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時節,漫山遍野的板栗樹上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實,等待人們來采摘。板栗個大飽滿,味道香甜,口感粉糯,享有“千果之王”的美譽,是不少人的心頭愛。此時正值板栗上市之季,作為一項不錯的戶外活動,摘板栗深受大家喜愛。但是,在享受收獲喜悅的同時,大家千萬不要忽視潛在的眼部安全隱患:成熟的板栗從枝頭墜落或在剝殼過程中迸濺時,尖銳毛刺的栗殼或果仁容易掉入眼睛,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眼部損傷。
52歲的張阿姨,在自家板栗園采摘時,一顆裂開的栗蓬突然從枝頭掉落,兩粒帶刺的板栗順著風勢飛入她的右眼。當時她只覺得眼睛劇痛、淚流不止,以為只是普通的異物入眼,便用手揉擦,結果癥狀反而加劇了。到醫院檢查時,醫生發現她的角膜中央有三處深度約0.3毫米的穿刺傷,大量板栗毛刺殘留在結膜囊內,部分毛刺扎得很深,如果再深0.1毫米就進入眼內了,后果不堪設想。
板栗外殼的毛刺尖端像微型倒鉤,硬度可達到木材的1/3。當板栗從2~3米高的樹枝墜落時,沖擊力很大,就像一顆小型彈射物,會對眼睛造成較大的傷害。
初期影響:毛刺破壞眼球表面的淚膜保護層,易黏附在眼表,并刺激結膜血管擴張,出現眼紅、腫脹等發炎癥狀。
感染風險:板栗外殼常攜帶枯草桿菌、鐮刀菌、銅綠假單胞菌等致病微生物。一旦刺入眼內,會引起化膿性結膜炎或角膜炎。如果不及時處理,感染會蔓延,形成角膜潰瘍,甚至眼內炎,嚴重時可能導致眼球萎縮或被迫摘除眼球。
其他并發癥:板栗刺入眼后還可能會引起遲發性白內障、鞏膜軟化等并發癥。
●位置深且隱蔽性強
部分板栗毛刺細小,且可能隨眼球轉動而移位,藏匿于結膜囊皺褶或角膜深層,難以被發現。
●發病延遲且癥狀隱匿
部分患者初期僅表現為輕微眼紅和異物感,傷后1~3周才會出現明顯癥狀,如視力漸進性下降等,因此容易造成誤診或漏診。
●治療難度大
深扎的毛刺因位置和角度等原因,在裂隙燈下難以取出,甚至需借助顯微鏡進行手術才能成功取出。
遇到“毛刺入眼”這種緊急情況時,很多人會用手揉眼睛,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正確的現場急救應遵循“沖、遮、送”三原則。
●沖洗
立即用流動的涼白開水或礦泉水沖洗眼睛,沖洗時頭部偏向受傷一側,讓水流從內眼角向外眼角流動,持續沖洗15~20分鐘,盡可能沖掉表面的毛刺和污染物。注意,不要使用肥皂水、酒精等刺激性液體。
●遮蓋
沖洗后用無菌紗布輕輕覆蓋傷眼,避免眼球轉動而造成二次損傷,同時防止灰塵等再次進入。切記不要施壓包扎,以免增加眼內壓。
●送醫
完成初步處理后盡快前往眼科急診,途中避免顛簸。如果條件允許,可攜帶掉落的板栗樣本,方便醫生判斷可能存在的細菌類型。
比起事后急救,提前做好防護更為關鍵。下面介紹一些適合板栗采摘者的護眼方案。
佩戴防沖擊護目鏡。選擇鏡片厚度≥2毫米的專業款式,能有效抵御板栗墜落的沖擊力。普通近視眼鏡的樹脂鏡片抗沖擊性不足,不建議替代護目鏡使用。

選擇合適的衣物和帽子。建議穿著高領長袖衣物,領口可翻折,護住下頜;袖口可收緊,防止毛刺掉入。最好戴一頂寬檐帽,帽檐能阻擋部分墜落的板栗,降低直接入眼的概率。
采摘時盡量站在所摘板栗的側下方,避免正對板栗墜落方向。使用長柄采摘工具,減少攀爬樹枝的動作,降低因晃動而導致板栗大量掉落的風險。剝殼時用剪刀先剪開栗蓬,遠離面部進行操作,可在桌面上鋪一層厚布,防止板栗迸濺。
有干眼癥等眼表疾病者,采摘前可滴人工淚液濕潤眼睛,增強淚膜的保護作用。結束后及時用生理鹽水沖洗結膜囊,清除可能殘留的微小毛刺。
溫馨提醒:即使現場處理得當,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現遲發性眼部問題。當眼睛受傷后出現以下癥狀時,需立即復診:傷眼出現持續性脹痛,伴有頭痛、惡心,可能是眼壓升高的表現;視力在傷后3~5天突然下降,看東西出現變形或視野缺損,需排查視網膜損傷; 眼球表面出現白色斑點或絮狀分泌物,提示可能發生感染性角膜炎;眼睛對光線敏感度異常增加,即使在暗處也感覺刺眼,這可能是虹膜睫狀體炎的信號。
秋季是收獲的季節,也是眼部外傷的高發期。每一粒美味的板栗背后,都不應伴隨著眼睛疼痛。當您和家人走進板栗園時,請一定要戴上護目鏡,讓收獲的笑容永遠清晰明亮。
編輯/朱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