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豬產業的科學化發展,規模化養殖的趨勢變得越來越明顯。在這一過程中,仔豬保育期的培育尤為關鍵。保育期指的是從斷奶到肥育的過渡階段,是豬只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豬只的生理系統尚未完全成熟,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弱。因此,任何外界環境的波動都可能引起豬只的應激反應,進而影響其正常的生長發育。因此,強化飼養管理,減輕豬只的生理壓力,以及加強疫病的預防和控制,對于提升整體的豬只管理水平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保育豬的生長發育特點
1、生長速度快
仔豬一般在3~4周齡時進行斷奶,此時它們的生理機能尚未完全成熟。保育階段對于幼豬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其新陳代謝活躍,生長迅速,骨骼、肌肉及內臟等器官均在這一時期快速發育,牙齒和消化系統亦逐步完善,為后續的育肥階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消化系統不完善
首先,斷奶仔豬處在從母乳向固態飼料過渡過程中,其消化酶系統(包括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尚未能完全發揮其功能,這導致了仔豬對植物蛋白和纖維素的消化及利用效率較低。其次,斷奶后,腸道內的菌群結構會發生顯著變化,益生菌在仔豬體內定殖并發揮效用需要一定時間,這影響了仔豬對養分的吸收和利用,并可能增加疾病的發生風險。同時,由于仔豬對飼料種類、飼料品質及飼料喂養模式的變化較為敏感,若未及時采取合理的飼養措施,極易引發消化道疾病。因此,在保育期內,應注重科學合理的飼料配比及飼養方法。
3、免疫系統不成熟
斷奶后,由于缺乏母源抗體的保護,幼體仍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其對疾病的抵抗力相對較弱。特別是在斷奶期間,由于環境、飼料以及社會結構等多重應激因素的影響,幼體對新出現的病原體的抵抗力可能會進一步降低。因此,在這一關鍵時期,除了強化飼養管理之外,還必須采取恰當的免疫措施,例如及時接種各種疫苗,以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和致死率。
4、體溫調節功能較差
首先,在出生至保育階段,仔豬的皮膚較為細膩,脂肪積累較少,因此,仔豬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特別是對寒冷的適應。其次,新生仔豬的毛發稀疏,保溫能力有限,隨著年齡的增長,毛發逐漸增多,但在保育階段,皮毛系統尚未完全發育,難以有效地維持體溫的穩定。此外,保育豬的體內代謝速率較快,產熱量較大,但其體溫調節中樞及相應的生理機制尚未完全成熟,導致其對體溫平衡的調節能力不足。
二、保育豬飼養管理目標
1、提高仔豬成活率
保育豬的成活率是衡量生豬生產效益的關鍵指標,因此,確保仔豬的高存活率對于評價豬生產效率至關重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采取科學和合理的飼養方法以及有效的疾病預防和控制措施。
2、保證仔豬生長發育
健康的仔豬有助于降低養殖成本,并提升農場的生產效率。因此,促進豬只生長發育成為養豬管理和養殖過程中的關鍵目標。通過實施科學的飼養管理策略、合理配置飼料、確保充足的營養攝入以及提供優良的生活環境,可以在確保母豬健康的同時,有效促進其生長發育。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以降低生豬疾病發生的風險,是至關重要的。
3、減少斷奶期應激
出生后2~3周齡的仔豬需獨立飼養,在此期間,仔豬可能會出現食欲不振、采食量減少、腹瀉等應激反應。這一階段的喂養管理和養護技巧,主要目的是幫助仔豬平穩過渡。斷奶后的仔豬通常表現為生長緩慢、易患流感等癥狀。對于應激反應強烈的仔豬,可能會出現僵豬現象甚至死亡。因此,在這個關鍵時期,必須密切監控仔豬的健康狀況,并做好記錄,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盡量減少損失。
三、飼養管理
1、進豬前的準備
在進豬前5~7日內,首先應使用高壓清洗機對養殖舍的地面、圍欄、墻壁、天花板、門窗以及糞道、糞池和飼料槽等進行徹底清洗。清洗完畢并確保干燥后,應用 2% 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進行噴灑消毒。消毒一天后,采用甲醛和高錳酸鉀溶液進行封閉熏蒸消毒,持續 24h 消毒完成后,應開啟門窗進行通風換氣。對于保育舍內的欄桿、飼料槽、供暖系統和供水系統等設施,應進行必要的檢修。同時,需仔細檢查飼養舍內的電路和電氣設備是否存在損壞,并確保門窗能夠正常關閉。新引進的豬只對溫度較為敏感,因此,在豬只進入保育舍之前,必須將舍內溫度調整至適宜狀態。運輸斷奶豬應使用專門的運輸工具,且該工具必須經過徹底消毒,并存放在畜舍中待用。
2、保育豬選擇
由于保育豬已不再享有母乳提供的營養及母源抗體的保護,選擇健康且體格強健的仔豬進行飼養至關重要。豬場宜采取自繁自養的策略,若必須從外部引進仔豬,應確保從規范的豬場購買,以保障防疫措施得到有效執行,進而提升保育豬的存活率。在飼養過程中,應將體重和特性相似的仔豬集中管理,以便于后續的生產流程。在仔豬進入豬舍之前,必須對豬舍及其設備進行徹底消毒,以預防病原體的傳播和疾病的擴散。常用的消毒手段包括噴霧、熏蒸、火焰消毒及太陽暴曬等,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保育豬的成活率。
3、加強保育豬生長環境管理
為了確保保育豬健康地成長,必須為其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這樣不僅能保證豬只周圍的環境清潔,還能有效地遏制細菌病毒的繁殖和傳播。具體措施包括:
① 為了確保仔豬的情緒能夠保持穩定,在斷奶之后,應當盡量避免立即對其周圍的環境進行改變。建議將這些小豬繼續留在它們出生時的產房內,同時盡量不要更換負責飼養它們的飼養員。因為這些熟悉的人、事物和環境對于仔豬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們能夠幫助仔豬保持一種穩定的狀態,從而更好地適應斷奶后的生活。
② 斷奶后的仔豬應轉移到保育舍接受科學和專業的飼養。在此之前,飼養場工作人員需徹底清洗和消毒飼養場,確保其清潔衛生。同時,要加強對飲水槽、食槽及糞便處置設施的清潔和巡視,確保豬只擁有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
③ 保育舍內的溫度應保持適宜,因為保育豬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較弱。維持恒溫有助于小豬更好地適應舍內溫度。保育豬舍的溫度若與先前豬舍的溫度差異過大,可能會導致仔豬不適引發疾病。因此,飼養者需管理保育豬舍的溫度,初始溫度維持在28~30°C 左右,然后每周逐漸降低 1°C ,直至 22~25°C ,避免過快降溫,以免增加患病風險。
④ 豬舍內的濕度也應保持在適宜范圍內,理想狀態是空氣濕度在 60%~70% 之間。濕度過低會導致圈舍內過于干燥,灰塵增加,可能引起小豬的呼吸系統疾病。而濕度過高則可能引起腹瀉、皮膚疾病等,嚴重影響小豬的生長發育。
⑤ 育豬的飼養密度應保持合理,飼養員應確保每個保育小豬擁有超過 0.3m3 的活動空間。若飼養密度過高,會導致空氣質量下降,不利于仔豬健康成長,并可能引起仔豬之間的打斗和撕咬行為。
4、科學搭配保育豬的飼料
在科學和合理地配制保育豬飼料方面,確保仔豬獲得充分且均衡的營養,對于提高其生長速度至關重要,進而為養殖戶帶來更佳的經濟收益。因此,在保育豬養殖過程中,科學飼料配制技術顯得尤為關鍵。由于不同年齡段的仔豬生理狀況各異,滿足其各階段營養需求的飼料也應有所區別。例如,斷奶初期的仔豬消化系統尚不成熟,飼養者應提供高營養價值且易于消化的食物;當仔豬體重達到 8~9kg 時,應增加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確保飼料的適宜性,以促進仔豬食欲,這對于其健康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此外,為了保障仔豬的健康成長,飼料的營養均衡搭配同樣不可或缺。在考慮飼料營養和搭配的同時,經濟成本亦需納入考量。當仔豬體重超過 15kg ,其體質和消化功能均有所增強,此時可將細飼料替換為粗飼料,如使用膨化大豆或豆粕喂養,這不僅能滿足仔豬對蛋白質的需求,還能有效降低養殖成本。
具體而言,在斷奶后,可先喂養仔豬約30d的乳豬飼料,隨后轉為小豬專用飼料。乳豬飼料的營養成分比例應為:粗蛋白17%~19.5% ,鈣 0.3%~1.5% ,磷 0.2%~1% ,氯化鈉 0.2%~1.2% ,粗灰分不超過 9% ,粗纖維不超過 4% ,賴氨酸不少于 1.1% ,水分不超過 15% 。原料包括玉米、豆粕、魚粉、麩皮、維生素、礦物質元素、氨基酸及其鹽類等;小豬飼料的營養成分比例則為粗蛋白12%~16% ,鈣 0.3%~1.5% ,磷 0.2%~1% ,氯化鈉 0.2%~1.2% ,粗灰分不超過 9% ,粗纖維不超過 7% ,賴氨酸不少于 0.8% ,水分不超過 14% 。
5、充足飲水,確保水質水源潔凈
飲水量和水質對仔豬的營養吸收具有顯著影響。確保攝入足夠的水分能夠促進飼料中營養成分的更有效吸收。飲用的水必須保證清潔無污染,以防止豬群因飲用受污染的水而出現胃腸道問題。建議以溫水作為主要飲水來源,并嚴格監控飲水量,既要滿足仔豬生長發育的日常水分需求,又不能過量。飲水量應根據豬只的年齡和體重進行適當調整。對于剛轉移到保育室的小豬,在最初的3d內,每頭豬的飲水量應控制在 1kg 左右。3d后,飲水量應逐漸增加,當豬仔體重達到 10kg 以上時,每頭豬每天應攝入 1.5~2kg 的水。此外,可以在飲水中添加適量的維生素和多維元素,以增強仔豬的免疫力。
6、分群與調教 ① 分群
仔豬在斷奶后繼續留在原舍7d,之后轉移到保育舍,并實行分群飼養。為了防正豬只出現應激反應,應盡量遵循“維持原欄同群”“拆多不拆少\"“夜并晝不并”的分群原則。使用甲酚皂溶液對豬舍進行噴霧消毒,以消除不同群體間小豬的氣味差異,有效緩解混群導致的精神緊張,減輕因混群引起的互相撕咬造成的損傷,這對于促進保育豬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同一欄舍中的小豬體重差異應控制在 0.5~1.0kg 之間。然而,對于體型過小或身體素質較差的小豬,應單獨飼養,并根據它們的體重和健康狀況定期進行分組。病弱的小豬和僵豬需要隔離飼養。
② 調教
初入保育舍的小豬尚未形成固定的進食、飲水、休憩及排泄區域,因此必須對小豬進行訓練,使其能夠明確區分采食區、飲水區、排泄區和休息區。如果仔豬在休息區排泄,飼養員應立即引導它到排泄區,并徹底清理其糞便。雖然排泄區內的糞便可以暫時不清理,因為它們對刺激仔豬排糞有一定作用,但其他區域的糞便仍需及時清理。對于不在規定時間排泄的仔豬,可以使用小棒進行引導或輕聲責備。對于正在休息的小豬,可以定期將其引導至固定區域排便。大約7d后,小豬便能形成條件反射。
③ 做好環境消毒工作
在養豬過程中,除了日常的消毒管理措施外,確保豬舍在引進新豬只前進行徹底的空舍消毒是至關重要的。這一措施旨在徹底消除保育階段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有效切斷傳播途徑,從而降低仔豬患病和死亡的風險,進而提高養豬的經濟效益。具體操作時,應在小豬移入育肥舍之前,首先清空豬舍內的所有用具,特別注意糞溝和地面裂縫等難以觸及的部位,使用毛刷或高壓清洗機徹底清洗。清洗完畢后,待豬舍干燥,依次使用堿性、醛類和酚類消毒劑進行消毒處理,每種消毒劑使用之間需間隔8小時,并確保消毒過程無遺漏,徹底無死角。完成消毒后,在豬舍地面撒布生石灰,隨后封閉豬舍1~2周,以確保消毒效果,之后方可將仔豬轉移到保育舍繼續飼養。
四、保育豬常見病防治
1、豬傳染性胃腸炎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的冠狀病毒性疾病,其發病率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尤其在冬季較高。該病的特點是傳染性強、傳播迅速、死亡率高。臨床癥狀包括精神不振、嘔吐、脫水以及排出白色或黃色水樣糞便,嚴重病例中可能出現血便。早期斷奶的小豬,胃內常含有未消化的血塊,主要表現為小腸和胃內充滿白、黃綠色液體,腸壁變薄,并伴有出血和炎癥。通過臨床表現、血清學檢測、細菌培養和免疫熒光檢測等方法,可以確診此病。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對低溫不敏感,但其毒性依然存在,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完全消除。因此,保持豬舍干燥和良好通風是必要的,同時還需要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治療方案可以包括飲用含有 3.5g 氯化鈉 .1.5g 氯化鉀 $、 2 . 5 6 \underline { { \mathrm { g } } }$ 磷酸二氫鈉、20g 葡萄糖和 1000mL 常水的混合液,連續服用 3d 此外,鞣酸蛋白可用于正瀉,而注射 10% 葡萄糖氯化鈉溶液和 5% 碳酸氫鈉溶液也是有效的治療手段。
2、豬流行性腹瀉
豬流行性腹瀉是一種對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的消化道傳染病。該病由一種流行性病毒引起,主要在冬春季節流行,其致死率可高達 100%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屬于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對酒精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臨床癥狀表現為:病發后,豬只會出現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持續嘔吐、腹瀉呈現淡黃色或灰黑色,并伴有腸痙攣等現象。
該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由于斷奶仔豬的免疫力較弱,一旦感染,其死亡率極高。對于癥狀較輕的病豬,可以采用肌內注射硫酸安普霉素,并配合 500mg/kg 的混合維生素治療,5d后再肌內注射 2.5% 恩諾沙星,每天2次,連續3d,以預防二次感染。對于病情嚴重的豬只,首先應口服補鹽溶液進行補水,然后肌肉注射 0.2mL/kg 的 30% 氟苯尼考注射液。此外,通過引入健康品種和加強飼養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豬流行性腹瀉的發病率。
3、豬沙門氏菌
豬沙門氏菌,也被稱為豬副傷寒,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是引起豬群疾病的一種常見病原體。臨床上,該病主要表現為食欲減退、急性敗血癥、高燒、腹瀉和腹痛等癥狀,而慢性病例則以壞死性腸炎、便秘和消瘦為主。病理變化主要包括盲腸和結腸的壞死性腸炎、肝部的灰黃色壞死以及肺部的干酪樣病變。
豬沙門氏菌是一種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傳播途徑包括糞便、尿液、交配和人工授精等。由于其來源廣泛,目前防控該病最有效的方法是采取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治療上,多西環素5mg/kg ,每日1次,連續使用3~5d;氟苯尼考 15mg/kg ,每日2次,連續使用3~5d;硫酸黏菌素 1~2mg/kg 體重(以黏菌素單位計),每日2次,混飲或肌內注射,連續使用 3-5d 復方磺胺甲惡唑,每日2次,劑量為 70mg/kg ,連續使用 3~7d 對于重癥豬只,可以采用復方磺胺嘧啶混懸液口服,每日1~2次,連續使用5~7d;土霉素 50mg/kg ,新霉素 10mg/kg ,每日1~2次,連續使用1周。
(作者單位:453600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農業農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