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循環經濟競賽已進入深水區,將深刻改變產業競爭格局。這意味著,循環經濟不再是環保的附加題,而是商業競爭的主戰場。誰掌握資源閉環,誰將有望主導下一個10年的行業秩序
2025年8月1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啟動《循環經濟法案》的公眾咨詢程序,這一立法被視為全球資源治理的重大里程碑之一。該法案計劃于2026年出臺,核心目標是通過構建統一的次級原材料市場,強制提升再生材料使用比例,改革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將歐盟材料循環率從當前的11.8%提升至2030年的24%以上。
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歐盟此舉將直接影響中國30%的出口企業,尤其是電子、塑料、汽車等高資源依賴行業。法案要求電子電器產品標注再生塑料含量,并建立數字產品護照以實現全生命周期追溯,這將不僅重塑歐盟內部經濟結構,更可能成為全球綠色貿易規則的新基準。繼“雙碳”之后,又一個高度可量化的ESG核心議題呼之欲出。
循環經濟:下一個主戰場
從全球視角看,循環經濟的崛起正在重塑產業競爭格局。日本通過《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建立了完善程度全球領先的電子廢棄物回收體系,其家電回收明確細化了28個種類,通過回收箱、回收站、活動回收和分選回收等方式,將城市中的回收資源交給認定企業處理。美國則通過《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投入28億美元支持電池回收產業鏈建設。這些國家的經驗表明,循環經濟已從單純的環保措施演變為國家資源安全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
對中國而言,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同時,更需要發揮市場規模優勢。中國在循環經濟方面進步明顯,2020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86%以上,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56%??稍偕Y源利用能力顯著增強,廢鋼利用量約2.6億噸;再生有色金屬產量達1450萬噸,占全國10種有色金屬產量的23.5%,這為構建自主可控的循環經濟體系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具體產業層面,電池回收將成為中歐競爭的關鍵領域。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要求到2025年年底,廢舊鎳鎘電池回收率達到80%,其他電池回收率達到50%。中國動力電池回收白名單企業已增至156家,形成從梯次利用到材料再生的完整產業鏈。寧德時代開發的“無鈷化”電池技術,以及格林美建設的“資源回收—材料再造—梯級利用”全生命周期價值鏈,都展示了中國企業在這一領域的創新能力。
循環經濟從環保議題升級為資源安全的核心戰略,也源于資源安全與政策風險的雙重壓力。全球稀土、鋰等關鍵原材料價格波動加劇,歐盟對關鍵原材料的進口依存度超過60%;而中國在“雙碳”目標下,循環經濟立法預期強化,行動滯后的企業將面臨市場準入限制與罰款風險。
一場政策與體系的競賽
全球循環經濟競賽已進入深水區,政策協同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杠桿。歐盟通過立法構建規則優勢,美國依托技術創新搶占制高點,日本憑借精細化管理打造標桿案例。中國在政策端需要發揮制度創新、市場規模和數字經濟的復合優勢,著力從三個維度實現突破:
·建立覆蓋設計、生產、消費、回收的全鏈條責任體系;
·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循環經濟“鏈主”企業;
·參與制定再生材料國際標準。
這場變革不僅是環境治理升級,更是經濟增長模式的根本轉型——當資源循環成為新常態,企業競爭力將被重新定義,國家資源安全格局也將重塑。在這場關乎未來的競賽中,中國不能缺席,而應爭取引領。
歐盟將《循環經濟法案》與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聯動,規定使用再生材料可抵扣部分碳關稅,形成政策“組合拳”。中國可探索將循環經濟指標納入綠色金融標準,例如可以嘗試推出“循環經濟貸”——對符合標準的企業提供一定程度的利率優惠或利息補貼,也可以試點“碳標簽”與“循環標簽”雙認證制度,將產品碳足跡和再生材料含量同時納入政府采購評分體系。更深層次的制度突破在于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例如雖然國家稅務總局已發布《關于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的公告》,但只針對從事可再生資源回收的企業,還需要進一步對使用再生材料的企業給予增值稅即征即退優惠,破解“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失靈問題。
技術突破與產業鏈協同是循環經濟落地的關鍵。在電子廢棄物領域,歐盟將回收率目標定為70%,據報道,常州市企業承擔的試點項目“退役光伏組件循環利用”已實現95%的材料回收率,似乎已經在一定條件下實現了技術可行。數字化賦能同樣不可或缺,特斯拉的電池護照技術已經為全球動力電池行業“打了個樣”。
此外,還可以探索區域閉環模式。例如,丹麥卡倫堡工業園通過企業間能源與廢料交換,減排二氧化碳80%(以2015年數據為基線),每年節約400萬立方米的地下水。中國可借力“循環經濟園區”政策,借鑒“零碳園區”的推廣經驗,積極探索。
當然,消費者行為改變是循環經濟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中國可借鑒日本“環保積分”制度,對參與垃圾分類或購買循環產品的市民給予消費券獎勵,尤其對于外賣和快遞這類涉及大量包裝材料垃圾的行業。這種“輕量化”的公眾參與模式更易形成長效機制。
企業董事會如何接招?
面對歐盟立法,中國企業需在短期與長期策略上同步發力。短期應設立專項小組,積極研究和應對合規要求,評估再生材料替代對成本的影響;長期可以投資回收技術或并購垂直回收企業,并將循環指標納入高管績效考核KPI。歐盟企業通過“質量平衡法”解決再生材料核算難題,中國企業可參考其技術路徑,同時推動標準互認,例如將動力電池回收標準與歐盟《關鍵原材料法案》對接。
面對變革,企業董事會可以參考“雙碳”目標,構建“合規—戰略—價值”三位一體的應對體系。首先,設立循環經濟專項委員會,由董事會直接領導,整合ESG、供應鏈、研發等部門資源,建立跨職能決策機制。例如,董事會可以通過將循環經濟指標納入戰略議事清單,要求重大投資項目的再生材料使用率不低于特定比率,并將此與高管績效考核關鍵指標掛鉤,實現戰略穿透力。其次,引入“戰略—財務—風險”三維評估模型,在審議項目時不僅關注其合規性,更評估其資源閉環能力。例如投資委員會需要承擔責任,審慎決策那些IRR(內部收益率)達標但依賴原生礦產的項目,更多關注投資資源回收項目,將資金投放到二次原料市場。
公司治理方面,董事會可從三方面實現突破。一是修訂董事會議事規則,將循環經濟作為戰略議題的必議項,要求重大議案(尤其是出海投資項目)增加資源循環可行性報告;可以參考“雙碳”的“紅黃綠燈”評估機制,對不符合循環標準的項目一票否決。二是優化外部董事結構,增聘材料科學、環境工程專家,聽取他們的專業意見。三是建立戰略型監督機制,將再生材料使用率、廢棄物轉化率等指標與關鍵財務指標并列,定期監控分析,異常數據直接觸發董事會特別會議。
企業董事會可以參考以下行動路線圖付諸實踐:??
1.階段一:合規應對(0—6個月):組織對歐盟法案的解讀培訓,邀請法律和技術專家厘清數字產品護照實施細節;啟動供應鏈摸底審計,識別高風險環節。
2.階段二:能力建設(6—18個月):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并購技術型回收企業(例如電子廢棄物處理牌照持有方);與高校共建循環經濟實驗室,推動產學研結合。
3.階段三:生態構建(3—5年):行業龍頭企業可以牽頭組建產業聯盟,推動再生材料標準互認;投資數據溯源平臺,實現與歐盟系統的數據互通。
4.階段四:價值轉化(5年以上):將循環經濟數據資產化,例如將碳減排量開發為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項目;建立技術合規門檻,將合規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
歐盟《循環經濟法案》的出臺,本質上是全球資源治理范式從“線性消耗”轉向“閉環增長”的信號。未來10年,資源閉環能力將定義產業規則。中國需從制度、技術、市場三方面破局。在這一變革中,循環經濟不再是環保的附加題,而是商業競爭的主戰場。誰掌握資源閉環,誰將有望主導下一個10年的行業秩序。
作者系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中國顧問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