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羊布魯氏菌病是一種由布魯氏菌屬細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對當地羊肉產業和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布魯氏菌病在肉羊中傳播迅速,不僅影響養殖業的經濟效益,還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隨著養殖業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布魯氏菌病的傳播范圍也在不斷擴大,給防控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因此,對肉羊布魯氏菌病的診斷技術和綜合防控新技術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而言,綜合防控新技術中主要包含檢疫和監測、生物安全措施、免疫接種、飼養管理和政策支持等,這些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有效預防和控制肉羊布魯氏菌病的發生和傳播,保障肉羊產業的健康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基于此,本文重點介紹肉羊感染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特點、癥狀以及診斷,并總結了針對肉羊布魯氏菌病的綜合防控新技術,旨在有效預防和控制該病的爆發與傳播,確保肉羊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及公共衛生安全。
一、流行特征分析
1、發病原因
從布魯氏菌病的發病原因來看,其主要受到畜群管理以及環境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病。首先,畜群密度的增加、飼養密度的提高以及不合理的飼養管理措施均會增加疾病的傳播風險。一方面,高密度飼養是導致肉羊感染布魯氏菌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密集的飼養環境中,肉羊之間的接觸頻率增加,感染布魯氏菌的風險隨之增大,并且高密度飼養還可能導致環境衛生條件惡化,從而增加了布魯氏菌病的傳播機會。若沒有實行有效的分群與隔離措施,健康的動物和潛在的感染者混群飼養,進而增加健康肉羊感染的機會。繁殖管理不善也是肉羊感染布魯氏菌病的促進因素。疾病通常在繁殖季節時高發,若此時未能對繁殖群體進行良好管理,如未對公羊進行布魯氏菌病檢測,便可能導致病菌通過繁殖行為迅速傳播。另一方面,人為操作不當也是影響肉羊感染布魯氏菌病的因素,如使用未經消毒的工具和設備進行分娩輔助、去勢和標記等操作,可能會使羊只受到感染,加之防疫措施的不充分,如疫苗接種不全面、疾病監測不到位,以及對疫病反應不夠迅速和有效等,都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和傳播。其次,氣候的變化如溫度和濕度的變化,能夠影響布魯氏菌的存活和傳播,尤其是在濕度高、溫度適宜的條件下,細菌在外界環境中的存活時間會延長,將會進一步增加了疾病的傳播風險。
2、流行特點
布魯氏菌病主要呈季節性流行特征,如在春季末期和夏季初期時,其主要原因在于氣候適宜以及動物交配行為的增加,導致布魯氏菌的傳播機會增加,此時也是疾病的高爆發時期。而在冬季和干旱季節時,由于低溫和干燥條件限制了病原體的生存和傳播,疾病的發生率相對較低。從布魯氏菌病的傳播途徑來看,其主要傳染源為患病肉羊以及帶菌肉羊,最為嚴重的是處于妊娠階段的母羊若感染布魯氏菌病,在流產或者是分娩的過程中,布魯氏菌的排放量劇增,通過母羊的羊水、胚胎及胎盤被排出母體。感染布魯氏菌病的母羊在流產后,其陰道分泌物和乳汁中會含有大量布魯氏菌。如果公羊受到感染,其辜丸和精囊發炎時,通常會檢測到布魯氏菌的廣泛存在。在常見情況下,布魯氏菌病的感染途徑多樣,包括通過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生殖道的粘膜,以及皮膚的微小損傷或者較大傷口感染。
二、臨床表現分析
肉羊作為該病的敏感動物,一旦感染不僅會影響其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還可能通過各種途徑傳播給人類,進而對當地造成公共衛生問題。肉羊感染布魯氏菌病的潛伏期根據不同的布魯氏菌種類和感染途徑有所不同,普遍為2周~6個月,感染后肉羊會展現出一系列臨床癥狀,癥狀在早期可能較為輕微,但癥狀會隨著病情的發展而逐步加重。母羊在患病后最常見的癥狀表現為流產,通常這種情形會在懷孕的6~8周內發生。在流產過程中,首先,會有灰白色的分泌物排出,隨后流產完成后,又會有棕紅色或灰色的惡臭分泌液排出,而且這種難聞的氣味通常需要一到兩周時間才能消失。在早期流產中,胎兒大多數情況下是在分娩前就已經死亡,而那些在后期分娩的羔羊體質往往較弱,且存活率相對較低。如果母羊在第1次流產后再次發生流產,那么第2次流產通常會比第1次時間稍晚,并且可能伴隨胎衣不能順利排出、胎衣滯留等問題,并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上子宮炎的風險,從而可能導致長時間的不孕狀況。若在流產過程中胎衣能夠順利排出,那么患病的母羊便能迅速恢復健康,并有能力再次懷孕,但是仍然存在在后續分娩時流產的風險。針對于患病的公羊而言,其最典型的癥狀為附睪炎,表現為睪丸疼痛和腫脹,而且患病的公羊還可能患上關節炎,這種癥狀最常見于腕關節和膝關節。
三、鑒別診斷
對病死肉羊尸體進行解剖后發現,最為明顯的病理變化為肉羊皮下組織和肌肉中帶有出血點,尤其是在腹部區域現象更為嚴重,原因在于布魯氏菌感染所引起的血管炎所導致;從內臟器官方面來看,病死肉羊肝臟通常體積增大,顏色變深,而且質地相對較硬,在肝臟切面能夠看見多發性小膿腫和壞死點,并且脾臟也會出現類似的病變,其中主要包含體積增大、質地變軟,同時會伴有片狀出血或者是點狀出血。由于布魯氏菌病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不具特異性,其可能與其他疾病如結核病、偽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等相混淆。因此,進行鑒別診斷是非常必要的步驟,以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類似癥狀的疾病。除此以外,了解養殖群體的流行病學歷史,如疫苗接種情況、疾病暴發史、引入動物的健康狀況等對診斷也有重要幫助,對于曾經爆發過布魯氏菌病的地區或養殖場,應當全面提高警惕。
1、羊衣原體病
羊衣原體病是一種由衣原體細菌所引起的傳染病,具有較強的感染性以及繁殖能力,會在宿主的細胞內不斷分裂繁殖,但是對于 75% 濃度的乙醇以及 0.1% 濃度的甲醛溶液等消毒液較為敏感,在 56°C 的環境下 10min 左右便可將其殺死。羊衣原體病可引起多種癥狀表現,與布魯氏菌病存在一定相似性,但也存在明顯差異。在妊娠母羊方面,衣原體病常導致母羊流產,流產多發生于妊娠中后期,一般在妊娠4~5個月時較為常見。流產前母羊可能出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等癥狀,但通常不會像布魯氏菌病那樣出現明顯的生殖系統炎癥表現,如陰道流出膿性分泌物等。流產胎兒多為死胎或弱胎,且胎兒皮膚、黏膜可能存在出血點。公羊感染衣原體后,主要表現為睪丸炎,睪丸腫大、疼痛,但一般不伴有明顯的附睪炎癥狀,與布魯氏菌病引起的睪丸炎和附辜炎同時發生的情況有所不同。總之,羊衣原體病與布魯氏菌病在流產癥狀、生殖系統炎癥表現以及公羊癥狀等方面存在差異,可作為鑒別診斷的依據。
2、羊李氏桿菌病
羊李氏桿菌病是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飼料、水源、糞便以及土壤等都可以成為該病原菌的傳染源。李氏桿菌對環境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在土壤中可存活數月之久,在低溫條件下也能長期存活,但對熱和常用消毒劑較為敏感,在60°C 的環境下 20min ,或者是在 70% 的環境下 5min 便可以將其殺死,且 0.1% 新潔爾滅溶液 .2%~3% 氫氧化鈉溶液等消毒劑在短時間內即可使其失活。羊李氏桿菌病的臨床癥狀與布魯氏菌病有顯著區別。病羊主要表現為神經癥狀,如轉圈運動、共濟失調、頭頸歪斜、四肢麻痹等神經癥狀通常突然出現,且病情發展較快。部分病羊還可能出現體溫升高,一般可達 40~41% ,但持續時間相對較短。與布魯氏菌病不同,李氏桿菌病一般不會引起流產等生殖系統癥狀,公羊也不會出現睪丸炎和附睪炎等表現。所以,羊李氏桿菌病與布魯氏菌病在癥狀表現上有明顯不同,可通過臨床癥狀進行鑒別。
3、沙門氏菌病
沙門氏菌病是由沙門氏菌屬細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在糞便、土壤中可存活數月,在冰凍環境中可存活數年。羊沙門氏菌病根據感染羊的年齡和機體抵抗力不同,可分為羔羊副傷寒和成年羊敗血癥兩種類型。羔羊副傷寒多發生于1~4月齡的羔羊,病羔體溫升高至 40~41% ,精神沉郁,食欲廢絕,腹瀉,糞便呈黃綠色或灰白色,帶有黏液和血液,惡臭。病羔迅速消瘦,脫水,常在發病后3~5d死亡。成年羊敗血癥型癥狀相對較輕,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食欲減退,部分羊可能出現腹瀉,也有的羊僅表現為短暫的發熱后自行康復。與布魯氏菌病不同,沙門氏菌病一般不會引起流產等生殖系統癥狀,公羊也不會出現辜丸和附辜的病變。由此可見,沙門氏菌病與布魯氏菌病在癥狀表現上差異較大,尤其是生殖系統癥狀方面,可用于鑒別診斷。
4、羊弓形體
羊弓形體病是一種對于環境具有較強抵抗力的疾病,在干燥環境中可存活數月,在低溫冷凍條件下可長期存活。羊弓形體病的癥狀與布魯氏菌病有較大差異。病羊體溫升高至 40~42°C 呈稽留熱,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呼吸困難,咳嗽,流黏液性或膿性鼻液。部分病羊可能出現神經癥狀,如運動失調、轉圈、后肢麻痹等。妊娠母羊感染后可發生流產,流產多發生于妊娠后期,流產胎兒體表可能有出血點,皮下水腫。公羊感染后一般不會出現辜丸和附辜的病變。與布魯氏菌病相比,弓形體病引起的流產胎兒往往發育相對正常,而布魯氏菌病流產胎兒多為死胎或弱胎,且發育畸形較為常見。因此,羊弓形體病與布魯氏菌病在流產胎兒特征以及公羊癥狀等方面存在明顯區別,可作為鑒別要點。
五、綜合防控新技術要點
1、加強飼養管理
飼養管理水平的強化能夠有效預防肉羊布魯氏菌病。應將患病羔羊隔離在通風良好、清潔干燥且遠離健康羊群的專門區域,以初乳飼喂、人工飼喂為主,持續飼喂5~10d,之后再飼喂健康羊乳,即便在斷乳之后依然需要做好隔離措施,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生物學免疫檢驗,間隔2個月檢驗1次,直到種群中徹底沒有病原菌后便可結束隔離。針對于健康羔羊而言,最好在其5個月、9個月時分別做一次生物學免疫檢驗,以此來保證其能夠健康生長。做好日常飼養工作,注重舍飼的消毒和糞便清理,重點對飼槽、水槽、墻體以及地面等進行消毒,連續消毒3d,每日消毒次。
2、凈化布魯氏菌病傳染源
每個村鎮應安排專人負責,定期對所轄區域內易感動物進行巡查,每月至少進行一次布魯氏菌病采樣檢測,不斷加強對肉羊布魯氏菌病的監測力度,特別是來自其他地區的調入肉羊、奶用和種用肉羊,以及有過病史、死胎、流產等問題的敏感動物,都應作為重點監測對象,確保對轄區內易感家畜的養殖狀況和調運動態有一個準確的了解。在監測過程中,一旦發現疑似陽性案例,必須迅速依據相關規章制度向疾病防控中心報告,并迅速實施隔離管理措施,同時還要確保肉羊養殖環境的徹底消毒,以有效阻斷布魯氏菌病的傳播鏈。其次,提升對于肉羊運輸過程中管理與執法監督的嚴密性,非法引入肉羊是導致布魯氏菌病迅猛擴散的關鍵因素之一。農業和農村領域的相關部門應當深化與交通、公安、市場監管等機構的協作,加強跨部門的執法協作,嚴格依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開展工作,確保肉羊及其產品在運輸、加工、宰殺、流通和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監管到位,嚴懲非法搬運家畜和產品的行為,堅定不移地切斷布魯氏菌病的傳播途徑。
3、把好免疫檢疫關
首先,確保免疫防護的質量。接種疫苗是防范和控制布魯氏菌病的一種重要手段,現行的疫苗包括適用于羊的A19型、5型以及專為豬設計的口服2型。鑒于布魯氏菌疫苗屬于活性疫苗,因此必需防止病原體由人為操作導致的傳播。在進行疫苗注射時,務必確保所用的針頭與注射器只可一次性使用,以杜絕交叉感染的風險。具體而言,羔羊在成長至6個月大時便適宜進行疫苗接種,在進行注射前需先行進行凝集試驗,如果結果顯示陰性,羔羊即可進行免疫注射。目前,用于肉羊布魯氏菌病防控的疫苗主要有布魯氏菌S2株活疫苗和布魯氏菌M5株活疫苗。S2株疫苗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弱毒活疫苗,對羊具有較好的免疫保護效果,且安全性較高。M5株疫苗也是一種常用的活疫苗,在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面與S2株疫苗相似。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當地布魯氏菌病的流行情況、羊群年齡和健康狀況等因素選擇合適的疫苗。免疫程序一般為:羔羊在3~8月齡時進行首次免疫,皮下或肌肉注射疫苗,劑量為每只羊25億~50億活菌;免疫后12個月進行加強免疫。對免疫后的羊群進行定期監測,評估免疫效果。通過血清學檢測發現,免疫后羊群的抗體陽性率顯著提高,且流產率明顯降低。
其次,嚴格執行家畜的檢疫程序至關重要。所有從其他地區調入的羔羊必須源自疫病未泛濫的區域,并且在運輸前需獲得當地防疫部門頒發的檢疫合格證書。相關機構負責對這些家畜進行實驗室檢測,并在確保無病狀后,方可發放相應的檢疫證明。每年的春季與秋季,必須對所有羔羊進行布魯氏菌病的實驗室檢測,確保檢測覆蓋率達到 90% 以上,而對于檢測結果可疑呈陽性的羔羊必須隔離飼養,并逐步執行淘汰和凈化的措施。養殖場工作人員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患有布魯氏菌病或其他傳染病的人員不得從事養殖工作。工作人員進入養殖場時應更換工作服、工作鞋,并進行消毒。外來車輛和人員未經允許不得進人養殖場,必須進入時應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例如,在養殖場人口設置消毒池,對車輛輪胎進行消毒;對外來人員進行全身噴霧消毒。通過嚴格的人員及車輛管理,能防正布魯氏菌從外界傳入養殖場,保障羊群的健康安全。
綜上所述,肉羊布魯氏菌病作為一種人畜共患病,對海東市羊肉產業和公共衛生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隨著養殖業的發展和推進,布魯氏菌病也在海東市傳播范圍不斷擴大,病原菌的變異和耐藥性問題也日益突出,給防控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為此,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不斷改進和創新診斷技術和防控策略,重視預防措施的落實,采取科學合理的養殖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加強檢疫和監測,從而提高布魯氏菌病的防控效果。
(作者單位:810600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農業農村和科技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