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校園里,實驗室的燈光常常徹夜通明,科研人員們圍繞著一個個科學難題不斷探索。如今,一種新的力量正在為這些探索之路注入活力,那就是黨建工作與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黨建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像紐帶一樣將科研工作者凝聚起來,像指南針一樣指引科研方向,讓高校科研在服務國家需求、解決實際問題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一、讓科研團隊心往一處想
走進任何一所高校的科研實驗室,你都會發現這里就像一個微型的科研共同體,不同專業背景的研究者圍繞共同的目標協作攻關。但在過去,有些團隊常常面臨這樣的困境:成員各有專長卻難以高效配合,遇到困難時容易出現分歧,甚至影響研究進度。黨建工作的融入,正在悄悄改變這種狀況。
許多高校的科研團隊成立了黨支部,將組織生活與科研討論結合起來。在一次新能源材料研究團隊的黨支部會議上,成員們沒有只談理論學習,而是圍繞“如何提高電池能量密度同時降低成本”這個核心問題展開頭腦風暴。剛入職的年輕博士提出了新型電極材料的設想,經驗豐富的教授則從產業化角度指出了工藝難點,實驗技術人員分享了最新的測試數據。這種“業務 + 黨建”的模式,讓每個人都能暢所欲言,既解決了科研中的實際問題,又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
黨支部還成了傳幫帶的重要平臺。老黨員科研骨干主動與青年研究者結對子,不僅分享科研經驗,更傳遞嚴謹治學、潛心研究的科研精神。一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青年教師回憶,自己剛加入團隊時面對復雜的實驗數據無從下手,是支部的老黨員耐心指導他梳理研究思路,帶著他反復驗證實驗方案,讓他很快找到了研究方向。這種溫暖的傳承,讓年輕科研工作者少走了彎路,也讓團隊的科研實力不斷增強。
在黨建引領下,科研團隊形成了“遇到難題一起上,獲得成果共同享”的良好氛圍。當研究遇到瓶頸時,黨支部會組織大家一起分析問題根源;當取得突破時,大家會共同總結經驗并規劃下一步方向。這種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協作精神,讓科研團隊的創新活力得到了充分釋放。
二、讓科研方向對準國家需求
高校科研不僅要追求學術突破,更要服務國家發展和社會需求。但在過去,有些科研項目存在\"閉門造車”的情況,研究方向與實際需求脫節,成果難以轉化應用。黨建工作的深入開展,正在引導科研工作者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許多高校通過黨建活動組織科研人員深入基層調研,了解產業發展和社會民生的真實需求。某農業大學的科研團隊黨支部組織黨員走進偏遠鄉村,與農民面對面交流。他們發現當地種植的果樹雖然品質優良,但由于缺乏科學的保鮮技術,收獲后損耗率高于 30% 。回到學校后,黨支部立即組織團隊調整研究方向,將原本專注于果實品質改良的研究擴展到保鮮技術領域。經過兩年攻關,他們研發出的新型保鮮材料和技術,使當地水果損耗率降低到 10% 以下,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
在黨建引領下,科研工作者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許多高校的黨員科研骨干主動請纓,牽頭組建攻關團隊。他們放棄了容易出成果的短期研究項目,選擇了難度大、周期長但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的研究方向。一位參與芯片研發的教授說:“作為黨員科研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在國家需要的領域攻堅克難,哪怕這條路充滿挑戰。”
黨支部還通過與企業、地方政府建立黨建共建關系,搭建起產學研合作的橋梁。某高校環境科學團隊黨支部與地方環保企業黨支部結對后,定期開展聯合黨日活動,共同探討污水處理、土壤修復等實際問題。企業提出的技術需求成為團隊的研究課題,團隊的科研成果則通過企業實現產業化應用。這種“黨建搭臺、科研唱戲”的模式,讓科研方向更精準地對接了實際需求,也讓科研成果真正發揮了價值。
三、讓科研道路越走越寬
科研創新往往需要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跨界融合,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合作并不容易。黨建工作正在成為連接不同學科的紐帶,為跨學科研究開辟新路徑。
某綜合性大學成立了跨學科科研黨支部,成員來自計算機、材料、醫學等多個學科。黨支部定期組織跨學科學術沙龍,讓不同專業的研究者分享最新研究進展,尋找合作切入點。在一次沙龍活動中,計算機專業的黨員提到了人工智能在醫學影像識別中的應用瓶頸,醫學專業的黨員則分享了臨床診斷中對影像分析的實際需求,材料專業的研究者提出了新型傳感器的研發思路。三個學科的研究者一拍即合,共同申報了“智能醫學影像診斷系統”研究項目,目前該項目已在多家醫院開展臨床試驗。
黨建活動還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廣闊的交流平臺。高校之間、高校與科研院所之間的黨支部開展聯合共建活動,促進了優質科研資源的共享。某高校的量子計算研究團隊黨支部與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黨支部建立合作關系后,雙方共享實驗設備、交換研究數據,共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這種跨單位的黨建合作,打破了科研資源壁壘,加速了研究進程。在黨建引領下,科研評價體系也在發生積極變化。過去,科研評價往往重論文、重影響因子,現在則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實際價值和社會貢獻。
四、讓科研精神扎根育人土壤
高校科研不僅是知識創新的過程,更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黨建工作將科研精神培育與立德樹人緊密結合,讓科研育人的效果更加顯著。
在實驗室黨支部的活動中,科研倫理和學術誠信是永恒的主題。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科研工作者們深刻認識到嚴謹治學的重要性。一位化學專業的研究生說,自己在一次實驗中為了盡快得到預期結果,曾想對數據進行“美化”,是支部組織的學術誠信專題學習讓他認識到錯誤,主動向導師承認并重新進行實驗。這種對科研誠信的堅守,通過黨員的示范作用傳遞給了每一位學生。
黨支部還組織科研團隊中的黨員擔任學生班主任或學業導師,將科研精神融入日常教學。他們不僅傳授專業知識,更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研價值觀。在指導學生開展科研項目時,黨員教師會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他們大膽探索、勇于質疑。許多學生表示,在參與科研項目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了專業技能,更從黨員老師身上學到了堅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
五、讓科研成果惠及民生
科研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人民、造福社會。黨建工作正在引導高校科研工作者更加關注民生需求,讓科研成果真正走進生活、惠及百姓。
在鄉村振興的戰場上,高校科研團隊的黨員們沖鋒在前。某林業大學的黨支部組織科研人員深入山區,針對當地經濟林種植中的問題開展研究。他們發現當地農民因缺乏科學管理技術,果樹產量低、品質不穩定。科研團隊通過黨支部與當地村委會建立幫扶關系,不僅提供技術指導,還培育適合當地氣候的新品種。經過三年努力,當地果園畝產提高了 50% ,村民收入顯著增加。村民們說:“高校的黨員專家不僅帶來了技術,更帶來了希望。”
在民生科技領域,黨建引領的科研創新正在解決一個個實際問題。某高校的食品科學團隊黨支部針對老年人飲食健康問題開展研究,研發出易于消化吸收且營養均衡的老年食品;環境工程團隊黨支部圍繞城市垃圾分類處理技術開展攻關,提出的解決方案在多個社區得到應用,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這些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科研成果,讓人們真切感受到了科技創新帶來的變化。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