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布病也被稱為布魯氏菌病,是一種廣泛流行的人畜共患傳染病,該病由布魯氏菌引起,主要通過接觸感染,不僅影響牛、羊等反芻動物的健康和生產性能,還有一定的概率通過食物鏈或直接接觸等途徑傳播給人類,導致發熱、多汗、乏力、關節疼痛等癥狀,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深入研究牛羊布魯氏菌病的癥狀和綜合防控要點,對于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控策略、減少經濟損失、保障人類和動物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重點介紹牛羊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特點、癥狀以及診斷,并總結了牛羊布魯氏菌病的綜合防控技術,以期有效預防和控制牛羊布魯氏菌病的發生和傳播,保障牛羊產業的健康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
一、牛羊布病相關概述
牛羊布魯氏菌病簡稱牛羊布病,是一種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傳染病,病原體是布魯氏菌,該菌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無芽孢和莢膜,不產生孢子,但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和環境適應性。布魯氏菌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如直接接觸病畜或其排泄物、陰道分泌物等,或在飼養、擠奶、屠宰加工等過程中沒有注意防護,經破損的皮膚黏膜感染。除此以外,人類還可能通過食用被布魯氏菌污染的肉奶制品、吸入含有病菌的粉塵等方式感染。布魯氏菌病被廣為人知的別稱包括地中海熱、馬耳他發熱和間歇性波浪熱等,此病癥被歸類為自然疫源性的疾患,多種動物如牛、羊、狼、豬、駱駝和野兔等均有可能染病。研究表明,布魯氏菌病對所有種類的哺乳類動物都有感染潛力,感染了布魯氏菌病的雌性家畜通常會遭遇胎兒死亡、流產、乳腺炎或者不育等問題,而感染了布魯氏菌疾病的雄性家畜則可能患上附辜炎或者睪丸炎等生殖系統相關的疾患。當家畜染病時,其乳汁和肉品產量會明顯降低,流產的頻率也會相應增加,皮毛品質亦會受損,一旦感染不僅對畜牧業經濟造成重大損害,還可能嚴重威脅到當地畜牧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在目前的階段,治療布魯氏菌病的有效手段尚未確立,如果治療不及時,病情很可能惡化成為慢性疾病。
二、流行特征分析
1、發病原因
布魯氏菌病作為一種重要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其發病機制深受畜群管理實踐及環境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的深刻影響。從流行病學的視角來看,布魯氏菌病的爆發與流行主要歸因于畜群密集化飼養模式的推廣、飼養管理策略的不合理,以及環境氣候條件的波動。首先,畜群管理層面的諸多因素顯著提升了布魯氏菌病的傳播風險,隨著畜群密度的增加與飼養密度的提升,牛羊之間的物理接觸頻次顯著上升,布魯氏菌的直接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在高密度的飼養環境下,不僅加劇了動物間的競爭壓力,還往往伴隨著環境衛生條件的惡化,如糞便堆積、空氣流通不暢等,均為布魯氏菌的滋生與傳播提供了溫床。其次,在牛羊的分娩輔助、去勢、標記等生產過程中,若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工具和設備,將極大增加牛羊感染布魯氏菌的可能性。除此以外,防疫體系的不完善、疫苗接種覆蓋率不足、疾病監測系統的缺失,以及對疫情響應機制的遲緩與低效等問題的存在,均會構成布魯氏菌病防控的薄弱環節,從而會進一步加劇疾病的傳播態勢。最后,環境氣候條件的波動對布魯氏菌的存活與傳播具有重要影響。特別是當環境濕度較高且溫度適宜時,布魯氏菌在外界環境中的存活時間顯著延長,從而極大程度上提升了疾病通過空氣、水源及接觸等途徑傳播的風險。
2、流行特點
布魯氏菌病呈現鮮明的季節性流行特征,春季末期至夏季初期為其高發時段,此現象歸因于適宜的氣候條件與動物交配活動的增加,共同促進了布魯氏菌的傳播與疾病的爆發。相反,在冬季及干旱季節時,由于低溫與干燥環境對病原體生存與傳播的抑制作用,疾病發生率顯著降低。從流行病學的角度分析,布魯氏菌病的主要傳染源為患病及帶菌的牛羊,尤其是處于妊娠期的母羊或者是母牛,一旦感染布魯氏菌病,在流產或分娩過程中會大量排放病原體,主要通過羊水、胚胎及胎盤等途徑排出,導致母牛羊流產后,其陰道排泄物及乳液中布魯氏菌含量激增,構成重要的疾病傳播源。公牛羊感染后,辜丸與精囊的炎癥常伴隨布魯氏菌的廣泛存在。布魯氏菌病的感染途徑廣泛,涵蓋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生殖道黏膜的直接接觸,以及皮膚微小損傷或開放性傷口的侵入。除此以外,健康牛羊通過接觸或攝入受感染動物的遺體、體液、分泌物、乳制品及污染物質,同樣面臨感染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吸血昆蟲,尤其是蜱蟲,作為布魯氏菌的潛在傳播媒介,能在其體內長期存活并保持感染力,通過叮咬牛羊也會實現疾病的間接傳播。
3、臨床癥狀
牛羊作為魯氏菌病的易感宿主,感染布魯氏菌病后不僅會顯著阻礙其生長發育進程與生產性能表現,還可能通過多種傳播途徑將病原體擴散至人類,進而在當地范圍內引發公共衛生危機。布魯氏菌病在牛羊體內的潛伏期,依據布魯氏菌的具體種類及感染途徑的差異而有所變化,通常介于2周至6個月之間。一旦感染牛羊會逐步展現出多樣化的臨床癥狀,癥狀的表現在初期可能相對輕微,但隨著病程的演進,癥狀的嚴重程度也會不斷的加重。對于雌性牛羊而言,感染布魯氏菌病后最為常見的臨床癥狀是流產,該現象通常發生在妊娠的第6至8周期間。以母羊為例,在流產過程中母羊會排出灰白色的陰道分泌物,隨后在完成流產后,繼續排出棕紅色或灰色的伴有惡臭的液體,異味通常需要持續1至兩2周方能消散。在流產的早期階段時,胎兒大多已在分娩前死亡;而在晚期分娩的羔羊,其體質普遍較弱,且面臨較低的存活率。若母羊經歷首次流產后再次發生流產事件,第二次流產的時間點往往相較于首次有所延遲,并可能并發胎衣不下等狀況,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罹患子宮炎的風險;若是在流產過程中能夠使胎衣順利排出,則患病母羊的恢復速度較快,具備再次受孕的能力,但仍存在后續妊娠中再次流產的潛在風險。針對雄性牛羊而言,布魯氏菌病感染最典型的癥狀為附睪炎,具體表現為辜丸區域的疼痛與腫脹。
三、病理變化與診斷
1、初步診斷
對病死牛羊尸體實施系統性解剖學檢查后,可以觀察到顯著的病理學變化。在皮下組織與肌肉層面,最為突出的發現是存在出血點,出血點尤為密集地分布在腹部區域,其根源在于布魯氏菌感染所誘發的血管炎癥性病理過程;病死牛羊的肝臟普遍呈現出體積增大、色澤加深以及質地硬化的特征。在肝臟的橫斷面上,清晰可見多發性小膿腫與壞死灶點;脾臟亦遭受類似病變的影響,具體表現為體積增大、質地變軟,并伴隨有片狀或點狀出血現象;在呼吸系統方面,布魯氏菌病會導致牛羊肺部發生不同程度的肺炎性病變。肺實質因充血、水腫或纖維化而變得質地堅硬,肺表面則被纖維素性或化膿性的滲出物所覆蓋。胸膜出現增厚現象,且在剖檢過程中可觀察到胸膜表面沉積有纖維素性物質;淋巴結,特別是腸系膜淋巴結,呈現出顯著的腫大現象。對淋巴結進行切開檢查后可以發現干酪樣物質的存在。
2、實驗室診斷
以血清學檢測為例,首先,從疑似感染的牛羊身上采集新鮮血液樣本,將采集的血液樣本置于無菌離心管中,靜置一段時間使血清自然析出,或通過離心加速分離過程,得到清澈的血清后,準備布魯氏菌特異性抗原。接下來進行血清凝集試驗,如玫瑰紅平板凝集試驗(RBPT)或管式凝集試驗(SAT)。在潔凈的玻璃板或試管中,加入適量的布魯氏菌抗原,然后滴加待檢血清,使用牙簽或吸管輕輕混合均勻。室溫下靜置一段時間,觀察是否出現凝集反應。凝集反應表現為抗原與血清中的抗體結合形成可見的顆粒或團塊,表明血清中存在針對布魯氏菌的特異性抗體。為確保結果的準確性,應設置陽性對照組(含有已知陽性血清)和陰性對照組(不含抗體或含有非特異性抗體的血清)。陽性對照組應出現明顯的凝集反應,而陰性對照組則不應出現凝集反應。最后,根據凝集反應的結果,結合其他實驗室檢測結果和臨床表現,綜合判斷牛羊是否感染布魯氏菌病。
四、綜合防控要點
1、凈化布魯氏菌病傳染源
為有效防控牛羊布魯氏菌病的傳播與蔓延,應持續強化對該病的監測力度,確保各級村鎮管理機構切實履行其監管職責。首先,需提升對區域內易感動物,尤其是外來調入、奶用及種用牛羊,以及具有病史記錄、遭遇死胎、流產等高風險特征的敏感動物的監控效能,其應被視作重點監測對象,以精確掌握其養殖狀況及流動動態。一旦發現疑似陽性病例,必須立即遵循既定規章制度,迅速向疾病防控中心上報,并即刻采取隔離措施,同時確保養殖環境的全面消毒,從而有效遏制布魯氏菌病的傳播鏈。其次,增強牛羊運輸過程中的管理與執法監督,因非法引入牛羊已成為布魯氏菌病迅速擴散的關鍵因素。農業及農村事務相關部門需深化與交通、公安、市場監管等機構的協同合作,加強跨部門執法聯動,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執行,確保牛羊及其產品在運輸、加工、屠宰、流通及銷售等各環節的監管無死角。對于非法販運家畜及其產品的行為應依法嚴懲,堅決阻斷布魯氏菌病的傳播途徑,以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及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2、做好定期免疫工作
為了有效降低疫病的發生與擴散風險,免疫工作的實施需基于合理的時機選擇與科學的操作規范。具體而言,應避免在炎熱的夏季、高溫及風力較大的天氣條件下,以及動物的懷孕與分娩高峰期進行免疫接種,以上時段均可能增加動物應激反應及疫病傳播的風險。因此,推薦在氣候適宜的春秋季節進行免疫作業,以確保免疫效果的最大化。針對牛群發病的防控,可采用布魯氏菌病活疫苗(A19株)進行免疫接種,該疫苗適用于奶牛,并通過皮下注射途徑接種,但僅限于3至8月齡的犢牛,嚴禁用于孕畜;已接種過A19株疫苗的犢牛,可以在其生命周期內無需再次接種。對于8月齡以上的奶牛,則建議每年口服一次S2株疫苗,以維持免疫保護的效果。針對羊群的免疫防控策略而言,常用的疫苗為布魯氏菌病活疫苗(M5-90株)或基因缺失活疫苗(M5-90△26株),采用氣霧免疫措施;除此以外,S2株疫苗同樣可用于羊、肉牛及奶牛的免疫,可通過口服或皮下、肌肉注射途徑接種。口服接種建議在配種前1至2個月進行,但注射接種則不適用于孕畜、牛及小尾寒羊品種。
3、優化養殖場飼養環境
在牛羊布魯氏菌病的防控策略中,養殖場的凈化作業是遏制布魯氏菌病傳播與擴散的核心手段之一。為此,在日常飼養管理的過程中,必須要必須嚴格執行圈舍地面的消毒程序,確保在出入口設置專業的消毒池,對所有進入養殖場的工作人員及車輛實施全面且深入的消毒處理,以此來優化養殖場的衛生條件,有效降低病原體數量,進而減少疾病感染的風險。而一旦在養殖場內發現牛羊感染布魯氏菌病,則需要立即采取撲殺措施,并遵循深埋或焚燒等生物安全無害化處理流程,以防止病情進一步擴散與蔓延。對于患病牛羊曾居住過的圈舍、運動場、水槽及料槽等關鍵區域,需進行徹底的消毒作業,消毒劑可選用 5% 甲酚皂溶液或 5% 氫氧化鈉溶液,且應定期輪換使用不同的消毒藥劑,以避免病原體產生耐藥性,從而確保消毒效果不受影響。除此以外,對于因布魯氏菌病導致的流產胎兒及胎衣等生物性廢棄物,同樣需采取深埋或焚燒等無害化處理手段,以切斷病原體的傳播途徑,確保養殖場的生物安全。
4、做好無害化處理工作
在應對牛羊布魯氏菌病的防控工作中,對于確診的牛羊布病病畜,及時且科學地進行無害化處理是阻斷病原體傳播、遏制疫病進一步擴散的關鍵環節。為此,要求當地政府及獸醫衛生部門迅速響應,采取一系列專業且高效的措施,以確保無害化處理工作的順利實施。首先,在確認牛羊感染布魯氏菌病后,應立即啟動應急處理預案,將病畜隔離在特定的隔離區域內,以防止與健康動物接觸,減少疫情的傳播風險。這就要求獸醫人員具備高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準確識別布魯氏菌病的臨床癥狀,如發熱、流產、關節炎等,并通過實驗室檢測手段進行確診。其次,在確診后立即開展無害化處理工作,焚燒和深埋是當前最常用的兩種無害化處理方法。焚燒處理通過將病畜尸體置于高溫焚燒爐中,利用高溫徹底破壞病原體結構,達到殺滅病原體的目的,該方法具有處理效率高、病原體滅活徹底等優點,但也需要專業的焚燒設備和操作人員,以確保焚燒過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深埋處理則是將病畜尸體運送至遠離水源和居民區的指定地點,挖掘深坑進行掩埋,并覆蓋足夠厚度的土壤和消毒劑,以防止病原體通過空氣、水源等途徑傳播,要求做到科學選址、合理設計掩埋坑的大小和深度,以及選擇合適的消毒劑,以確保無害化處理的效果。最后,無害化處理工作還需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和獸醫衛生標準,確保處理過程的合法性和規范性。政府及獸醫衛生部門應加強對無害化處理工作的監督和指導,確保各項措施得到有效落實,以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和畜牧業生產的穩定發展。
5、強化宣傳教育
首先,針對養殖者的宣傳與教育工作應作為重點。養殖者是牛羊布病防控工作的第一道防線,他們的防控意識和能力直接關系到疫情的發生與擴散。為此,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定期組織培訓班,邀請獸醫專家、學者等,圍繞牛羊布病的病原學特征、臨床癥狀、傳播途徑、預防措施等方面進行深入講解,幫助養殖者掌握科學的防控知識。其次,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社會公眾是牛羊布病防控工作的廣泛參與者,他們的了解和預防能力對于構建群防群控的社會氛圍具有重要意義。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資源,通過開設專欄、制作專題節目、發布公益廣告等形式,廣泛宣傳牛羊布病的危害、預防措施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群眾的知曉率和重視程度。
(作者單位:113200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713200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