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區位于青海省東部,年平均氣溫為 5.1% ,年降水量為509.8mm ,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該區域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因此,其碳匯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油松作為該區主要的造林樹種,在抵御風沙、減少自然災害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進行油松苗木培育和造林技術的研究,對于推動湟中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一、油松種植圃地及種子選擇
1、油松圃地選擇
盡管油松環境適應性強,對生長環境的要求相對寬松,但在進行造林時,選擇適宜的土壤類型對確保苗木的品質至關重要。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對作物生長尤為有利。另外,在育苗過程中,必須重視苗木的排水能力,通過適當的坡度處理,既促進灌溉又利于排水,通常,苗圃地應選擇在半陽半陰的緩坡上。由于油松是連作樹種,其苗木根系與特定的根系真菌共生,因此,在選定苗圃后,必須確保該區域內僅種植油松,避免混種其他植物。在選擇苗圃時,還應考慮到油松偏好的深厚、肥沃、疏松的砂壤土層。此外,一旦苗圃選定,需在播種前1年的春季或夏季進行翻耕,深度為 20~30em ,確保土地平整。若發現土壤結塊,應將其擊碎并加入適量化肥。為了確保油松的健康成長,除了保證其正常生長外,還需確保充足的養分供應,妥善防治病蟲害,為油松的茁壯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2、采集優良的油松種子
每年9月中旬進行。在挑選種子時,應選擇那些表皮光滑、顆粒飽滿的種子,其色澤以灰棕色或深棕色為佳,種子應散發出松香的香味。從生長狀況良好的母樹上采摘,這些母樹的年齡通常介于20~40年之間。同時,要檢查松塔的顏色,松塔由綠色轉變為黃色,便是最佳的采摘時機,通過這種方法挑選的母樹,可以有效避免收集到病樹的種子,從而確保種子品質的優良。采收完畢后,將種子放置在干燥且通風良好的地方,并定期翻動。若松塔已經裂開或葉子彎曲,可用棍子輕敲松塔,注意控制力度,力度過輕導致種子難以脫落,或力度過重損壞種子。種子落下后,需揉去翅膀并清除雜質,接著將種子曬干,并儲存在干燥處以備后續使用。
3、處理種子提升發芽率
為了提升種子的發芽效率并降低病害風險,種子消毒和浸泡是必要的步驟。使用 0.10% 的高錳酸鉀溶液或 0.15% 的福爾馬林溶液進行浸泡處理,浸泡時間應控制在 30~60min 。完成殺菌處理后,用清水徹底沖洗種子。此外,浸種過程還有助于去除種子表面的蠟質層,避免其對種子萌發產生負面影響。播種前,將種子在溫水中浸泡 30~45min ,接著進行催芽處理。另外,使用高錳酸鉀溶液對水體進行消毒。在種子處理過程中,應確保種子的發芽率和清潔度,理想情況下應保持在 90%~95% 。浸泡結束后,取出種子,置于 25~30°C 的環境中,待種子裂開約1/3時即可進行播種。
4、油松的育苗播種
播種工作通常安排在每年的4月份進行。在播種前,清除土壤中的雜質,并進行細致的整地工作。苗床的寬度應設定在1.0m 左右,苗床的長度可根據地形靈活調整,但必須預留至少30cm 的寬度,以便于進行除草和松土作業。此外,將農藥和基肥充分混合后,均勻撒播于苗圃中。使用腐熟的農家肥作為基礎肥料,并可適量施用鉀肥、尿素和磷肥。為了降低土壤病害的風險,可以將黃土與殺蟲劑混合均勻后撒布于田間,并進行耕翻。播種量為 20kg/667m2 ,最佳播種時間在五月初或五月中旬。播種時,需要開溝,確保溝底平整,保持溝槽的直線性,溝寬應控制在 5~ 7m ,深度在 1.0~1.5m ,溝間距則在 15~20cm 使用撒播機將種子均勻地撒播在床面和溝底,覆蓋深度為 1.0~1.5cm 。
5、油松容器育苗技術
容器育苗是油松育苗中常用的一種技術。通過使用專門設計的容器,將土壤和養分混合后填充其中,利用這些容器來培育苗木。容器苗的優勢在于能夠顯著改善苗木的生長環境,確保苗木品質,提升其存活率。與傳統育苗方式相比,容器育苗還能賦予苗木更強的抗逆性,提高造林的成功率。容器苗的適應性較強,對苗圃地的要求相對較低。然而,若選擇容器育苗,必須仔細挑選場地,背風、半陰且靠近水源的地點更為理想。在準備苗床之前,徹底清除表土上的雜物。通常情況下,苗床的寬度為1.0m ,長度為 20m, 。混合土壤時,使用 10% 的蛭石, 20% 的沙土,50% 的原土和 20% 的農家肥,并去除所有雜質。在裝填缽體之前,土壤必須經過滅菌處理。先用 1.0% 的硫酸亞鐵水溶液對培養基進行浸泡,大約3d后,當種子開始裂開時即可播種。完成容器育苗后,播種前需對培養基進行消毒,并確保其充分濕潤,然后才能進行回填作業。播種時,需注意保持種子與盆頂端的距離至少為 3cm 從篩選過的種子中挑選2~3顆,放置后用細土壓實。將整理好的土盆放置在苗床上,并用細干燥土填滿盆內的小縫隙。
二、油松種植苗間管理
1、油松出苗前的保護
油松種子散發出獨特的香氣,對鼠類、昆蟲以及鳥類具有吸引力。因此,在種子發芽后,必須采取措施加以保護,防止它們被這些動物啃食。防治害蟲可采取多種方法,如使用滅鼠藥物和人工撲殺防鼠害,以及用防護網或葦簾覆蓋幼苗防鳥類侵害。特別注意油松苗木的猝倒病防治。一旦苗木全部出齊,每隔7~10d使用 0.5% 的波爾多液或 0.5%~1% 的硫酸亞鐵溶液對苗木進行噴霧,連續噴灑3~4次。噴灑后,應立即進行冷卻,并用水沖洗干凈。當地表氣溫超過36℃時,幼苗容易受到立枯病的侵害,導致大量幼苗死亡。
2、油松幼苗的施肥管理
油松幼苗一旦全部出土,就需要根據土壤的濕度情況,及時進行適量的灌溉。第1年播種后無需施肥,因為已有基肥。第2年根據幼苗生長情況追肥,優先氮肥,可配合磷或鉀肥。幼苗后期避免氮肥,增加鉀肥以促進木質化。首次施肥在5月初進行,用量控制在 4~5kg/667m2 左右。第2次施肥的用量應控制10~18kg/667m2 ,施肥時間可安排在每年的6月底。第3次追肥的適宜用量為 18~25kg/667m2 ,施肥時間最好在7月底之前完成。到了8月中下旬,主要采用葉面噴施的方式施用磷肥,最好選擇在陰天或早晨和傍晚進行。
3、油松幼苗的澆水管理
在幼苗出土之前,可以依據土壤濕度適量噴灑水分,確保床土壤保持適宜的濕潤度。此外,為了防止土壤板結影響通氣,應避免直接澆水至幼苗頂部。幼苗達到 70% 脫帽階段時,應適量灌溉以穩定生長。油松幼苗在出苗后30~50d內應減少澆水,促進根系發展。隨著幼苗成長,需根據土壤濕度和氣候適時適量灌溉,確保水分供應。特別是在追肥或定苗期,要保證澆水充分且均勻。8月底油松進入生長末期,應停止澆水,避免過度生長,促使木質化。播種后,需進行噴水作業,萌芽期間可在早上7點至傍晚6點之間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并促進種子萌發。油松完全萌發后,需注意水分管理,根據樹木狀況適當灌溉。苗木生長至6個月后,應根據當前生長情況調整灌溉量。起苗的最佳時間是春季,在起苗前2h進行灌溉,以確保幼苗根系完整。雨季過后,做好排水工作,以防洪水泛濫。
4、油松幼苗的松土及除草
一旦苗木完全長出,若在其表面過度澆水或遭遇暴雨,土壤可能會變得板結。油松幼苗的根系較為敏感,土壤一旦板結,將嚴重影響其吸收水分和營養。因此,維護土壤的疏松狀態至關重要,以確保苗木能夠健康成長。在雨季來臨之前,苗圃中的雜草較少,這個時期應特別注意松土工作。雨季結束后,雜草生長迅速,它們與油松爭奪養分,限制了幼苗的生長空間。因此,在降雨后,應采取生物、化學和人工防治相結合的除草措施,每15d進行1次。
5、油松苗木間苗處理
要明確油松苗木傾向于密集生長,因此不宜過早進行間苗。理想的間苗時間應在7~8月之間。定苗工作應在陰涼環境下進行,以促進幼苗健康成長。在澆水或降雨后,應通過人工方式拔除多余苗木,并在間苗后松土和澆水。若發現幼苗間存在競爭或生長差異,可考慮進行第2次間苗,每隔10~20d進行1次。在間苗過程中,保留中間苗木,去除兩端的,或者等距離地進行間苗。對于成叢的苗木,每簇保留2~3株,并且要移除那些無頂尖、雙株、弱小或病弱的苗木。
三、油松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技術
1、立枯病的發生與防治
① 立枯病的發病癥狀
病原菌主要通過土壤侵入植物,導致發病部位呈現暗褐色,并伴有組織腐爛。在幼苗剛出土時,可能會出現猝倒現象;若莖干已木質化,則表現為立枯病,嚴重時會導致大面積枯萎甚至植株死亡。病害在5月以及8月和9月期間最容易發生,特別是幼苗出土后的20d內受害最為嚴重,高濕度環境下,病害也會加劇。此外,由于連年種植、土壤板結以及化肥施用不足,加上播種時間過晚,這些因素均有可能導致該病害的發生。
② 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為了防止病害的發生,在播前進行土壤消毒,并施入有機肥。重病區進行土壤消毒,用 2%~3% 的硫酸亞鐵溶液 4~5kg/m2 澆灌地面。澆水后用草簾覆蓋,7d后即可播種。在播種之前,將50% 的五氯硝基苯和 65% 代森鋅可濕性粉劑(3:1)按 4~6g/m2 的比例拌入細砂,均勻地撒于種子的上部和下部,再進行覆蓋。播前蓄水保,出苗后20d以內嚴控灌溉,或采用畦灌等方法。對初發病苗,可用 1% 硫酸亞鐵或 50% 代森鋅200~400倍液2~4kg/m2 進行消毒保苗。
2、松針落葉病發生與防治① 松針落葉病發病癥狀
針葉上出現了一個小斑點,起初呈黃色,隨后轉變為棕色,并逐漸擴展成較大的斑點。到了后期,葉片上會出現一條黑色的分隔線或呈橢圓形的病斑,導致整株植物的葉片變黃。病原菌以菌絲或其他形式寄生在宿主植物體內,使其能夠越冬。到了4月,病原菌會通過空氣傳播其子囊孢子。這些孢子通過氣孔進入植物體內,并在體內潛伏2個月后才開始表現出病癥。在氣候干燥、通風不良以及積水的場地條件下,病害發生嚴重。
② 松針落葉病防治方法
加強肥水管理,以增強樹體活力,增強抗病能力。秋冬季節清除落葉焚燒,消除病菌;在子囊孢子傳染階段,用波爾多液1:100或 65% 代森鋅500倍稀釋,每半月1次,共噴2~3次
3、螃螬發生與防治 ① 螃螬的危害癥狀
躋螬(金龜子幼蟲),分布于土壤中,為地下害蟲。害蟲損害作物的根、莖、葉,引發土傳病害。成蟲夜間活動,主要食植物葉片,具有趨光性。生命周期為1~2年,完成1代。成蟲和幼蟲均在土壤中越冬。成蟲適宜生長溫度為 13~18°C ,春季和秋季害蟲活動頻繁,危害作物;夏季高溫時,金龜子成蟲會躲入土壤深處。
② 螃螬的防治方法
使用 50% 辛硫磷乳油,施用 200~250g/667m2 ,與水按1:10的比例混合后,再與 25~30kg 細土拌勻,制成有毒土壤。將此土壤沿壟條施用,并進行淺層翻耕,或者將有毒土壤撒在種植溝或地面上,之后翻耕或與糞肥混合使用;使用 2~3kg/667m2 辛硫磷乳油,配合 25~30kg/667m2 細土制成有毒土壤。
4、松梢螟的發生與防治 ① 松梢螟的危害癥狀
油松受害蟲影響,枝梢枯萎,損害生長和美觀。害蟲幼蟲在枯枝和球果中越冬,一年繁殖2次。幼蟲期從3月持續至11月,春季活動最頻繁。該害蟲爬行能力強,偏好新枝梢,且能遷徙至其他區域造成損害。
② 松梢螟的防治方法
在造林初期,應迅速剪除受蟲害影響的枝條,以根除害蟲的滋生地。從冬季到5月期間,徹底摘除受蟲害的枝條,以消滅害蟲的越冬場所;在剪除受蟲害的枝條時,剪切口應位于帶有存活松針下方 2~5cm 處,確保害蟲不會遺留在剪下的活枝上。當幼蟲開始侵害新梢時,采用 40% 氧化樂果稀釋1000倍進行噴霧防治。
四、油松荒山造林技術
1、油松苗木的選擇
在荒山造林過程中,由于氣候與土壤條件的特定性,對于油松的種植,推薦采用2~3年生的油松營養杯壯苗。此類苗木的幼苗高度需達到 20cm 以上,直徑不小于 0.6cm ,且應具備以下特征:頂端生長飽滿,根系發育強健,同時確保無病蟲害及機械性損傷的存在。相比之下,營養杯中的瘦弱油松苗木,因其較差的適應能力與抗逆性,將直接導致其成活率的顯著下降。
2、油松造林前的科學整地
在荒山造林的前1年,必須對荒山的土地進行徹底的平整工作。整地深度應考慮地形。清除荒山雜草后,坡地應采用穴狀或魚鱗坑整地,坑面朝山內,穴坑直徑 30~40cm ,深度 20~40cm ·
128|農天致富液
魚鱗坑長寬 30~50cm ,短邊 30~40cm ,深度同為 20~40cm 對于山體的中部和下部,可以采用魚鱗坑或水平臺階的方式進行整地,魚鱗坑的尺寸與上方相同,而臺階的寬度應為 80~150cm ,長度則根據地形進行調整,深度為 30~50cm? ,在坡地下段,應采取窄階整地方式,窄梯階的寬度為 200~500cm ,長度可根據坡地的具體地形來設定,深度保持在 30~50cm 。
3、油松造林時間
荒山造林面臨的主要挑戰在于水資源匱乏,在油松苗木的栽植過程中,必須尤為重視水分管理。在半干旱區域進行油松造林時,通常會選擇早春時節,即融雪之后、樹液尚未開始流動且芽孢尚未萌發的階段。這一時期,前1年累積的水分在冬季被凍結,隨著春季的到來逐漸解凍,水分剛開始揮發,此時移栽油松苗木,可充分利用這一自然水源,顯著提升苗木的成活率。
4、油松苗移植方法
油松苗移植取苗時,選用高度略超幼苗根系的專用桶,桶底需預先灌注充足水量,避免油松苗根部水分流失。采用桶內浸水法設計移植裝置,旨在縮短油松幼苗移栽后的恢復周期,同時提升其抗逆性與環境適應能力。移栽前,需預先挖掘栽植坑,深度需達到 30cm ,以容納幼苗。移栽過程中,應迅速而謹慎地將油松苗自取苗工具中取出,并垂直置于預先挖好的栽植坑中。遵循“深栽少露\"的原則,盡量加深埋植深度,并按照“先表土,后深土\"的順序進行回填。回填后,需踩實坑內土壤,隨后覆蓋一層2~3cm 的松土。此外,還應在坑周鋪設塑料薄膜,并覆蓋 2~3cm 厚的沙子加以夯實,以完成移栽作業。
綜上所述,油松展現出了極強的抗逆性,尤其適合在北方地區栽培。這一現象歸因于其自然環境與油松健康成長的契合度較高,以及具備了適合油松種植的苗圃條件。然而,確保油松的茁壯成長,科學的栽培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必須嚴格執行栽培技術的各個要點,以提高技術應用的效果,從而為油松營造一個更適宜的生長環境,并為其生長發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810000青海省林業碳匯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