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還需看到,“選大學還是選城市”的困惑背后,反映出的可能是老百姓對區域發展差距帶來的資源分配不均衡的擔憂。
高考剛結束,不少家長就已經在為孩子填報志愿做準備。每年都會有家長在網上問:“應該選大學還是選城市?”
有人認為,城市更重要,畢竟是要生活多年的地方,況且城市的發展水平與就業、生活便利度等息息相關。也有人認為,大學提供的平臺更為關鍵,或許就能決定一個人未來發展的下限和上限。
選大學也好,選城市也好,似乎都各有道理。我們或許更應思考的是,大學和城市究竟有什么關系,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種選擇困難?
01
縱觀歷史,大學和城市一直有著密切聯系。中世紀的歐洲,城市繁榮的商業和手工業需要更高的教育水平來支撐,現代大學就這樣在城市中誕生了。中國也有類似的案例,20世紀80年代,深圳抱著“賣掉褲子也要辦深圳大學”的決心出錢出地出政策,就是為了建成一所能夠展示深圳風貌的高水平大學。
當然也有不少城市是因大學而興,這些城市往往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并且懂得將大學的文化優勢轉化為城市的經濟優勢。比如,廣東珠海市僅250多萬人口,卻引進了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等10所高校(含校區),不僅提升了珠海市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而且通過校企的產學研結合帶動了當地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產業的發展。
大學和城市之間的互動很頻繁,城市為大學提供的不僅僅是教學、科研的基礎設施,還能影響一所學校、一個學科、一門專業的發展趨向。比如許多城市的重點布局產業正好對應所在地大學的王牌專業。
另一方面,大學作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號,經常會成為人們認識一座城市的切入口。比如依月輪山而建的浙江大學之江校區,不僅與錢塘江和六和塔山水相合、樓塔相映,而且保存了相當完整的近代大學建筑群。校區內的一磚一瓦濃縮了杭州風景如畫、文韻悠長的特質,也是社交媒體上的“神仙出片地”,吸引著許多遠道而來的游客流連其中。
可以說,城市和大學是一個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的整體,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大學所包含的教育、科創、人才等,而大學的人文精神往往體現一個城市的“氣質”,甚至是一個省的“省格”。這意味著,不能拋開城市不談單獨看大學,也不能拋開大學不談單獨看城市。
02
我們還需看到,“選大學還是選城市”的困惑背后,反映出的可能是老百姓對區域發展差距帶來的資源分配不均衡的擔憂。
近年來,不乏一些高校因為地域的原因被人頻頻唱衰。比如,有人認為某些偏遠地區名校流失的高級人才足以再辦一所普通高校。再比如,有人認為如果所在城市經濟發
展相對滯緩,大學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甚至還有人把“地域黑”和高校捆綁,將對某地區的刻板印象與當地大學聯系在一起。
誠然,不同城市的發展有先有后,不同地域在教育資源、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存在現實差距,這會影響到部分家長和學生的抉擇。對于社會而言,與其在學校的前景與地方的發展之間制造沖突和話題,不如回答好大學與城市如何良性互動、深度賦能的問題。
在筆者看來,城市完全可以借大學之“勢”破發展之“局”,特別是可以圍繞大學的優勢專業布局產業,推動智力資源最大限度地運用和轉化。
比如20世紀70年代以來,合肥圍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打造了“科大硅谷”“量子大街”等產業集聚地,培育出了諸如科大訊飛、國盾量子等一眾高新技術企業,同時帶動了合肥科研教育、基礎設施、城市知名度等全方位提升。如今,“科技創新”已經是合肥的名片,合肥也成為國內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之一。
當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遭遇瓶頸的時候,大學作為集聚文化、涵養精神的“智庫”,或許能夠成為城市突破地域限制、趕上時代潮流的“關鍵變量”。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匡亞明、唐敖慶、于省吾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響應國家號召,毅然“北上”扎根于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的建設,為長春乃至東北地區培養了大量高素質人才,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跋壬虮薄辈粌H帶來撬動東北地區發展杠桿的文化科技力量,更將“先生”們的家國情懷深深根植在山水之間,塑造著一代又一代學子的精神品格。
今天,我們與其對“孔雀東南飛”憂心忡忡,不如踏踏實實創造“先生向北”“先生向西”的現實條件。這并不只在于提供令人滿意的工資待遇,更在于為教育工作者創造更為優越的科研條件,讓學者的學術研究與城市的發展規劃緊密結合,讓個人的價值實現與地區的繁榮穩定“同頻共振”,使得天下學子愿意奔赴而來。
03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省委常委會聽取浙江大學工作匯報時指出:“‘立定腳跟,背后青山飛不去’。只有更好地立足浙江,才能更好地面向全國、走向世界?!?/p>
事實證明,大學和城市的關系越密切,彼此產生的“化學反應”就會越明顯,對年輕學子的吸引力也會越大。那么,城市和大學如何更好地為年輕學子賦能呢?
城市發展需要人才。大學的一個重要使命是培養人才,不妨通過人才的“引留育用”把年輕人和城市緊緊連在一起。需要看到的是,當前,不少城市還存在著“求職難”與“用工荒”并存的現象,結構性就業矛盾依然存在,迫切地需要把城市發展的崗位需求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銜接起來、聯動起來。
對大學來說,需要優化專業設計,瞄準城市的特色產業和關鍵領域,為地方培養更多“實用”人才。而對地方政府來說,則要為高校育人提供機會、平臺和政策,尤其是在地區急需發展的行業和領域給予學科建設、就業創業更大的支持。
“產學研”何以融合,“教科人”何以一體,已經成為不少城市發展的必答題,這背后的關鍵在于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發展生態,讓大學和城市中的生產要素能夠快速流動。
比如浙江大學與海寧市共建國際校區,在高校周邊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合理配置產業、商業、公共服務等業態,形成了“大學+”的共生生態,創造了“教科人產城”一體化發展的校地協同發展模式。
總之,大學何以成其大、城市何以成其名,不只在于高樓之高、地界之廣,更在于以大學之“學”、城市之“用”為人民的美好生活增添更多光彩。對年輕人來說,“選大學還是選城市”不是一個二元對立的選擇,不妨遵從興趣和志向的指引,把自己的前途與國家的發展、時代的需要聯系起來。不論在哪所大學、哪座城市,只要錨定目標、努力向上,華夏大地的沃土里都能綻放出美麗的青春之花。(微信公眾號“浙江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