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區延壽鎮黨委立足首都生態涵養區鄉鎮定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兩山”理念,堅持黨建引領“生態修復+產業升級 + 智力賦能”,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實現發展方式全面轉型、生態資源全域增值,使綠水青山成為鎮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培育大量生態產品走向市場,讓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昌平區延壽鎮黨委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以全域治理加大生態系統修復保護力度,以多元實踐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以機制創新豐富生態價值轉化路徑,使綠水青山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全域治理 厚植綠水青山生態底色
鎮黨委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扛起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加強頂層設計,注重規劃引領,因地制宜制定各項惠民政策,奠定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
堅持規劃引領,推動全域生態治理。編制鎮域國土空間規劃,科學構建“一核兩心、一軸三區”空間格局。制定鎮域旅游統籌規劃,整合山、水、村、景等資源,推出多條騎行線、徒步線、自駕線,實現精品景區、主題民宿、特色村莊聯動發展;打造“春賞花、夏避暑、秋摘果、冬賞雪”四季主題線路,讓更多游客消費在延壽、樂享在延壽。
1.昌平區延壽鎮舉辦“引智賦能'項目簽約啟動儀式

創新政策支持,激發農村經濟活力。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等法規,制定《延壽鎮工商營業執照辦理審核辦法》,系統性優化流程、簡化手續,激發村民創新創業熱情。近年來,延壽鎮累計辦理民宿、餐飲等執照107個,形成湖門、黑山寨兩大民宿聚集區和多個小微商業體的
新發展格局。設立“燕脈興業科技孵化器”集群注冊平臺,引入社會資本,探索“村集體 + 企業 ?+ 農戶”協作模式,讓農民在深度參與創新創業中得到實惠。
強化生態修復,守護綠水青山。實施“礦山復綠”工程,關停湖門錳銀礦等5座礦場,完成生態修復面積56.82萬平方米;推進水源涵養、水污染治理、水景觀營造“三水聯動”,實現污水處理率達到 100% 、全域河道水質達到類及以上標準;拆除違建22.43萬平方米,騰退土地34.13萬平方米,新增造林3300余畝,林木覆蓋率提升至 95% 以上,獲評“北京市森林城鎮”“首都全民義務植樹先進單位”等榮譽。
融合發展 挖掘生態顏值經濟價值
鎮黨委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產業”“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山水資源稟賦,精準謀劃“生態 + 農業”“生態 + 旅游”“生態 + 體育”融合路徑,努力將生態“高顏值”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高價值”。
做強“生態 + 農業”,提升特色產業價值。全力做好“土特產”文章,依托“延壽三寶”特色農產品(板栗、核桃、栗蘑),推出“延壽栗香”、栗蘑醬等地理標志產品;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規模化種植栗蘑、羊肚菌等食用菌類,帶動干余人在家門口就業,實現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與北京同仁堂醫養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合作,試種蒼術、黃芪等中藥材160余畝,開發特色藥膳。2024年,全鎮農業總產值同比增長 14.2% 。
做優“生態 + 旅游”,培育鄉村休閑經濟。以民宿產業為牽引,打造“銀山宿集”精品民宿和系列特色民宿院落,民宿數量占昌平區民宿總量的 28% ;引入經營主理人,打造“黑山烤房”“山寺咖啡”“野趣谷”等網紅商業體,形成民宿、餐飲、娛樂聚點成面、聯動發展態勢。2024年,全鎮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鄉村休閑旅游收入同比增長 85% ,延壽鎮地方級收入增速排名全區第一。

做大“生態 + 體育”,激發戶外消費活力。加強騎行基礎設施建設,舉辦特色騎行活動,鎮域內“綠氧益行藝覽昌平”騎行路線連續兩年榮登全國十佳騎行線路名單;著力打造“延壽越野”品牌,串聯全域景觀長廊、登山步道等資源,形成全域可達的越野徒步線路,連續兩年成功舉辦“北京昌平·延壽越野挑戰賽”,2024年,該項目被評為北京市體育旅游精品項目,2025年參賽規模預計擴大近3倍,區域游客接待量環比增長 146% ,帶動周邊商業消費收入突破5700萬元。
2.“延壽徑”山徑步道3.環昌平國際公路自行車挑戰賽參賽選手騎行經過延壽賽段
聚才引智 助力生態建設賦能增效
人才是創新之核、發展之要。鎮黨委堅持黨建引領、校地聯研、人才強基,多措并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激活人才高質量發展引擎,保障區域生態建設高效開展。
搭建黨建聯盟,凝聚發展合力。與中國聯通、同仁堂、共享際等單位開展合作,成立黨建聯盟,引入先進管理經驗,落地精品民宿、中草藥深加工等一批項目;依托聯盟成員單位智力優勢,高水平規劃60公里“延壽徑”山徑步道,高品質建設湖門村“科技小院”、北莊村“文旅小院”,以兩個“小院”為試點,引領全域提升生態環境與景觀風貌。
加強校地聯動,破解發展難題。創新實施“引智賦能”項目,以項目制方式開展民宿運營規劃、農產品包裝推廣等6個課題研究,引入北京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6所高校的科研團隊聚力破題,為鄉村產業更好鏈接市場需求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培養骨干人才,強化發展支撐。創新實施“青苗工程”,選拔政治素質好、干事勁頭足、發展潛力大的30余名年輕干部到村鍛煉,著力培養善于引領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組織鎮、村干部赴福建寧德、浙江安吉等地學習堅持綠色發展的典型經驗,不斷提升領導干部踐行“兩山”理念的能力,為建設生態延壽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Z
(責任編輯:曹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