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州區120緊急救援中心創建“急救先鋒護航生命”黨建品牌,探索總結“全鏈條先鋒引領、全天候紅色守護、全場景急救科普”工作法,通過智慧急救網絡縮短響應時間,實現急救呼叫滿足率持續 100% 、急救綠色通道“零延誤”,構建起覆蓋城市副中心的“黃金生命圈”。

隨著副中心輻射力、影響力和帶動力不斷增強,各類重大活動持續增多,服務保障強度大、標準高,黨支部以“三預三查”全流程保障機制為抓手,建立“1名黨員骨干 +3 名專業人員 +N 個保障點位”的“ 1+3+N′′ 保障配置模式。
大運河音樂節舉辦前,黨員骨干們反復勘察場地,規劃出急救車的行駛線路和停放點位。活動當天,醫療團隊手提急救箱待命,一個個白色身影堅守在網格化保障點上,讓“安全網”在音樂節現場溫情鋪開。
“急救響應滯后,看著是車來得慢,實則是生命通道的‘梗阻’;人員能力不均,老同志經驗足卻知識更新不夠,新同志有沖勁卻缺章法;群眾‘不敢救’更讓人楸心,怕不懂技巧幫倒忙,更怕擔責任。”如今再談起這些曾經的“心頭大石”,黨支部書記張德強的語氣里多了份從容與篤定。
通州區120緊急救援中心黨支部通過創建“急救先鋒護航生命”黨建品牌,以“全天候紅色守護”織密保障網,用“全鏈條先鋒引領”鍛造尖兵隊,靠“全場景急救科普”筑牢全民防線,實現急救呼叫滿足率持續 100% 、急救綠色通道“零延誤”,構建起覆蓋城市副中心的“黃金生命圈”。
1.通州區120緊急救援中心開展護士技能比賽2.通州區120緊急救援中心工作人員走進學校開展急救科普活動
“大運河音樂節人流量大,保障容不得半點馬虎!”2024年9月,張德強在醫療保障工作動員會上的講話擲地有聲。
2025年上半年,120緊急救援中心完成了包括區兩會、大運河新春游園會、馬拉松、龍舟賽、高考等重大任務的保障工作,服務時長1108小時,實現185場活動保障“零差錯”。

全天候紅色守護:構建生命保障網絡
面對急救響應滯后、院前院內信息壁壘等痛點,黨支部主動攻堅,將急救信息化建設列為“書記領辦項目”。在通州區委衛生健康工委的支持下完成全市首個北斗導航調度系統全域部署安裝,通州區屬13個急救工作站32輛急救車全部配備“北斗 +5G+ AI”三位一體技術體系,構建起智慧急救體系。
“以前救護車只是單純的轉運工具,現在借助這套系統,它成了移動的ICU!”張德強望著指揮大屏上跳動的車輛軌跡深有感觸,“每快1分鐘,生命就多一份希望!”
全鏈條先鋒引領:鍛造院前急救鐵軍
“通武廊高速交界段發生多車連環追尾,有多名人員被困,部分傷員傷勢不明!請求鄰近急救力量支援!”通武廊三地聯合開展跨區域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武清區急救分中心向通州區120緊急救援中心呼救。
話音剛落,黨員先鋒車組攜帶急救設備沖向救護車,短短5分鐘,兩個急救車組按預定路線疾馳而出。抵達現場后,青年黨員李昆率先下車:“大家跟我來!先查危重傷員!”他跪在變形的駕駛座旁,為一名意識模糊的司機開放氣道,叮囑護士開通靜脈通道。演練結束復盤時,李昆指著戰術板直言:“傷員轉運順序混亂,輕傷員擠占重患資源。”大家紛紛表示認同,并重新梳理流程,將“黨員責任區”嵌入每個救治環節。
這次業務復盤正是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一個縮影。針對急救人員能力參差不齊、處置標準不統一等問題,黨支部打出組合拳,牽頭構建“理論培訓 ∣+ 技能比武 + 實戰演練”三維培養體系,將黨性教育融入業務提升全流程。
2025年,聚焦“強基礎、練技能”主題,通州區120緊急救援中心舉辦4期崗位大練兵、兩場復雜場景急救演練,帶動全員專業素養系統性提升,實現“黨建紅”與“業務專”同頻共振。
全場景急救科普:筑牢全民安全防線
“幼兒喉嚨卡東西應該怎么辦,大家知道嗎?”在通州區一所幼兒園里,“救在身邊”黨員志愿服務隊閆利偉醫生正通過“情景模擬 ?+"角色扮演”的方式,為幼師們開展生動的急救科普課。這正是通州區120緊急救援中心以黨建引領推動急救科普走深走實的生動縮影。

3.通州區120緊急救援中心黨支部組織黨員到北京城市副中心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面對基層“不會救、不敢救”的困境,通州區120緊急救援中心黨支部主動扛起責任,讓黨員志愿服務隊成為主力軍,他們帶著專業技能走進校園、企業、社區,讓急救知識更好地融入群眾生活。
在北京信通碧水再生水有限公司“關愛生命救在身邊”培訓現場,護士戴哲杰詳細講解了心肺復蘇的基本步驟和技巧,隨后拿出模擬人演示心肺復蘇與AED(自動體外除顫器)使用技巧。當一名職工在臺上獨立完成整套操作時,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現在遇到緊急情況,心里真的有底了!”培訓結束后,職工們紛紛表示。
“我們已實現軌道交通、文體活動中心、公園景區等人員密集場所AED設備全覆蓋,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動公眾從‘敢救’向‘能救’轉變!”區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徐娜在相關會議上的強調,道出了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目標。
目前,通州區公共場所已配置AED630臺,每十萬人擁有34.2臺,遠超市級每十萬人20臺的標準。這一成果的背后,是黨組織統籌協調、黨員干部帶頭攻堅的結果,更是黨建引領急救保障能力持續升級的有力證明。Z
(責任編輯: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