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確定的\"五特產業\"之一,是固原市原州區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也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陽光產業。近年來,原州區按照“種薯繁育、鮮薯外銷、淀粉加工、主食生產”四業并舉的科學發展思路,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創新完善經營機制,加強科技示范引領,構建了“育繁推一體化、產加銷相銜接\"的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體系。馬鈴薯種植期間,受種植生產習慣、天氣氣候等方面的影響,造成原州區部分馬鈴薯種植區出現產量低、品質差、病蟲害多發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當地馬鈴薯產業的發展。為提升原州區馬鈴薯產量及品質,本文對馬鈴薯提質增效高產栽培管理技術內容進行概述,包含科學選地、良種選擇、整地施肥、種薯處理、播種方式、及時除草、科學控苗、病蟲害防治、適期收獲等內容,以供廣大種植戶參考。
一、科學選地
馬鈴薯為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喜冷涼,不耐高溫,以日平均氣溫 17~21% 條件下生產最為適宜。馬鈴薯對土壤要求較嚴格,建議選種在沙質、土壤肥沃、微酸性的地塊,種植在堿性土壤中馬鈴薯易生長發育不良。當種植地塊 pH 值超7.8以上時,馬鈴薯播種后種塊萌發不良,幼芽無法正常生長。因此,為提升馬鈴薯種植產量,建議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力水平中上、有機質含量大于 1% 地面玻度低于 15° 、保水保肥性強、pH值5.0~6.5的地塊。馬鈴薯主要收獲塊莖,生長期間,塊莖的膨大與土壤質地影響較大,當種植地塊土壤較為疏松或砂壤土時,塊莖膨大時土壤阻力較小,產出的塊莖較大、產量高,且不易滋生地下病害。因此,建議選種在沙壤土地塊。除此之外,在選擇馬鈴薯種植地塊時,由于馬鈴薯不耐連作,建議與其他農作物實施輪作倒茬生產。輪作時,上茬作物非茄科類為宜,馬鈴薯為茄科作物,連作茄科作物時易造成病蟲害加重,例如疫病、枯萎病、瘡痂病、線蟲病等,不利于馬鈴薯植株的正常生長及塊莖的膨大。前茬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蔥、大蒜等作物最佳,減少土傳病害的影響,提升馬鈴薯種植產量及品質。
二、馬鈴薯良種選擇
馬鈴薯良種作為穩產、高產的基礎,在開展馬鈴薯生產期間,選擇優質良種是提升生產效益的關鍵環節。目前,原州區主要種植的馬鈴薯品種有青薯9號、隴薯7號、寧薯19號、雪育23號等。
青薯9號;青薯9號主要為晚熟菜用型品種,全生育期120d 為晚熟品種,具有較強的抗病性、抗逆性,耐貯藏。高抗晚疫病、抗花葉病毒、卷葉病毒、環腐病,商品率高。長勢繁茂,抗旱,薯塊整齊,耐貯性好。
隴薯7號;隴薯7號為淀粉加工型專用馬鈴薯品種,屬中晚熟品種,高抗晚疫病、抗病毒病。種植期間,要求高肥水條件栽培,種植密度3500~4000株 1667m2 ,旱薄地種植密度3000株/667m2 ,產量約 2000-3000kg/667m2 0
寧薯19號;該品種屬于中晚熟品種,全生育約110d左右。為高抗早晚疫病、花葉病毒病,具有塊莖品質好、抗旱耐瘠薄,耐貯藏等優質特征,豐產性強。種植密度方面,建議中等肥力地塊種植密度3500~4000株 /667m2 ,旱薄地種植密度為3000~3500株 /667m2 □
雪育23號;由雪川六盤山食品(寧夏)有限公司引進,特性為全粉、炸片、炸條中晚熟品種,優質馬鈴薯品種,全生育期約91d左右。為中晚熟品種,具有高抗晚疫病、馬鈴薯X病毒和Y病毒,維生素C含量 10.50mg/100g ,淀粉含量高等多種特征,種植密度約2800~3300株 /667m2 。
種植戶在開展馬鈴薯良種選擇工作時,科學的選種策略至關重要。首先要著眼于高產、抗性強的優質品種,這類品種具備更強的生長優勢與適應能力,為獲取較高產量奠定基礎。確定品種后,購買種薯環節不容忽視,務必從正規市場銷售渠道入手。理想的種薯應塊莖大且結實率高,其中中大種薯占比較高,芽眼宜淺,這樣有助于出苗時的順利破土。同時,種薯外觀需無病蟲害侵襲跡象,表面光潔平整,青皮少或無青皮。嚴格遵循這些標準,能有效避免購入劣質種薯,從而保障播種后的出苗率。
三、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整地施肥
將馬鈴薯種植在土質疏松、透氣性強、保肥保水性好的地塊,所產出的薯塊較大、產量高、品質優。在馬鈴薯播種前半個月左右,使用旋耕機對土壤進行深松整地,耕作深度 30cm 左右,深松后平整土表,促使土壤細碎。馬鈴薯采取高壟種植可以減少地下病蟲害的影響,提升土層厚度,增加地溫,在平整土表后,做高壟。壟底寬 70cm 、壟頂寬 50cm 、壟高 25cm 左右,壟溝寬30cm 播種前,使用 50% 乙草胺乳油2000倍液均勻噴施地表,抑制雜草的萌發生長。整地前施入底肥,馬鈴薯播種后及時追肥,以提升土壤肥力基礎,滿足馬鈴薯生長發育需求。
1、底肥用量
馬鈴薯畝產較高,對肥料的需求量較大,在施入底肥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土壤肥力情況,在土壤深耕前,基施農家肥 2000kg/ 667m2 ,馬鈴薯配方肥 (N-P2O5-K=16-16-16)40kg/667m2 ,或者施用磷酸二銨 25kg/667m2 尿素 10kg/667m2 。底肥均勻分布在土層 10~20cm 處,為馬鈴薯的生長穩定提供肥力基礎。
原州區大部分地區土壤呈微堿性( ΔpH 值在7.5以上),馬鈴薯種植后,不利于其植株的正常生長及塊莖膨大。因此,在此類微堿性地塊種植馬鈴薯時,在選擇基肥時,建議選用酸性腐熟有機肥、過磷酸鈣、硝酸銨、氯化銨、硫酸銨、磷酸二氫鉀等酸性或微酸性的肥料作為底肥,在施入后可以調節土壤的 pH 值,使其數值穩定在馬鈴薯適宜生長范圍內。在實際生產期間,可先對馬鈴薯種植地塊的土壤進行收集檢測,確定 pH 值后,依照 pH 值的大小確定酸性肥料的施入量。通常來說,在 pH 值7.5左右的地塊中,施酸性腐熟有機肥量在 1000kg/667m2 左右,過磷酸鈣、硝酸銨、氯化銨、硫酸銨等酸性肥料施入量為 20~30kg/667m2 ,磷酸二氫鉀做底肥施入量為 10~20kg/667m2s 通過上述施肥種類及用量,可將土壤 pH 值調節至5.0~6.8中性范圍內,利于馬鈴薯生產種植。
2、追肥管理
馬鈴薯追肥通常在開花期之后,在開花期之前,馬鈴植株相對較小,對肥料的需求量少,在底肥供應充足的條件下,通常不需要進行追肥。馬鈴薯生長進入開花期時,建議追施復合肥,施 45% 氮磷鉀(15-15-15)復合肥 10kg/667m2 ,均勻撒施或溝施,避免植株早衰;馬鈴薯生長進入結薯期時,建議追施高鉀型復合肥,施 45% 氮磷鉀(16-6-23)復合肥 10kg/667m2 ,施肥方式同上,促進地下塊莖形成,增產增收。
馬鈴薯生長期間,對硼、鋅等元素較為敏感,在植株生長中后期應當注重硼肥、鋅肥的補充。在馬鈴薯開花結薯期,結合馬鈴薯病蟲害防治,使用硼砂200~300倍液、硫酸鋅500~700倍液、磷酸二氫鉀500倍液,10d/次,連續使用2~3次,可以顯著提升馬鈴薯的產量及品質。
四、種薯處理
馬鈴薯播種前3~5d,對馬鈴薯種薯進行處理。準備兩把切刀用于馬鈴薯種薯切塊,切塊前對切刀使用 75% 酒精 ,3% 高錳酸鉀溶液進行充分消毒,避免病害通過切刀造成傳播感染。種薯切塊時,將單塊種薯大小控制在 40~60g 之間,每個切塊上有芽眼1~2個。當單個馬鈴薯種薯小于 40g ,無需切塊,可直接整薯播種。在切塊時,當切到帶病害馬鈴薯種薯時,需更換消毒后的切刀,并將原切刀進行消毒。
種薯切塊后,使用 25% 甲霜靈種子懸浮處理劑 125~ 150mL ,拌 100kg 種薯,拌種時,加水1~2L稀釋藥劑,將其充分攪拌為藥漿,將種薯加入藥漿內充分攪拌,促使藥液均勻分布在種子表面,堆放在陰涼處陰干后即可播種。
五、播種方式
原州區屬半干旱氣候區,氣候冷涼,降雨多集中在7-9月之間,為確保雨季來臨時馬鈴薯生長處于塊莖膨大期,建議北部川區、東部丘陵區馬鈴薯播種時間為4月上中旬;陰濕區馬鈴薯播種時間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當氣候干旱時,無法適期播種,可推遲馬鈴薯播期,做到搶墑播種,促進馬鈴薯出苗。播種時,依照不同馬鈴薯品種確定種植密度,其中早熟品種宜密植;中晚熟品種、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宜稀植。以雪育23品種為例,建議種植株行距為 30cm×60cm ,種植密度2800~3300株 /667m2 ,用種量約 200kg/667m2"。
部分具有機械化種植條件的馬鈴薯生產區,建議采用馬鈴薯一體化播種機,一次性完成地塊的起壟、播種、覆膜等作業,節約人力資源的投入,增產增效。地膜可選用馬鈴薯專用地膜,幅寬 100cm ,厚度 0.005~0.008cm ,聚乙烯超薄地膜,用膜量在 6kg/ 667m2 左右。
六、及時除草、藥劑控苗
1、除草
在馬鈴薯的種植管理中,除草工作的開展方式需根據前期處理情況而定。倘若在馬鈴薯苗前使用了封閉除草劑,或者采用了地膜栽培的方式,一般而言,在整個馬鈴薯生育期內,雜草生長能得到有效抑制,無需額外進行除草作業。但要是未采取封閉除草與地膜栽培措施,又或者封閉除草效果不理想,那么就需要在馬鈴薯3~5葉期時,及時進行中耕人工除草,以保障馬鈴薯生長過程中不會因雜草爭奪養分、水分和光照而影響產量與質量。
2、控苗
馬鈴薯生長進入現蕾至初花期(塊莖快速生長期)時,可以使用 20% 多效唑·調環酸鈣懸浮劑 20~30mL/667m2 ,兌水 30~ 50kg ,全株莖葉均勻噴霧,單季只使用1次。生長調節劑的使用,可以避免馬鈴薯地上部分徒長,促進地下部分塊莖快速膨大,從而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
七、馬鈴薯病蟲害防治
1、馬鈴薯晚疫病
馬鈴薯晚疫病是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極具威脅的病害,多發于馬鈴薯開花期至結薯期這一關鍵階段。病害發生初期,首先會從馬鈴薯植株的葉尖、葉緣部分顯現病癥,出現水漬狀的暗褐色病斑。隨著病情發展,到了發病后期,馬鈴薯的莖葉會逐漸干枯。這不僅嚴重破壞植株的正常形態,還會極大地抑制馬鈴薯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受阻,養分合成不足,最終導致馬鈴薯的產量大幅降低,品質也大打折扣。
一旦發現田間有晚疫病病株時,及時將中心病株拔除并帶離田間集中銷毀處理。使用 90% 三乙麟酸鋁可溶粉劑2000倍液或 30% 氟吡菌胺·精甲霜靈懸浮劑3000倍液或 40% 噁酮·烯酰懸浮劑2000倍液,全株均勻噴霧防治,依據田間晚疫病的發生情況輪換交替用藥,7~10d/次,連續使用2~3次即可。
2、馬鈴薯早疫病
馬鈴薯早疫病在當地普遍發生,是原州區最主要的葉片病害之一,具有感病品種發病較重、封壟前開始發病等特點,后期病斑遇合適條件迅速擴大,造成葉片早干枯,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導致品質和產量下降。植株感染后,受害葉生黑褐色,近圓形具有明顯同心輪紋的壞死病斑,嚴重時病葉變褐枯死。發病初期,選用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 58% 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間隔7d1次,連續噴3~4次。
3、馬鈴薯環腐病
馬鈴薯環腐病的傳播主要為切刀在切割種薯時,未注意消毒,造成病菌的侵染。帶菌種薯播種至土壤中,發病后地上部分維管束組織被病菌侵染出現破壞,表現出枯斑、萎蔫等癥狀。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馬鈴薯地上部分枝葉萎蔫,下部葉片從葉緣變黃、向內卷曲。地下塊莖受環腐病侵染后,在其皮層內有一圈棕紅色腐爛斑,擠壓后薯肉與皮層分離。
采用脫毒無病種薯或小型種薯,整薯播種可以有效預防環腐病發生。一旦田間發現馬鈴薯環腐病危害情況時,立即使用7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 45% 敵磺鈉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灌根防治,單株用藥 50~80mL ,依據田間環腐病的發生情況,輪換交替用藥防治,10~15d/次,連續使用2次即可。
4、馬鈴薯黑腔病
馬鈴薯黑脛病屬于一種細菌性病害,帶病種薯為該病的初侵染源,主要危害馬鈴薯塊莖、莖稈。該病在馬鈴薯整個生長發育期均可發病,其中以苗期發病率最高。發病初期,莖稈、地下莖等部位的維管束轉變為黑色,從莖基部往地上部位擴展,發展為黑脛,植株地上部分中后期失水萎蔫。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病株莖髓變空,逐步侵染至薯塊,薯塊臍部轉變為黑褐色,發病薯塊表皮無光澤,色暗。
選用無病種薯、建立無病留種田為馬鈴薯黑腔病最為經濟、高效的防控措施。或在馬鈴薯種薯播種前,使用 30% 精甲·惡霉靈可溶液劑或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依照種子質量 0.4% 拌種防控。
5、馬鈴薯葉螨病
葉螨在原州區馬鈴薯種植時,多發生在夏季高溫季節。葉螨以危害馬鈴薯幼嫩生長點、葉片為主,受害葉片、生長點卷曲、畸形,嚴重時造成植株黃化、干枯,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防治時,在馬鈴薯葉螨發生初期,使用 500g/L 丁醚脲懸浮劑3000倍液或 12.5% 阿維·噠螨靈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全株均勻噴霧,15d/次,連續使用2次即可。
6、馬鈴薯蚜蟲病
蚜蟲具有較強的繁殖性,在馬鈴薯生產期間多世代重疊危害,在原州區每年發生10~20代。蚜蟲聚集在馬鈴薯生長點、葉片背部刺吸汁液危害,造成馬鈴薯生長點、葉片畸形、皺縮,影響馬鈴薯植株的正常生長。防治時,在馬鈴薯蚜蟲危害初期,使用5% 氯氰·吡蟲啉乳油3500倍液或 5% 啶蟲胱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全株均勻噴霧,15d/次,連續使用2次即可。注意,馬鈴薯在收獲前20d禁止使用殺蟲劑;收獲前15d禁止使用殺菌劑,嚴格依照不同藥劑的安全間隔期,避免造成馬鈴薯產品藥劑殘留超標,影響銷售。
八、適期收獲
原州區馬鈴薯收獲時間通常集中在秋分前后,多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此階段大部分馬鈴薯地上部分已經干枯,部分馬鈴薯地上部分仍保持嫩綠,為便于機械化采收,在馬鈴薯收獲前7~10d將地上部分割除。收獲前,使用大型馬鈴薯專用收獲機械對馬鈴薯進行集中翻動收獲,部分無機械收獲條件的地區,可使用人工采收方式進行收獲。馬鈴薯塊莖收獲后,依照不同的標準對其進行分級銷售,以提升種植效益。通常來說,將大小整齊、均勻、表皮光滑、無病蟲、無變綠失水、重量大于 150g 的薯塊作為一級薯,以商品薯售賣;未達到此一級薯標準的馬鈴薯塊莖,可將品質較差、表皮粗糙、機械損傷、大小差異的塊莖,作為二級薯,銷售至加工企業,從而確保穩定的種植效益。
綜上所述,馬鈴薯作為原州區主要經濟作物,在當地種植面積廣泛,為當地重要的農業增收途徑。為提升馬鈴薯種植產量與品質,種植戶在開展馬鈴薯生產期間,可采取科學選地、良種選擇、整地施肥、種薯處理、播種方式、及時除草、控苗、病蟲害防治、適期收獲等一系列的提質增效技術措施,提升馬鈴薯植株的抗病性,增產增收,維護原州區馬鈴薯產業的良好可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756000寧夏固原市原州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