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傳統天文學家通過對夜空星體的不斷觀察和總結,將黃道附近星辰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星宿被認為與地理空間相對應,各星宿分屬四方,構成四宮,對應四種物象,經過不斷變遷,最終形成了由五種動物組成的四組靈物,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龜和蛇組成)。四宮四象常被用作坐標標示方位。
星象圖在漢代之前已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代表性的主要有河南濮陽西水坡的龍虎蚌殼圖、商代龍形青銅觥的星紋飾、西周虎紋鉦上的龍虎形象與星紋、曾侯乙墓的漆箱圖案等。
兩漢時期,對于星象的觀察取得了持續的進展,天文歷法更加完備,并且有諸多星體觀測記錄。同時漢代泛神崇拜、死亡觀念以及厚葬之風盛行。漢初承襲秦制,陰陽五行、神仙方術極為盛行。到西漢晚期,讖緯思想廣泛流傳,鬼神觀念深入人心,“人死輒為神鬼而有知”的靈魂不滅觀念以及“謂死如生”的思想滲透于社會各個階層。漢代人普遍認為,死亡并不是消滅,而是進入到另一個世界。在此情況下,死后精神與身體的安頓變得十分重要,厚葬習俗因此在社會上流行起來。人們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營造墓室星象畫像,祈求死后生活在眾星環繞的天上世界,得到各星官的庇佑,享受仙界生活。因此漢墓中的星象圖十分常見且較為多樣。目前已發掘的墓葬中有星象圖壁畫的數量眾多,保存狀況也相對良好,時代序列較為完整,主要分布在陜西和河南。
西漢至東漢時期,星象圖的題材發生了變化,仙人神獸的圖像比例逐漸升高,星象圖更多地表達漢代人眼中的天上世界,其中蘊含了時人復雜的思想觀念和信仰崇拜體系。星象與人事開始緊密相連。
漢代墓室星象圖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星象往往配以具體的人、物形象,既表達出人們對星象的認識,又使星象圖更加美觀、多彩,與自北朝之后墓室中那種只有星點及其連線的“科學式”星象圖截然不同,這些人、物形象有些與文獻中記載的星象涵義一致,顯示出穩定的知識和觀念傳統,有些則與文獻中記載的大相徑庭,更加直白,便于理解,顯示出更多民間的文化傳統。
同時,隨著文明的演進,人在宇宙自然中的地位獲得了提升。商和西周青銅器紋飾大都是神化了的禽獸紋或其變形,沒有描繪人的形象或有關人的活動,在神話傳說的領域內沒有人的存在。兩漢時期人格化星宿星官形象的出現,是一種視覺上的主動與開創。人的主體性更加覺醒,人對于“天”和宇宙的認知更進一步。民眾與民間傳說也參與到天象的識讀與闡釋當中,解釋權力不再被社會智識階層所壟斷,在禮制主導的神秘敘事之外增加了浪漫世俗的想象與解讀,有力地影響了后世的天文星象觀念。
在漢代墓葬壁畫中的星象圖式與空間的不斷調整變動中,漢代人象天法地、天人合一、陰陽相接的觀念逐漸明晰。他們對自然星辰由經驗出發而至經驗之外的開創性想象作為一種傳統被保留下來,成為中國傳統宇宙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至今。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創新實驗班”孝通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