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信
“風骨”是中國古典美學重要范疇,初見于《文心雕龍·風骨》篇,“是以怊帳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于骨。”[]后經發展,具有了更廣泛的含義,代表著剛健遒勁、氣韻生動的內在精神力量與品格境界。唐代書法巨擘顏真卿所創立的雄渾博大、正氣凜然的“顏體”書法特質恰恰是“風骨”的體現。其作品《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祭侄文稿》影響了后世千余年的書法發展與審美取向。同時,在當代語境下,顏體書法所彰顯的“風骨”精神,對于矯正書壇流弊、提振創作格調、弘揚正氣充盈的藝術品格都具有現實啟示意義。
一“個人風骨” 顏真卿個人經歷與其書法美學精神的塑造
顏真卿出身瑯琊顏氏,其家族世代以儒學和書法聞名。瑯琊顏氏的文化傳統為顏真卿的早期修養奠定了基礎,其書法藝術的起點便植根于此。家族中不乏書法名家,如祖父顏昭甫和先祖顏師古,都是頗有成就的書法家。在這樣的環境中,他自幼便沉浸于書香,得以接觸豐富的典籍和書法珍品。
具體來說,顏真卿“個人風骨”的形成離不開兩個因素。一是儒家思想的影響,二是他的仕宦沉浮和人格砥礪。家學熏陶不僅讓顏真卿掌握了扎實的書法技藝,同時也培養了他對藝術的敏銳感知。《韓非子》記載:“自孔子死后,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2許多學者認為,顏氏之儒也就是指顏真卿的先祖顏回一派。顏氏對儒家經典的精研,使顏真卿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內化了忠、孝、節、義等核心價值。這些思想滋養了他的精神世界,在顏真卿的筆墨間,人們總能感受到凜然正氣和浩然之氣。
而顏真卿的仕途生涯并非坦途,充滿了波折與磨礪,尤其是在安史之亂這一歷史轉折點中,他的剛烈氣節和家國情懷淋漓盡致地展現。安史之亂標志著唐朝由盛轉衰,也成為顏真卿人生的重要分水嶺。在這場動亂中,他親歷了國家的危難,更承受了家族的慘痛損失一—兄長顏杲卿和侄兒顏季明在抗擊叛軍時壯烈犧牲,顏氏一家三十余人罹難,尸骨難全。面對這樣的悲劇,顏真卿沒有選擇退縮,而是以無比的勇氣投身于保衛家國的斗爭。仕途的沉浮錘煉了顏真卿的意志,也升華了他的品格。在亂世之中,他始終秉持忠義之道,寧死不屈。
可以說,《祭侄文稿》(圖1)是顏真卿人生重要作品之一,也是他個人風骨的體現。這幅行書作品創作于唐乾元元年(758),時值安史之亂,顏真卿的兄長顏杲卿和侄兒顏季明在守衛常山抵抗叛軍安祿山時英勇殉國。面對侄兒的頭骨,他以極度悲憤的心情寫下此祭文,全文23行,234字,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這件作品的筆法奔放激烈,墨跡濃淡相間,字形錯落有致,每一筆每一畫都仿佛在訴說他的悲痛與憤怒,承載著他對親人的思念和對國家的忠誠。從藝術角度看,《祭侄文稿》實現了書法中“文”與“質”的完美融合。所謂“質”,指其筆法的剛勁與結構的穩固,完備書法藝術的骨架;而“文”則表現為墨色的變化與章法的美感,是藝術的華彩。[3顏真卿以深厚的功底將二者結合,創造出既雄渾悲壯又細膩動人的效果。這種風格正是他個人風骨的寫照,也是其書法美學精神的核心。
二“時代風骨”—盛唐美學與顏真卿書法的關聯性
唐朝作為中國文化傳播與藝術發展的黃金時期,見證了多種書體的全面發展和完善,楷書、行書、草書、篆書等各具特色,形成百花齊放的藝術格局。顏真卿的書法“時代風骨”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孕育而成,反映出盛唐時期自信、開放、雄強、包容的時代美學精神。

顏真卿書法的“時代風骨”,一方面體現在對初唐書法傳統的繼承。初唐時期,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為代表的書法家,完成了從南北朝到唐代楷書的轉型。他們的作品法度嚴謹、筆畫精妙,是唐代楷書的堅實基礎。[4]顏真卿在早期學習中深受這些大師的影響,其書法起點便建立在初唐的嚴謹法度之上。
另一方面,體現在他對前人的突破。顏真卿并未滿足于單純的模仿,而是通過不斷的實踐與探索,在保持楷書字體架構不變的情況下,將清秀轉向豐腴、雄強,創作了《顏勤禮碑》《元結碑》等作品,形成了更具個人特色的“顏體”。[他的筆畫粗壯有力,結構開闊張揚,字形間透露出一種陽剛之氣。他將個人的感悟與時代的氣息融入筆墨之中,使其作品在不失傳統根基的基礎上,又充滿鮮明的時代特色。這種對傳統的繼承與突破,正是顏真卿書法能夠屹立于書法史的重要原因。
三、“筆墨風骨” 顏真卿書法的章法與筆法的美學構建
章法是書法藝術的整體骨架,它決定了一件作品的氣象和視覺效果。顏真卿在章法上的造詣,無論是在規整的楷書還是奔放的行草書中,都體現出“雄渾”與“正大”的美學特征,這也是顏真卿書法“風骨”的體現。
顏真卿的楷書以《顏勤禮碑》和《顏家廟碑》(圖2)為代表,章法特征體現在飽滿外拓的字形結構、緊密內聚的字內空間以及茂密充實的行間布局上。他的楷書字形飽滿有力,筆畫橫平豎直,棱角分明,具有一種向外擴展的張力。相較于初唐楷書的清秀與纖細,顏真卿的字形更顯寬博厚重,仿佛每一個字都在紙面上撐開了一片天地。
在字內空間的處理上,顏真卿追求緊密而有序。筆畫之間的留白被壓縮到恰到好處的程度,既不顯得局促,又保持了充實感。這種內聚的設計使每個字成為一個堅實的整體,筆畫間相互呼應,視覺重心穩固,為整個作品的嚴謹性提供了支撐。
顏真卿的行草書章法以《祭侄文稿》和《爭座位帖》為典范,兩件作品布局突破傳統規范,宛若游龍,在表現磅礴的氣勢的同時又充滿靈動與力道。前文提到,《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悲憤交加之際書寫的杰作,這篇作品的章法有字組連綿、大小錯落、疏密對比強烈以及軸線搖電動蕩的特點。整幅作品中,字與字之間有時緊密相連,有時疏朗開闊,形成鮮明的節奏變化。字形大小不一,筆畫粗細交錯,軸線游走不定,仿佛情感的洪流在紙面上奔涌。這種布局體現了“無意于佳乃佳”[的書法境界,直擊人心。
四、顏體書法的歷史價值體現
顏真卿的書法風格與其剛正不阿的性格一致,堪稱中國書法史上“書如其人”的典范。同時,他的書法風格對后世書法家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書法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唐代,柳公權是最早以顏體為基礎發展個人風格的書法家。他的書法繼承了顏體的雄渾厚重,同時融入了更為遒勁峻拔的特色,形成了“柳體”,與顏體并稱“顏筋柳骨”[7]。楊凝式也在結構與筆法上深受顏體啟發,其作品展現了顏體的穩健與靈動。
進入宋代,顏真卿的書法被奉為典范,對“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一說蔡京)—產生了顯著影響。蘇軾在研習顏體后,將其正大氣象與自己豁達的人生態度結合,形成了靈動自然的“蘇體”。他曾盛贊顏真卿的書法“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宋代詩人陸游亦在《自勉》一詩中提到“學書當學顏”。宋代學者歐陽修等人更將顏真卿的書法推崇為僅次于王羲之的經典。

在元、明、清三代,顏體的影響力依然不減。元代趙孟頫的楷書在結構上繼承了顏體的特點,明代李東陽則在筆法上借鑒了顏體的筋力。清代書法家如劉墉、何紹基、翁同龢等,通過研習顏體,進一步豐富了其傳承。這些書法家通過對顏體的學習與創新,推動了中國書法風格的多樣化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顏真卿雄渾博大的書法美學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其個人修養、時代精神與卓越藝術技法共同熔鑄的結晶。其“個人風骨”源于儒家思想的浸潤與忠烈耿介的仕途磨礪;其“時代風骨”植根于盛唐自信雄強的文化土壤,承襲初唐法度后又有突破創新;其“筆墨風骨”則體現在章法的正大雄渾與筆法的筋力充盈上。三者的共同作用構筑了顏真卿以“浩然正氣”為魂、“雄渾博大”為象、“筋豐骨勁”為骨的書法美學,也奠定了其在中國書法史上難以撼動的經典地位。
注釋
[1]唐悅藍,《沉吟鋪辭莫先于骨lt;文心雕龍〉中“風骨”的概念在唐代的接受與變化》,《對聯》,2025年第8期。
[2]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第456頁。
[3]黃婉佳,《論書法的“文”“質”及美學內涵—以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例》,《西泠藝叢》,2023年第8期。
[4]孫成武,《初盛唐書風嬗變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3年,第24-49頁。
[5]任愛國,《顏真卿對當代書家藝術風格形成的啟示》,《百花》,2021年第8期。
[6]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整理室選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314頁。
[7]李紹宗,《顏真卿和柳公權》,《淮南師專學報》,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