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5年全國早稻總產量570.3億斤,單位面積產量400.8公斤/畝,總產單產實現雙增。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早稻產量僅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約 4% ,絕對量看似不大。然而,對我們這樣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每一粒糧食都值得珍惜,每一季收成都關乎國計民生。作為一季口糧,早稻增產平穩銜接了夏糧豐收和秋糧生產,對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意義重大。
今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頂住壓力、迎難而上,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但當前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加力鞏固,下半年更需穩扎穩打。今年夏糧穩產豐收,如今早稻再獲單產總產雙增,兩相疊加,不僅進一步充實了國家糧倉,增強了重要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更為全年的糧食生產、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爭取了更多回旋余地和戰略空間。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農業農村部推動水稻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的第一年,早稻作為首季收獲的水稻,實現畝產首次突破400公斤,極大地振奮和鼓舞著種糧農民和農業農村工作者的信心。
這一單產提升的背后,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歷史性進步。春播期,農業農村部專門派出工作組和科技小分隊,深入早稻主產區開展蹲點包片指導,生產中,大力推廣機插機拋、增密增穗、側深施肥等綜合農藝措施,推動先進實用技術到田入戶,收割時,著力提升機械化收獲質量,最大限度降低收獲損失,努力實現顆粒歸倉。這一系列扎實的品種優化與技術推廣舉措,充分體現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落實到位,彰顯著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的底氣和韌性。也要看到,今年早稻生產經歷了多重考驗,面對局部洪澇和臺風影響等不利因素,農業防災減災體系為早稻增產筑牢了堅實防線。
從更深層次看,早稻豐收是我國糧食安全體系優勢的集中體現。從生產端看,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不斷深化,顯著提升了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從保障端看,強農惠農政策和防災減災機制日益健全,最大程度地保障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的利益、減輕災害損失,穩產保供韌性持續增強;從消費端看,優質早稻品種選育推廣,既滿足了城鄉居民對口糧品質提升的需求,也為加工企業提供了穩定優質的糧源。這種系統性優勢,正是我國能夠在復雜環境中持續保障糧食安全的核心競爭力。
今年夏糧生產實現穩產豐收、早稻增產,為全年糧食豐收奠定了良好基礎。糧食生產是一場不能松懈的持久戰。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進一步完善政策保障體系,持續加大財政、金融、保險等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有效調動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要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切實提升耕地質量和產出能力;要繼續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聚焦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作物,分品種明確技術路徑,突出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融合,強化科技集成應用,推動糧食單產水平穩步提升。早稻總產單產雙增帶來的不僅是金色的稻谷,更是金燦燦的信心。在邁向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的征程上,只要我們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國之大者\"牢牢扛在肩上,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根本動力深深植入田野,就一定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迎來一個又一個穰穰滿家的豐收年!(《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