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合資企業(yè)的一個股東,因用實物出資時估價虛高,遭到另外兩個股東的指責,認為應當剝奪其股東資格,并承擔有關民事責任。糾紛背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個股東出資糾紛典型案例
2024年7月22日,成都西蜀有限責任公司(甲方,以下簡稱“西蜀公司”)、杭州東吳有限責任公司(乙方,以下簡稱“東吳公司”)和鄭州北魏有限責任公司(丙方,以下簡稱“北魏公司”)簽訂三方協(xié)議書,擬成立中原西晉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西晉公司”)。
該協(xié)議書第四條對甲、乙、丙三方的出資方式做出約定:公司注冊資本為7138萬元人民幣,甲、乙雙方以貨幣資金出資,各出資2855.2萬元,各占擬成立的西晉公司40%股權;丙方以其擁有的一臺精密機床出資。而西晉公司的公司章程第十一條,對甲、乙、丙三方的出資方式及出資期限明確規(guī)定:甲、乙雙方所認繳出資必須在2024年8月31日公司成立后即足額投入,將所繳的出資以現(xiàn)金存入公司賬戶;丙方以其擁有的一臺精密機床出資,也應當在上述日期交付,丙方擬出資的精密機床評估作價1427.6萬元,占擬成立的西晉公司20%股權。
三方簽訂協(xié)議書及擬成立的西晉公司章程后,經過一番籌備,西晉公司于2024年8月31日登記成立。西蜀公司、東吳公司均如約履行了貨幣出資義務,北魏公司也如約將一臺精密機床交付西晉公司使用。此后,西晉公司使用該機床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獲得不菲的盈利。公司成立之初,股東之間和睦相處、并無爭議。后來,有人向西蜀公司和東吳公司反映,北魏公司涉嫌與評估機構串通,故意高估其出資機床的價格。西蜀公司和東吳公司經過查證得知,北魏公司出資的精密機床評估作價明顯高估——當時市場價僅為1000萬元,結果高估了427.6萬元。因此,西晉公司的三個股東就北魏公司是否有違反出資義務的行為、是否應享有股東權益等事項發(fā)生重大爭議,和解無望。西蜀公司、東吳公司認為北魏公司有嚴重違約行為,準備立即召開公司會議剝奪北魏公司在西晉公司的股東資格,并要求北魏公司對西晉公司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北魏公司對西晉公司承擔何種民事責任?
要探討北魏公司對西晉公司應當承擔何種民事責任的問題,首先要弄清北魏公司對西晉公司是否存在違反出資義務的行為,以及這種行為的性質如何。
作為西晉公司的股東,依照其章程規(guī)定,北魏公司如約交付機床并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該機床的評估價格高于市場價427.6萬元人民幣。也就是說,如果折算成貨幣資本,北魏公司本應出資1427.6萬元,實際出資1000萬元,少繳納427.6萬元。毫無疑問,這屬于一種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違約行為,要對公司承擔違約責任。
參照民法典合同編關于違約類型的基本分類,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類型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股東不履行出資義務和股東不按約定履行出資義務。其中,股東不履行出資義務是指股東對出資義務不做任何履行的行為,包括拒絕履行出資義務、不能履行出資義務等行為。而股東不按約定履行出資義務是指,股東雖然對出資義務有一定履行,但在履行的數(shù)量、時間及質量上不符合公司章程約定,通常可分為股東部分履行出資、遲延履行出資、瑕疵出資等違反出資義務的行為。
新公司法第四十八條至第五十條分別對有限公司股東的出資方式、出資義務的履行、違反出資義務對公司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以及資本充實責任做了明確規(guī)定。本案中,北魏公司違反出資義務的行為,屬于新公司法第五十條規(guī)定的“實際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于所認繳的出資額”的行為,它是股東不按約定履行出資義務行為中的一種,理論上應屬于“部分履行”行為。
股東違反出資義務對公司承擔的民事責任,主要有追繳出資、賠償損失和催告失權等責任形式。其中,追繳出資是指股東不履行或者不按約定履行出資義務時,公司可以依照公司法和章程的有關規(guī)定,要求其繼續(xù)履行出資義務;如果在合理期限內還不履行出資義務,則可向法院提起強制繼續(xù)履行出資義務的訴訟,強制違反出資義務的股東繼續(xù)履行尚沒有履行的出資義務。賠償損失責任是指股東不履行或者不按約定履行出資義務給公司造成財產損害時,所應當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而催告失權又稱股東失權,是指股東存在遲延履行出資義務的事由,經公司董事會催告后仍然未在寬限期內履行出資義務時,可由董事會做出股東失權決議并由公司發(fā)出失權通知,使該股東失去部分甚至全部股東權的行為。對此,新公司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和第五十二條分別做了規(guī)定。
就本案來說,北魏公司對西晉公司應當承擔補足出資差額的違約責任,即需要補繳427.6萬元。當然,北魏公司的行為如果給西晉公司造成財產損害,就還需要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北魏公司無力履行出資義務時,其他股東承擔何種民事責任?
新公司法第五十條對資本充實責任做了規(guī)定。資本充實責任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從廣義上講,資本充實責任既包括違約股東對公司承擔的繼續(xù)足額出資的責任,又包括在違約股東無力繳納出資時,其他發(fā)起人股東承擔的連帶繳納出資的責任。從狹義上講,股東違反出資義務時,其對公司承擔的民事責任可以定位為一種違約責任;而其他發(fā)起人股東在該股東無力履行出資義務時,所承擔的連帶繳納出資的責任即為狹義上的資本充實責任。本文采納狹義說。
因此,所謂資本充實責任,是指發(fā)起人股東對公司資本的充實相互承擔的出資擔保責任。而發(fā)起人是指籌劃、出資和從事公司設立活動,制定公司章程并在公司章程上簽名或者蓋章,承擔設立責任的法人、非法人組織和個人。它包括股份公司中的發(fā)起人和有限公司設立時的全體股東。
在本案中,三個股東皆為西晉公司設立時的發(fā)起人股東。當北魏公司無力履行出資義務時,東吳公司與西蜀公司應當承擔資本充實責任,即應當向西晉公司承擔連帶補繳差額427.6萬元的民事責任。
西晉公司是否有權剝奪北魏公司的股東資格?
從公司法理論和制度角度考察,公司剝奪股東的資格是對股東最嚴厲的懲罰,只有在特定情形下,滿足苛刻的條件才可以剝奪某一股東的股東資格。
新公司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對有限公司股東失權制度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即“股東未按照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出資日期繳納出資,公司依照前條第一款規(guī)定發(fā)出書面催繳書催繳出資的,可以載明繳納出資的寬限期;寬限期自公司發(fā)出催繳書之日起,不得少于六十日。寬限期屆滿,股東仍未履行出資義務的,公司經董事會決議可以向該股東發(fā)出失權通知,通知應當以書面形式發(fā)出。自通知發(fā)出之日起,該股東喪失其未繳納出資的股權。”但新公司法沒有對股東除名制度做出規(guī)定,而尚需修訂、仍然有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第十七條第一款對有限公司的股東除名制度做了規(guī)定,即“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全部出資,經公司催告繳納或者返還,其在合理期間內仍未繳納或者返還出資,公司以股東會決議解除該股東的股東資格,該股東請求確認該解除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可見,股東除名是指公司股東存在未履行出資義務、抽逃全部出資等重大違法違規(guī)違章等事由時,由股東會做出除名決議,并由公司通知該股東解除其股東資格的行為。而股東失權則是指股東存在遲延履行出資義務的事由,經公司董事會催告后仍未在寬限期內履行出資義務時,可由董事會做出股東失權決議并由公司發(fā)出失權通知,使該股東失去部分甚至全部股東權的行為。根據(jù)現(xiàn)行有效的法律規(guī)定,股東除名制度和股東失權制度在立法宗旨、適用情形、決議機關、法律后果等諸多方面均有所不同。目前,這兩種制度之間如何消除沖突、做好銜接仍是一個難題,亟須后續(xù)修改司法解釋加以解決。
在本案中,北魏公司的出資違約行為,是否構成適用股東除名制度或者股東失權制度的事由,是決定西晉公司是否有權利剝奪北魏公司股東資格的基礎。
如前所述,北魏公司的出資違約行為是一種不按約定履行出資義務的部分履行行為,不構成根本違約;同時,它又不具備抽逃全部出資等其他重大違法違規(guī)違章等事由。因此,不具備股東除名制度的適用情形。
由于北魏公司是一種部分履行的出資違約行為,而非遲延履行的出資違約行為,這就意味著,它也不具備股東失權制度的適用情形。因為,股東失權制度適用的唯一情形是發(fā)生股東遲延履行出資義務的事實。所謂股東遲延履行出資義務,是指股東在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履行期屆滿之時沒有履行出資義務,但其后續(xù)仍有意愿和能力繼續(xù)履行出資義務的一種出資違約行為。
綜上所述,北魏公司既不具備股東除名制度的適用情形,也不具備股東失權制度的適用情形,因此,西晉公司無權剝奪北魏公司的股東資格,但可在其補繳出資差額前合理限制其分紅權等股權權能。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商法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