄多余的廢物,“離”是脫離對物品的執著。你知道嗎?對孕媽媽而言,妊娠同樣也會經歷“斷舍離”。
孕媽媽要經歷的第一個過程,是“斷”。之所以取名為“斷”,是因為在胎兒生長過程中,在妊娠期激素(主要是皮質醇)的影響下,由于生存空間的需要,孕媽媽腹部不斷膨隆,導致皮膚表面的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斷裂撕開,從而形成妊娠紋。通常表現為孕媽媽的腹部出現長短不一、溝壑縱橫、一道道白色或者反射著淡黃色光澤的紋路。
大多數孕媽媽都會產生妊娠紋,而且妊娠紋一旦出現就不會消失,只能隨時間的推移慢慢變淡。有些孕媽媽怕影響美觀,想提前預防妊娠紋,但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想要完全避免妊娠紋的產生是不大可能的,且市面上各類祛妊娠紋產品大多是沒用的,少部分產品效果也不明確,孕媽媽只能通過控制孕期體重、堅持孕期運動等方法來減少妊娠紋的數量、密度、深度、光澤度等。
●恥骨聯合分離
在正常情況下,恥骨聯合是一個不動或者微動的關節,兩個恥骨聯合面由纖維軟骨緊密聯合在一起,上下有韌帶加固,厚度一般不超過0.5厘米。
懷孕與分娩本身就是一個“骨錯位”的過程。懷孕時,主要由黃體分泌產生松弛素,其作用就是為了讓母體順產,讓骨盆變得更加松弛,給即將分娩的胎兒開道。松弛素會結合一些酶,分解身體里的膠原蛋白,使恥骨聯合中間黏著的軟骨——膠原紐帶變得失去彈性和稀疏。同理,后面骶髂關節的彈性也會變得更差。全身關節其實都會經歷這個過程,這就是為什么有的孕媽媽會出現手疼、腳疼的原因。
孕晚期由于孕媽媽身體變重,或者分娩產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產后有部分孕媽媽出現恥骨分離,常常伴隨骶髂關節松動和劇烈疼痛。
那么,產后恢復的時候,膠原蛋白是否就能回來呢?
并沒有那么簡單。雖然產后結締組織會迅速進行瘢痕修補,新合成的膠原蛋白會逐漸補充,但無論是彈性、強度、纖維方向、各種理化性質都無法和原先的膠原蛋白相比。所以產后往往會出現一些后遺癥,比如感覺關節僵硬、忽緊忽松、不聽使喚等。
恥骨聯合分離這一現象并不能預測,若孕媽媽出現疼痛、行走困難等情況,往往已經出現1厘米以上的分離(超過生理性增寬范圍)。此時常見的治療方案包括制動、骨盆帶牽拉等保守治療或者骨科手術治療,具體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合理選擇。
●腹直肌分離
不同于恥骨聯合分離的“硬分離”,腹直肌分離屬于“軟分離”。
有過生育的女性常常會有這樣的經歷:懷孕時肚子鼓鼓的,分娩后肚子依然鼓鼓的,甚至幾個月都不見恢復,還經常伴隨腰背疼痛等問題。這其實大概率就是腹直肌分離。不只是產后女性易發生腹直肌分離,很多男性的“啤酒肚”“將軍肚”,其實也是腹直肌分離的表現。
腹直肌分離檢查很簡單,自己在家就可以做。方法是:仰臥在床上,兩腿彎曲,露出腹部。左手撐在頭后,身體放松,右手食指和中指垂直探入腹部。然后抬起上身,感覺到兩側腹肌向中間擠壓手指時,用手指測量兩側腹肌間的距離。如果感覺不到擠壓,就把手指向兩邊挪動,直到找到緊張的肌肉。如果在產后6~8周內分離2厘米以上,可以考慮存在腹直肌分離。
腹直肌分離了怎么辦?為避免腹直肌分離加重,在沒有專業醫生、治療師的指導下,不建議做卷腹和軀干扭轉訓練,應進行專業的腹直肌康復訓練,促進其恢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產后女性查出腹直肌分離,不能單純地進行腹直肌的康復治療,還應進行盆底檢查。若盆底肌肌力太弱,存在盆腔臟器脫垂,如果一味進行腹部力量強化和治療,那么盆底就無力對腹部壓力產生對沖和回應,盆腔臟器脫垂和盆底肌力薄弱的狀況會更加嚴重。此時必須先進行盆底功能修復,再進行腹直肌的康復治療和針對性的訓練。
如果腹直肌分離不嚴重,可以在家試試收腹運動、跪姿伸腿、仰臥抬腿、仰臥蹬腿、平板支撐、臀橋等動作。
舍得,意味著孕媽媽在懷孕時要克制自己想要暴飲暴食的欲望,科學管理飲食,控制糖分和食物的攝入量,保持營養均衡。如果任憑肚子里的孩子“瘋長”,那么孕媽媽的體重也會失控,出現妊娠紋、恥骨聯合分離、腹直肌分離的風險就會明顯增加,且產后減輕體重的概率相對較小。
此外,由于母乳喂養或者坐月子的關系,產后還會不斷地進食,加上缺乏運動,體重在某種程度上還會增加,想要減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在孕產期要進行合理的飲食調整以及循序漸進的運動。
妊娠的“斷離舍”,“斷”于妊娠紋的必然印記,“離”于恥骨聯合與腹直肌的生理變化,“舍”于口腹之欲的合理克制。正是這些孕產期女性身體真切經歷的一系列變化與挑戰,共同構成了生命孕育全過程。
編輯/朱秋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