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哭了不抱吧,害怕孩子沒有安全感。”
“一哭就抱吧,又害怕把孩子寵壞了,以后越來越難帶。”
孩子哭鬧后,你有沒有在“抱與不抱”的心理拉鋸戰中糾結過?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副主任朱冰泉常常遇到有此困惑的家長。
對此,朱冰泉副主任表示:“針對孩子哭鬧要不要馬上抱(安撫)的問題,需要結合孩子的年齡、哭鬧原因、發展階段來討論。回應性照護才是解決矛盾的關鍵,即通過觀察、理解,及時且適恰地回應孩子的需求,在建立安全依戀的同時促進孩子的能力發展。”
前不久,因為長得有點慢,剛滿3個月的悅悅(化名)被媽媽帶到兒童保健科朱冰泉副主任的診室里就診。新的環境對悅悅來說比較陌生,一進診室她就忍不住哭鬧起來,但朱冰泉副主任發現悅悅并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安慰。
“孩子哭鬧后,我讓媽媽可以先哄一哄,但是她明顯有些顧慮。她當時就問,這樣會不會把寶寶寵壞了,擔心以后可能會經常哭,很難帶。”朱冰泉副主任表示,1歲前的哭聲,其本質是生存信號,通常用來表達生理需求(饑餓、困倦、尿布不適)或對安全感的需求(如驚嚇、孤獨),這個階段及時響應=及時滿足對應需求,所以不用擔心孩子被“寵壞”。
事實上,在6個月前,對寶寶的反應越迅速,寶寶長大后的要求可能越少。在此階段幫助寶寶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會為他今后成長為一個堅強、獨立而自信的人打下基礎。因此,對于0~1歲的孩子,建議及時回應他們的需求,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及時安撫。
當孩子逐漸長大,幼兒期(1~3歲)就能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朱冰泉副主任建議,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要依據不同情境采取差異化策略。
很多家長都經歷過這樣的“社死現場”——超市貨架前,孩子因為被拒絕買糖果而突然躺地大哭、踢腿尖叫,引眾人側目。
對于這種因為需求未被滿足而引發的哭鬧(如索要玩具、零食)情況,要明確孩子對應的需求可不可以滿足。如果是合理需求,一開始就要滿足,避免出現孩子哭鬧才給的情況,以免學會要挾;如果孩子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可溫柔地共情——“媽媽知道你想要”,但堅定地執行規則——“我們約定過不買,我們去看看好吃的吧”,然后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帶離哭鬧的場景。
當然,如果孩子是因為疼痛/恐懼而哭泣的,比如摔倒、打針等,家長可以立即給予他們肢體安慰,給孩子提供安全感,并幫助孩子命名情緒,如“你害怕了,媽媽在這里”。
“小齡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是源于行動思維。他們對于事物的理解、表達、反饋、認知,其實都是基于他行動所建立的規則感。所以,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提前告知規則,并溫柔而堅定地輔助兒童遵守。”朱冰泉副主任說。
學齡前(3~6歲)兒童的各方面能力都在增長,擁有更多社交和學習體驗。社交沖突(如被搶玩具)、挫敗感(如拼圖失敗)等,都是引起他們哭鬧的常見原因。
朱冰泉副主任表示:“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如果哭鬧,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引導情緒調節,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社交沖突為例,如果孩子因為被同伴搶走積木而大哭,可以分四個步驟進行處理。
●不急于介入
先觀察(確認無身體傷害)并詢問:“你哭是因為積木被拿走了嗎?”
●引導表達
教孩子用語言溝通:“你可以對小明說‘請還給我,我還沒搭完’。”
●示范解決
陪孩子走到同伴面前,鼓勵他們自己開口。若成功,就表揚他們:“你說出來了,真棒!”
●選擇性擁抱
若孩子仍情緒激動,短暫擁抱后回到問題解決:“現在我們想想怎么辦?”
“對于這個年齡段以及學齡后的兒童,建議家長不急于安撫,可以先詢問孩子哭鬧的原因,引導孩子用語言描述感受。在過程中可以示范解決方法,如果沒有成功,家長也不用著急,不用強迫。在當下情境,家長可以幫孩子講出來,事后家長再使用社交小故事、社交視頻教育孩子對應情境的解決方法,當孩子覺得自己能搞定時,他們自己就會開口去說。”
“如果孩子情緒崩潰,可以用肢體接觸作為輔助,幫助孩子平靜情緒,但目標還是逐步提高孩子情緒表達與自我安撫的能力。”朱冰泉副主任最后提醒。
編輯/孫蓓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