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傳染性疾病是由致病性病原感染所引發的一類具有傳染性疫病,常見病原包含病毒、細菌、寄生蟲等。牦牛傳染性疾病具有發病率高、傳染范圍廣、危害嚴重等特征,在診斷方面,技術人員可通過癥狀觀察、流行學調查、實驗室診斷等多種途徑實現疾病的早期診斷,并通過采取隔離消毒管理、加強飼養管理、疫苗接種,對癥給藥治療等措施,減輕傳染性疾病對牦牛健康的影響,維護養殖經濟效益。早期診斷技術的應用,可以在短期內實現牦牛傳染性疾病的快速診斷,從而及時采取高效措施應對防控,有效預防牦牛傳染性疾病的傳播與發展。在我國高寒地區,牦牛養殖多為放牧散養為主,養殖戶對傳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合理防控意識能力差。
一、牦牛傳染性疾病發生特征
1、發病率高
耗牛傳染性疾病通常會受到季節、氣候環境、養殖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晝夜溫差較大或養殖環境不良等情況下,牦牛生理適應能力無法迅速適應溫度的劇烈變化或長期臟亂差的養殖環境,造成牦牛機體應激,抗病性下降,致病性病原侵染牦牛機體,引發傳染性疾病。在耗牛自身抗病性下降的情況下,會引發多種常見的牦牛傳染性疾病,如牦牛肺疫、牦牛巴氏桿菌病、牦牛口蹄疫等。此類傳染性疾病發生后不及時防控,將會快速蔓延傳播,造成養殖場內牦牛大范圍發病。
2、傳播速度快
牦牛傳染性疾病通常是由致病性病原侵染所引發,當牦牛機體受病原侵染后,病原體寄生在牦牛機體內快速繁殖、擴展,并隨發病或攜帶病原體牦牛的日常活動將大量的病原排至外界環境。外界環境空氣、飼草、飲水等受病原體的污染,健康耗牛在接觸病原體污染物后,隨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種途徑傳播致病,傳播速度快。當耗牛群中有牦牛發病后,未及時檢出并做出相應處理的情況下,將會快速蔓延至整個牦牛群,嚴重影響整個養殖區內的牦牛健康。
3、危害范圍廣
牦牛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高、傳播速度快,其所危害的范圍相對應越廣泛,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越高。牦牛傳染性疾病的發生通常與致病源的致病性強度有關,致病性較強的病原體感染牦牛后,潛伏時間相對較短,牦牛表現出臨床癥狀的速度越快,傳播范圍越廣泛。此類致病性較強的病原體所引發的牦牛傳染性疾病發病后病癥較重,死亡率較高,發病后治療效果不佳,所造成的危害范圍越廣。
二、牦牛傳染性疫病早期診斷技術
1、臨床觀察
許多牦牛傳染性疾病發生前期,并無顯著的臨床癥狀,養殖戶不易覺察而延誤疾病的最佳治療時間,并且會造成該傳染性疾病的大范圍蔓延危害,加重養殖經濟損失。通過早期診斷技術可以幫助養殖戶盡早地發現牦牛傳染性疾病,提升疾病的檢出率及治療效果,將疾病危害降至最低。牦牛傳染病發生初期,部分發病牦牛外觀看似正常,但是仔細觀察仍會有不同于健康牦牛的情況特征。
在進行高寒地區牦牛傳染性疾病的早期臨床觀察時,可以秉承“先靜態后動態”“先群體后個體”的基本原則展開。
開展牦牛靜態觀察時,切勿驚動牦牛的正常活動,先遠距離對牦牛活動進行觀察,隨后逐步靠近觀察。觀察靜態下牦牛的行為特征,包括呼吸次數、站立形態、精神狀態、對外界刺激表現等。部分傳染性疾病發生時,在牦牛的眼角會有淚痕、毛發凌亂無光等情況。技術人員需耐心觀察,對表現出異常的牦牛進行重點觀察,并記錄其飲水、飲食情況,及時發現傳染性疾病并快速應對。動態觀察時,可以通過走動、輕微驅趕等方式促使牦牛進入活動狀態,觀察活動狀態下牦牛的行為表現、活動形態、體征變化等特征,將其對正常牦牛個體進行對比識別,明確異常表現的特征。在進行牦牛傳染性疾病觀察時,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牦牛個體或群體,觀察其體溫、氣味、排便情況、呼吸次數等特征,并仔細查看牦牛的口、鼻、眼等部位有無分泌物、分泌物特征等。通過臨床觀察方式,可以發現牦牛傳染性疾病發病前期的輕微異常,及時開展深入調查,以明確牦牛是否發病。
2、流行病學調查
耗牛傳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除了開展全面、細致的臨床觀察之外,還需要對周邊的動物疫情發生情況、牦牛養殖基本情況等進行深度調查。首先,對周邊動物傳染病發生情況進行調查,并對養殖場的環境特征、牦牛發病歷史及情況展開細致分析,從而為后續的牦牛傳染病早期診斷工作奠定基礎。以牦牛巴氏桿菌病為例,該疾病是由巴氏桿菌引起的急性、熱性傳染病,不僅侵襲牦牛群體,其他品種的牛、豬、羊等動物亦易感。病原體通過病牛或帶菌牛的呼吸道或消化道分泌物傳播至外界環境,污染飼料、飲水、用具等。健康牛只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皮膚黏膜接觸或蚊蟲叮咬等途徑接觸病原體后,可能導致發病。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其中以氣候突變、環境衛生不良、長途運輸等情況下造成牦牛抗病力下降,易發此病。在開展對牦牛巴氏桿菌病流行病學調查時,先對周邊的牦牛發病情況進行調查,并明確近期環境氣候條件、養殖基本情況等,分析發病牦牛的疫苗接種情況,咨詢養殖戶明確發病牦牛的基本信息,例如近期是否出現牦牛群體應激、診療歷史等。通過調查明確相關參考資料,分析牦牛傳染性疾病的發生規律,為牦牛傳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在調查牦牛傳染病流行病學時,先明確牦牛養殖的品種、數量、日糧采食基本情況、疫苗接種信息等,隨后通過現場調查,了解牦牛發病后的臨床癥狀表現、發現癥狀時間及養殖場的衛生消毒基本情況、日常采食習慣等。除此之外,還需對該牦牛養殖場歷年用藥習慣及用藥后牦牛的表現等,為后續疾病的進一步診斷及治療用藥奠定基礎。
3、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診斷包含多種方式,目前早期診斷技術中應用最廣泛的為血清學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及微生物培養等。
① 血清學檢測
牦牛傳染性疾病發病早期,機體內的免疫細胞狀態會出現變化。在早期診斷過程中,可以通過檢查耗牛機體免疫系統的方式,快速明確牦牛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的實際情況。發病后耗牛體液免疫會形成部分抗體,將抗體從血液途徑分離出,并采取血清學檢測方式,檢測出牦牛血清抗體,從而明確牦牛是否發生傳染性疾病。以牦牛口蹄疫血清學檢測為例,采用間接免疫熒光試驗檢測方式,借助熒光標記的特異性抗體與病毒抗原的結合,實施熒光鏡檢明確檢測結果。在牦牛口蹄疫間接免疫熒光試驗中,先將口蹄疫病毒抗原涂抹在載玻片上,加入待檢測的牦牛血清、熒光標記二抗,與一抗結合之后,可以采取熒光顯微鏡進行熒光信號觀察,從而判定待檢血清中是否含有特異性抗體。當待檢血清內含有口蹄疫特異性抗體,在檢測期間,其會與病毒抗原進行結合,并以熒光信號的方式反應出來。或可采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開展牦牛口蹄疫血清學檢測,該技術屬于一種高敏感度及特異血清檢測方法,在牦牛口蹄疫檢測中應用廣泛。檢測時,先將口蹄疫病毒抗原固定在固相載體上,隨后加入待檢血清。當血清中含有口蹄疫特異性抗體,會與病毒抗原進行結合。隨后,加入酶標記二抗,與一抗結合之后,加入相應的底物實施顯色反應。依據觀察顯色反應的強度,實現對待檢血清內口蹄疫抗體水平的定量。
② 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
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在耗牛傳染病早期診斷期間應用頗為廣泛,主要檢查牦牛體內的病原種類。在牦牛傳染性疫病發生早期,致病源多寄生在靶器官部位,在診斷時,從靶器官病灶部位提取病樣組織,從而檢測出傳染性疫病種類。檢測過程中,采用疑似的病原引物擴增核酸,當檢測結果呈現為陽性時,則表明檢測樣品中含有該目標病原。以牦牛大腸桿菌病檢測為例,常用的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包含聚合酶鏈反應及實時熒光定量試驗,通過對檢測病原體的遺傳物質進行確定病原種類,具有敏感度高、指向明確等諸多優勢。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的應用精準度高、檢測結果出具速度快,在耗牛傳染性疾病診斷應用較多。
③ 微生物學檢測技術
微生物學檢測技術屬于一種較為傳統的病原學早期診斷技術,該技術在耗牛傳染病診斷中多應用于細菌、放線菌或真菌等病原檢測中。在實施微生物學檢測期間,收集疑似發病牦牛的糞便、血液或組織樣品,送至實驗室開展細菌培養、菌株鑒定工作。結合培養后菌株所表現出的形態特征、染色鏡檢觀察及生化檢測結果等,判定耗牛是否存在發病,從而采取針對性地防控管理措施。以牦牛多殺性巴氏桿菌病微生物學診斷為例,將肺部組織病料接種至血瓊脂平板上置于 37°C 的恒溫環境下持續培養 24~ 48h,多殺性巴氏桿菌在經過培養后會表現出露珠樣、透明狀、不溶于血中等大小菌落,將菌落挑出實施革蘭氏染色鏡檢觀察,可見病菌呈革蘭氏陰性短桿菌。結合微生物學檢測及多殺性巴氏桿菌病原形態特征,即可確診。
三、高寒地區牦牛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措施
1、實施嚴格的隔離、消毒管理
對于早期診斷期間出現疑似發病的牦牛,立即對其進行隔離處理,并采取具有鑒別診斷性的技術進行確診,明確發病類型及傳播范圍。發病牦牛隔離區域內設置專門飼養人員及獸醫,明確隔離管理方案,科學執行。發病牦牛一旦確診,立即轉移至遠離其他牦牛群的隔離區域,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在隔離區開展管理的飼養人員及獸醫需遵循嚴格的衛生及消毒制度,禁止帶入或帶出任何存在病原污染的物品。在進入隔離區前,飼養人員及獸醫自身消毒徹底,并穿戴專用的防護服,定期為飼養人員、獸醫的健康進行檢查,杜絕人畜共患風險。被隔離觀察的病牛執行治療方案,隔離時間不少于2周,直至確保病牛完全康復且自身無傳染性后,方可返回牦牛群集中飼養。部分臨床病癥嚴重、實質性器官損傷且無法有效恢復、無持續飼養價值的發病牦牛及時執行淘汰無害化處理。
同時,對于養殖場內的環境進行集中消殺,選擇對此次傳染性疾病較敏感、持效期久的消毒藥劑,例如過氧化氫、高錳酸鉀等。確保消毒劑可以對病原達到消殺滅活的效果,且不會對養殖環境或牦牛群機體造成不良影響。消毒范圍包含牛舍、活動區域、飼料槽、飲水器、運輸車輛等所有可能接觸到牛群的區域、物品,消毒期間確保無死角,避免造成病原存留,影響消毒效果。
2、提升飼養管理水平
提升牦牛飼養管理水平可以有效預防牦牛各種傳染性疾病。在高寒地區牧草長勢旺盛的季節,可以將牦牛群驅趕至向陽、牧草豐盛的牧場進行放養,避免將牦牛放養至地勢低洼、潮濕的地帶放牧。在寒冷舍飼季節時,及時為牦牛群進行補飼,選擇高質量、無雜質、無霉變的飼草或飼料,確保飼草、飼料營養成分均衡,符合牦牛的生理需求。飼草、飼料的存放地點需遠離潮濕、病原污染的環境,避免飼草、飼料出現變質、發霉。同時,為牦牛提供潔凈無污染的水源,無論是放牧還是舍飼,均需定期對水質進行檢測,確保水質的潔凈無污染,冬季禁止為牦牛提供過冰的水,以免誘發消化道傳染性疾病。在舍飼管理時,依據牦牛的年齡、性別等合理控制飼養密度,確保牦牛活動空間充足。為牦牛群建立健康檔案,對其疫苗接種、健康情況、用藥信息等進行記錄,便于后續追溯調查,為牦牛傳染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參考建議。
3、疫苗接種免疫
疫苗接種免疫為牦牛傳染性疾病防控最為高效、經濟的措施,在牦牛養殖過程中,結合養殖場內高發牦牛疾病種類合理規劃免疫接種流程,并嚴格執行接種程序,可以有效規避多種牦牛傳染性疾病。以牦牛口蹄疫為例,該病在高寒地區牦牛養殖期間較為常見,養殖戶可以明確當地口蹄疫病毒的流行病株,購入與之匹配、質量安全的疫苗。在實施牦牛口蹄疫接種時,嚴格依照說明書操作接種,明確接種劑量、接種時間,以免由于劑量過多或過少影響免疫接種效果。以牛0型口蹄疫滅活疫苗接種為宜,成年牦牛單次接種量為 3mL, 特牛單次接種量為 2mL ,肌肉注射接種,接種后免疫期可持續6個月。在接種疫苗后,定期對牦牛體內的抗體水平進行監測,明確疫苗接種效果,合理調整疫苗免疫程序。
4、科學防治疫病
牦牛養殖期間,一旦確診傳染性疾病后,除了隔離、消毒管理,還需結合傳染性疾病的類型針對性給藥治療,減輕傳染性病癥對牦牛機體的影響。以牦牛大腸桿菌病治療為例,該病多發犢牛群體,用藥方案以犢牛為準。治療給藥時,可以選用西藥治療或中藥治療,其中,西藥治療使用注射用硫酸卡那霉素 10~ 15mg/kg?bw ,或 2.5% 恩諾沙星注射液 0.1mL/kg?bw,2 次/d,肌內注射,連續使用 3~5d 為避免犢牛機體酸中毒,對于臨床病癥表現嚴重的犢牛在上述給藥基礎上使用 5% 葡萄糖生理鹽水500mL,12.5% 維生素 C16mL,1 次/d,靜脈注射,連續使用 2~3d 中藥治療時,可以使用藥方一:茯苓、黨參、甘草、白芍各 30g ,白頭翁、厚樸、黃連各25g,黃芩、砂仁、金銀花、當歸各 20g ,加水500~1000mL 小火煎煮 30min 后倒掉藥渣,每日1劑,分早晚灌服,連續使用 5~7d 在此藥方中,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的功效;黨參具有健脾益肺、養血生津的功效;白頭翁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厚樸具有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的功效,將其應用在犢牛大腸桿菌防治中具有顯著效果。或可使用藥方二:鳳尾草、金銀花各 50g ,馬齒莧、辣蓼各 40g ,地榆、黃柏各 20g ,神曲、黃連各 10g ,陳皮、山楂、仙鶴草各 5g ,加水 500~1000mL 小火煎煮 30min 后倒掉藥渣,每日1劑,分早晚灌服,連續使用 5~7d 在此藥方中,鳳尾草具有清熱利濕、消腫解毒的功效;馬齒莧具有消炎殺菌的功效;辣蓼具有涼血止血、解毒的功效陳皮具備調理腸胃、燥濕化痰之功效,應用于犢牛大腸桿菌的防治中,效果顯著。
(作者單位:811300青海省黃南州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