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勝縣(北緯 26°17′-27°19′ ,東經 100°22′- 101°11′) 地處滇西北高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 14.2°C ,年降水量 826.9mm ,日照時數 2397.8h 晝夜溫差較大,干熱河谷小氣候為設施葡萄早熟提供了有利條件。然而,設施環境高溫高濕特征導致白粉病、灰霉病及薊馬等病蟲害頻發,依賴化學農藥的防控模式造成土壤酸化、抗藥性增強及果實農殘超標等問題。如何在保障產量與品質的同時實現生態友好型防控,成為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筆者在本文將系統探討了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路徑,以期為高原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永勝縣設施栽培葡萄常見病蟲害種 類及危害
1.1 病害種類與癥狀
白粉病是永勝縣設施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發病初期,葉片表面出現白色粉狀霉斑,逐漸擴大并連成片,嚴重時葉片卷縮、枯萎、脫落。果實受害后,表面覆蓋灰白色粉狀物,影響果實外觀和口感,降低商品價值1(圖1)。灰霉病多在花期和果實成熟期發生,花朵感病后變褐軟腐,產生灰色霉層;果實發病初期出現褐色凹陷病斑,隨后迅速擴展,布滿灰色霉層,導致果實腐爛脫落。霜霉病主要危害葉片,發病時葉片正面出現不規則淡黃色病斑,發病4~5天后葉片背面產生白色霜霉狀物,嚴重時葉片干枯早落,影響植株光合作用。
圖1 葡萄白粉病的表現

1.2 蟲害種類與習性
薊馬體型微小,多在嫩葉、花和幼果上活動,以銼吸式口器吸取汁液。受害葉片卷曲變形,花朵不能正常授粉,幼果表面出現銹斑,嚴重影響果實品質。蚜蟲常群集在嫩梢、葉片背面吸食汁液,導致葉片皺縮、卷曲,同時分泌蜜露,引發煤污病,影響植株光合作用。綠盲蝽以若蟲和成蟲刺吸葡萄幼嫩組織,使葉片出現孔洞、缺刻,新稍生長受阻,果實表面形成黑斑,降低果實商品性[2]。
2 綠色防控技術集成
2.1 農業防治技術
2.1.1品種選擇與種苗處理選擇抗病蟲能力強的葡萄品種是防控病蟲害的基礎。如夏黑葡萄對黑痘病、炭疽病等具有較強抗性,陽光玫瑰葡萄(圖2)對白粉病、霜霉病抗性較強。在種苗選擇上,優先選用脫毒種苗,減少種苗攜帶病菌和害蟲的風險。種苗定植前,用殺菌劑和殺蟲劑進行處理,如用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根 30min ,防治根部病害[3]。
圖2 陽光玫瑰葡萄

2.1.2土壤改良與管理通過增施有機肥,如腐熟的農家肥、生物菌肥等,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每年秋季進行土壤深耕,深度 30~40cm .將表層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蟲翻至深層,使其難以存活。同時,合理輪作,避免連作障礙,減少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蟲的積累。一般建議每3~4年進行1次輪作,可選擇與豆類、玉米等作物輪作。
2.1.3植株管理與修剪合理修剪葡萄植株,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冬季修剪時,剪除病枝、枯枝、弱枝,減少病蟲害越冬場所。生長季及時抹芽、定梢、摘心,控制植株生長勢,避免枝葉過于繁茂。疏花疏果,合理負載,保證果實生長發育良好,增強植株抗病蟲能力。一般每 m2 架面保留8~10個新梢,每個新稍保留1~2穗果,確保果實有足夠的營養供應。
2.2 物理防治技術
2.2.1防蟲網應用在設施大棚通風口、門口等部位設置防蟲網,阻止害蟲遷入。防蟲網的目數一般選擇40~60目,既能有效阻擋薊馬、蚜蟲等小型害蟲,又不影響通風透光。安裝時,確保防蟲網與大棚緊密貼合,無縫隙,定期檢查防蟲網是否破損,及時修補。目前也可采用新型防蟲網袋,相比傳統果袋,在防蟲透氣、透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圖3)。
圖3防蟲網

2.2.2色板誘殺技術利用害蟲的趨色性,懸掛黃板誘殺蚜蟲、白粉虱等,懸掛藍板誘殺薊馬。色板應懸掛在植株上方 10~20cm 處,每 667m2 懸掛20~30塊。根據色板上粘蟲的情況,及時更換,一般7~10d更換1次。當色板上害蟲數量達到板面積的 30%~ 40% 時,就需要及時更換,以保證誘殺效果。
2.2.3燈光誘殺技術在設施內安裝頻振式殺蟲燈,利用害蟲的趨光性誘殺。殺蟲燈應安裝在距離地面1.5~2m 的高度,每隔 30~50m 安裝1盞。每天日落后至次日日出時開啟,及時清理接蟲盒中的害蟲戶體,保證誘殺效果。一盞功率為 30W 的頻振式殺蟲燈,有效誘捕范圍可達 1500m2 。
2.3 生物防治技術
2.3.1天敵昆蟲利用釋放捕食螨防治葉螨、薊馬等害蟲。在害蟲發生初期,按照 1000~2000 只 /667m2 的數量釋放捕食螨。釋放時,將裝有捕食螨的紙袋掛在葡萄植株葉片背面,讓捕食螨自然爬出捕食害蟲。利用七星飄蟲防治蚜蟲,在蚜蟲發生盛期,每 667m2 釋放七星瓢蟲成蟲200~300只或幼蟲500~1000只。一般在釋放后7~10d,可觀察到害蟲數量明顯下降。
2.3.2生物藥劑應用目前,葡萄上登記的微生物農藥包括枯草芽孢桿菌、白僵菌和核型多角體病毒等4。具體操作:使用枯草芽孢桿菌、哈茨木霉菌等生物殺菌劑防治葡萄白粉病、灰霉病等。按照產品說明稀釋后,在病害發生初期噴霧防治,每隔7~10d噴1次,連噴2~3次。如使用1000億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稀釋1000~1500倍液噴霧。苦參堿、印楝素等生物殺蟲劑可用于防治薊馬、蚜蟲等害蟲,在害蟲低齡期噴霧,防治效果良好。
2.4 化學防治技術優化
2.4.1高效低毒農藥選擇根據病蟲害的種類和發生情況,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如防治白粉病可選用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防治灰霉病可選用咯菌腈、腐霉利等;防治薊馬可選用乙基多殺菌素、多殺霉素等。嚴格按照農藥登記的使用范圍和劑量用藥,避免超量使用。例如,使用 25% 醚菌酯懸浮劑防治白粉病,稀釋1500~2000倍液,每 667m2 用藥量為50~75mL 。
2.4.2精準施藥技術采用精準施藥方法,根據病蟲害的發生部位和危害程度,進行點施、涂抹或局部噴霧。在防治葡萄枝干病害時,可采用枝干涂抹藥劑的方法;在防治葉片局部病害時,進行局部噴霧,減少農藥使用量和對環境的污染。同時,選擇合適的施藥器械,確保藥劑均勻覆蓋病蟲害發生部位。例如,使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噴霧時,噴頭應距離植株 30~ 40cm ,以保證藥劑均勻霧化。
3 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案例分析
3.1 案例選擇與基本情況
永勝縣程海鎮種植戶關兆紅 5hm2 的設施葡萄種植基地主要種植品種為陽光玫瑰,采用塑料大棚栽培模式,栽培管理水平中等。在實施綠色防控技術前,病蟲害發生較為嚴重,農藥使用頻繁,果實品質受到一定影響。
3.2 防控技術實施過程
選擇優質脫毒種苗,定植前進行種苗處理。每年秋季增施有機肥,深耕土壤。合理修剪植株,及時疏花疏果。物理防治時,安裝防蟲網,懸掛黃板、藍板,安裝頻振式殺蟲燈。生物防治時,釋放捕食螨和七星瓢蟲,定期噴施生物殺菌劑和殺蟲劑。化學防治時,根據病蟲害監測情況,精準選擇高效低毒農藥,采用精準施藥技術。
3.3 應用效果評估
3.3.1病蟲害發生率變化實施綠色防控技術后,白粉病、灰霉病等病害的發生率明顯降低,較實施前降低了 30%~40% 。薊馬、蚜蟲等害蟲的蟲口密度顯著下降,減少了 50%~60% 。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了葡萄植株的正常生長。
3.3.2葡萄品質提升果實外觀更加鮮艷,果粒大小均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1~2百分點,口感更佳。果實農藥殘留檢測結果符合國家標準,品質得到顯著提升,市場競爭力增強。
3.3.3經濟效益分析雖然綠色防控技術實施初期投入相對較高,但后期農藥使用量減少,人工成本降低。同時,葡萄品質提升帶來售價提高,綜合計算,每667m2 經濟效益較實施前增加了1000~1500元。
參考文獻
[1] 劉軍君,葛會敏,和岳,等.葡萄減產因素探析[J].農技服務,2015,32(12):56-57.
[2] 趙爽,寒地溫室葡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果農之友,2024(6):95-97.
[3] 劉煒,葡萄種植常見病蟲害及綠色防治技術研究[J].黑龍江糧食,2024(8):55-57.
[4] 史福山,武麗芬,李瑞軍,等.微生物農藥在葡萄病蟲害綠色防控中的應用技術[J].河北果樹,2024(4):51-53.
[5] 凡改恩,朱曉波,張志明,等.浙東沿海地區設施葡萄病蟲害發生規律及綠色防控技術[J].中國果業信息,2024,41(6)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