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10日是第23個“世界預防自殺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年有70萬人死于自殺,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殺而失去生命,每次自殺死亡背后估計有20起自殺企圖。
自殺可以發生在生命的任何階段,其中1/6的自殺人口處于青少年時期,是15~19歲青少年死亡的第二位原因。近年來,我國自殺現象呈低齡化,青少年自殺問題日益突出。據統計,自殺死亡者中63%患有精神障礙,而抑郁癥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那么,對于我們普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家長和老師,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該如何早期識別和干預呢?

自殺相關行為包括自殺意念、自殺計劃、自殺準備、自殺未遂和自殺死亡五個階段。每一個處于自殺風險中的青少年都受到了風險因素和保護性因素的共同作用,降低風險因素、增加保護性因素,可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
●精神心理障礙。90%的青少年自殺存在精神心理問題與障礙,研究發現,與自殺相關性最大的是抑郁障礙,抑郁障礙患者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群的8倍。
●家庭環境影響。如家庭成員關系不良、缺乏家庭溫暖、兒童期遭受虐待、父母離異、父母教育方式不當等。
●學習壓力過大。比如學習方式問題、自信心受挫、自卑、課業和考試壓力加劇等。
●社會支持缺乏。比如缺少朋友支持、人際關系沖突敏感、缺少父母理解與關懷、遭遇校園欺凌等。
●負性生活事件。如親人死亡、目睹暴力、遭受嚴重傷害、被學校處分、失戀等。
●其他因素。如軀體代謝異常、脂質水平失衡、維生素缺乏及進食障礙等。
以上這些因素往往互相交織,形成復雜的風險網絡。尤其是在學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許多青少年可能會感到孤獨、焦慮和無助絕望,從而增加自殺的沖動。
當青少年頻繁談論死亡,出現自我傷害、情緒劇烈波動等時,家長和老師需意識到這是警訊信號,不能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叛逆”“逃避”“脆弱”。以下是需要關注的預警信號:
●情緒變化。當青少年變得早上起床困難、有起床氣、煩躁發脾氣、沒精神或開心不起來,有時默默流淚或因父母的一句話就感到委屈流淚,表述很壓抑,覺得活著沒有意思等,就需引起注意。
●社交退縮。孩子變得不愿意與人說話、一個人關在房間里拉著窗簾、不出去與同齡人玩、常常躺在床上、覺得有人在背后說自己、連好朋友都不想與其交流等。
●學業變化。上課注意力集中困難、發呆或伏在課桌上睡覺、聽不進老師的講課、學習成績下降、缺課增多、作業拖延不能按時完成,甚至厭學、不想去學校等。
●自傷自殘行為。覺得自己沒用,很痛苦,絕望地想傷害自己,出現用利器劃割手腕或大腿、用煙或火燙自己、吃過量的藥物、用肢體捶擊墻體等自傷自殘行為。

●出現生理癥狀。晚上睡不著、早醒或睡得過多,連白天也睡不醒;有時胃口差,每餐只吃一點點或每天只吃一次很少的食物,甚至整天不吃東西,體重下降明顯;或有時一下子吃很多東西,感到頭痛、頭暈、胃痛或身體疼痛,但軀體檢查又未發現明顯異常等。
●言語線索。比如表達“活著沒意思”“想消失”“什么時候馬路上被汽車撞了算了”“從樓上跳下來就一了百了了”“睡著了就不要醒來了”“我看網上有的自殺方式不那么痛苦”等。
針對這些信號,家長和老師應保持高度敏感,定期與青少年進行溝通,了解其內心的真實感受,創造開放、支持的對話環境。
●及時就診。當青少年出現持續性的心情差、情緒低落、煩躁失眠,變得敏感,覺得有人在背后議論自己而開心不起來,自傷自殘等狀況,并且無法自我調整,學習、生活等功能受到明顯影響時,需要及時去專科診療。
●開展心理健康干預。通過一對一或對多個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傾聽,給予共情接納、疏導和支持,鼓勵患者敘述經歷的故事,把問題呈現出來,把情感體驗表達出來,把內心的渴望和糾結困擾流露出來,并進行自我反思,尋找新的應對方式,從而使人變得更自主、充實、有動力,以改善其心理健康,降低負面情緒與自殺風險。
●增強社會支持。培養青少年自尊自愛,社區、學校和專業機構通過訓練營、家長學校、師生結對等形式,運用沉浸式體驗進行自我發現,傳遞有效正性的溝通,建立團隊伙伴,對難題進行解決與反饋等,促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與師生關系,降低孤獨感,增強歸屬感與支持感;家校合作,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進行定期篩查,早發現、早干預。
●減少自殺風險因素。開展精神心理障礙健康教育、知識科普,進行良性家庭環境建設科普與促進、負性生活事件的應激知識科普與早期干預等風險教育。當發現有自殺預警信號時,要提高自殺風險的認識,減少自殺誘因,限制接觸自殺手段,如收起家中的刀具等鋒利的物品,妥善保管好藥品等。
●加強營養干預。根據人體生物鐘、激素分泌情況進行有規律的飲食,有助于消化、吸收及軀體內臟的運動與功能。比如,青少年每天需要的300~500毫升牛奶,可以在晚上10點左右食用適量牛奶,這樣可以與青少年生長激素分泌高峰相一致,有助于改善睡眠,促進生長發育;補充必要的營養素,保持適當的運動量,改善生理狀態,降低抑郁癥狀及自殺傾向。
●尋求心理咨詢。有困擾、有應急、有危機感或面對發生的事情、情感,自身反應不過來或無法處理時,可以撥打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國家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12356),或尋找心理支持小組,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以減少自殺意念與企圖。必要時,應尋求專業機構的心理幫助。
在與兒童、青少年溝通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一些溝通技巧,有時你的一句“暴力性言語”可能是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如何進行“非暴力性溝通”呢?在這里舉兩個例子。
●孩子考試失利后
錯誤的溝通方式:“怎么又考得這么差?整天就知道玩!”
這種話術滿是指責,一味地貼標簽,會導致孩子沉默、頂撞,并且不愿意再進行溝通。
正確的溝通方式:
共情優先。“我看到你最近復習到很晚,這次結果不如預期,你一定很失望吧?”
探索原因。“你覺得這次考試哪里比較難?需要我幫忙梳理嗎?”
賦能行動。“我們可以一起制訂一個錯題攻克計劃,你覺得怎么樣?”
有效賦能的溝通是情緒腦與理性腦的共情效應,情緒被接納后,孩子更愿意理性分析問題。
●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
錯誤的溝通方式:“天天抱著手機,眼睛瞎了別找我!”
言下之意是威脅與負面預言,結果孩子可能會偷偷玩,親子信任關系破裂。
正確的溝通方式:
非指責性地描述事實。“我注意到你這周每天玩手機超過3小時。”
表達感受。“我擔心長期這樣會影響視力和學習效率。”
共同協商。“我們能不能一起設定一個合理的使用時間?比如每天1小時,你來決定安排在什么時候。”
基于事實描述、坦誠表達自身感受與需求,并與孩子共同協商是對孩子的尊重。賦予其自主權,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訂,減少對抗。
總之,要增強孩子的自尊,教他學會積極應對壓力,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和正性的教養方式,增加學校、社會支持等保護性因素,讓更多的家長、老師及社會大眾了解并運用正確的溝通方式,摒棄“暴力性溝通”,為兒童、青少年提供穩定的心理支持,幫助他們走出深淵。
編輯/趙玉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