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深度應用,國家和地方政府部門出臺了相應的栽培技術規范,引導農民群眾開展規范化生產。但基層地區的很多農戶在實際種植過程中,一直堅持傳統的栽培管理方式,普遍表現為大田施肥不合理,由于氮肥過量使用導致大豆植株旺盛生長,不利于提升產量,使得病蟲害嚴重發生,所以在該種復合種植模式發展背景下應該進一步明確具體的栽培技術方案,尤其應該將關注重點放置在常見病蟲害的科學防范方面,保障種植管理科學,養分供給充足,降低病蟲害對玉米和大豆生長發育造成的不良影響,保證種植效益和種植質量。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探討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期間常見病蟲害的防控技術要點,希望通過研究對廣大同行有所幫助。
一、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防控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大豆玉米的產量和品質,保障糧食安全
帶狀復合種植通過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使得大豆和玉米能夠充分利用光照、水分和養分資源,從而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養分吸收能力,這種優化的種植模式能夠顯著提升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尤其是在土壤肥力和水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更能體現其優勢。優質高產的大豆和玉米不僅能夠滿足市場需求,還可以減少對進口的依賴,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2、有利于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帶狀復合種植的另一個重要優勢在于其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通過這種種植方式,可以有效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降低農業污染。玉米和大豆在土壤中的根系分布不同,互為補充,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此外,大豆的固氮作用能夠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減少對化學氮肥的依賴,從而實現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目標,從長遠發展目標來看這種種植模式有助于保護土壤資源,維護生態平衡,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帶狀復合種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通過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直接降低了農業投入成本,病蟲害的自然控制進一步減少了防治成本和勞動力投入。大田栽培管理期間由于大豆和玉米的互補效應,能夠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資源利用效率,從而增加單位面積的產出,降低每單位產量的生產成本。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降低生產成本對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下常見病蟲害的識別
1、玉米常見病蟲害的識別
① 玉米銹病
玉米銹病是由玉米柄銹菌引起,對玉米的生長和產量造成嚴重影響,主要分布在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區的玉米種植區。玉米銹病可分為普通銹病和南方銹病兩種類型,普通銹病夏孢子堆顏色為銹黃,南方銹病夏孢子堆顏色為橘黃。在葉片上,初生褪綠小斑點,很快發展成為黃褐色突起的皰斑,即病原菌夏孢子堆,有時葉背出現少量夏孢子堆,但僅分布于中脈及其附近。玉米銹病是一種氣候型真菌病害,主要在氣溫適宜、濕度較大的條件下發生。夏孢子通過氣流傳播,重復侵染,使病害不斷蔓延,南方銹病具有傳播速度快、再侵染能力強、防治難度大的特點。玉米銹病會導致葉片、葉鞘、苞葉和莖十受害,造成玉米生長受阻、葉片早衰、光合作用減弱、千粒重降低、產量減少,嚴重時病害可能導致玉米絕收。
② 玉米彎孢葉斑病
玉米彎孢葉斑病是由新月彎孢的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葉片、葉鞘和苞葉。初侵染時病斑為水漬狀褪綠小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逐漸擴展成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 2~ 5cm,病斑中心呈黃白色或灰白色,邊緣為褐色,周圍有褪綠的暈圈,似眼狀。葉片上的病斑通常呈圓形或橢圓形,多個病斑可相互連接,導致葉片枯死,在葉片上形成不規則的枯死區域,嚴重時可導致整片葉片干枯。葉鞘上的病斑與葉片上的病斑相似,但通常較小,病斑可沿葉鞘縱向發展,導致葉鞘枯死。苞葉上的病斑通常較小,但數量較多,病斑可導致苞葉枯死,影響玉米的正常生長。當玉米彎孢葉斑病嚴重時,病斑可導致葉片、葉鞘和苞葉枯死,進而影響玉米的光合作用和養分吸收,最終導致整株玉米枯死。
③ 玉米褐斑病
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水浸狀退綠圓形或橢圓形小斑,病斑通常密集成行,隨著病情發展,病斑逐漸變成褐色或紅褐色,后期呈干枯狀,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葉脈和維管束殘存如絲狀,莖上病斑多發生在節的附近,最初為黃褐色或紅褐色小斑點,病斑呈圓形或橢圓形到線形,隆起附近的葉組織常呈紅色,小病斑常匯集在一起,在葉鞘上和葉脈上出現較大的褐色斑點。玉米褐斑病一般在夏玉米8~10葉時開始發病,病害發生和流行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適溫高濕的環境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在降雨較多、濕度大的地區,病害發生較重,不同玉米品種間存在抗性差異,抗病性差的品種易感病。
④ 玉米螟
玉米螟的幼蟲會鉆蛀玉米的心葉,導致心葉展開后出現一排排整齊的小孔,還會在玉米莖稈和葉鞘間鉆蛀,導致植株受損。玉米螟幼蟲會鉆入雄花,導致雄花基部折斷,影響玉米的正常生長和發育,轉移到雌穗后取食花絲和嫩苞葉,蛀人穗軸或食害幼嫩的粒粒,導致玉米結實率降低,產量減少。幼蟲在莖稈和葉鞘間鉆蛀削弱莖稈的支撐力,遇到大風天氣容易導致莖稈折斷,從而影響玉米的生長和產量。
⑤ 玉米棉鈴蟲
玉米棉鈴蟲的幼蟲會啃食玉米葉片的葉肉,導致葉片出現孔洞和缺刻,嚴重時會影響光合作用,降低玉米的生長速度和產量。棉鈴蟲的成蟲和幼蟲會在玉米穗上鉆蛀,吸食玉米粒的汁液,導致玉米粒變得不飽滿,甚至出現空癟現象,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同時該種害蟲在繁殖生長和吸食玉米汁液的過程中也會傳播病毒,導致玉米出現病害,進一步降低產量和品質。玉米棉鈴蟲的危害會嚴重影響玉米的生長,導致玉米生長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最終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2、大豆常見病蟲害的識別① 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又稱褐斑病、斑點病或蛙眼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對大豆的生長和產量有著顯著的負面影響。大豆灰斑病主要侵害大豆的葉片,初期在葉片上形成褪綠的小圓斑,隨后逐漸擴展成邊緣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病斑,形狀類似蛙眼,因此得名“蛙眼病”,嚴重時,病斑會互相融合,導致葉片干枯脫落,影響大豆的光合作用。莖稈上也會出現橢圓形或紡錘形的病斑,中央褐色,邊緣深褐色或黑色,中部稍凹陷,豆莢上出現的病斑為圓形或橢圓形,稍凹陷,顏色與葉斑相似,由于豆莢表面多毛,肉眼常不易見到霉層。籽粒感病后,會產生褐色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邊緣褐色,中央灰白。病粒發芽率降低,含油量降低約2.9% ,蛋白質含量降低約 1.2% 。帶病種子長出的幼苗的子葉上,可出現半圓形或圓形深褐色稍下陷的病斑,在低溫多雨的條件下,病斑可蔓延至生長點,導致幼苗枯死。大豆灰斑病在幼苗期和生長后期都可能發病,但以生長后期最為嚴重,在潮濕環境下,病葉背面病斑中間會產生灰色霉層。
② 大豆紫斑病
大豆紫斑病是一種常見的植物病害,病菌以菌絲體潛伏在種皮內或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組織上越冬,成為翌年初浸染源,病害的發生與氣候和栽培因素有關,高溫、高濕、種植密度過大、通風透光不良等均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蔓延,主要對大豆植株的豆莢、豆粒、葉片和莖稈造成嚴重損害。豆莢受害后病斑通常為圓形或不規則形,較大,灰黑色,邊緣不明顯,病斑干后變黑,豆莢內層生不規則形紫色斑,內淺外深。豆粒受害后病斑形狀不定,大小不一,僅限于種皮,不深入內部,病輕時種臍周圍出現放射形紫斑,嚴重時大部分或全部種皮變紫色,種皮無光澤,粗糙,并有裂紋,病粒可能產生龜裂現象。葉片受害病斑初為紫色圓形小點,散生,擴展后形成多角形褐色或淺灰色斑,嚴重時病葉早落。莖稈受害時病斑為長條狀或梭形紅褐色斑點,嚴重時整個莖稈變成黑紫色,上生稀疏的灰黑色霉層,病斑融合成大斑塊,可能導致莖稈變黑干枯。感病品種的種子,紫斑率可達50% 以上,出苗率下降 10% 以上。
③ 大豆蚜蟲
大豆蚜蟲主要聚集于大豆植物的頂端葉片、幼嫩葉片、幼嫩莖干以及未成熟的豆莢上,通過刺吸植物汁液為生,尤其偏好在植物的幼嫩部位活動。受害葉片最初會出現不規則黃斑,隨后逐漸擴大,變為褐色,嚴重時,葉片會卷曲變黃,根系發育不良,植株矮小,植株矮小,分支及結莢數減少,豆粒千粒重降低,大豆蚜蟲分泌的蜜露布滿葉面,會導致霉菌滋生,引發煤污病。蚜蟲吸食汁液,妨礙大豆植株的光合作用,減少干物質積累,影響大豆植株的營養吸收。大豆蚜蟲是苜蓿花葉病毒、大豆矮化病毒和大豆花葉病毒等多種植物病毒的傳播介體,蚜蟲發生嚴重時,可導致大豆減產 20%~30% ,甚至更嚴重時減產達到 50% 以上。
三、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① 合理選擇大豆玉米品種
河南省位于中國中部,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春季溫暖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全年日照時數較多,有利于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冬季氣溫較低,夏季氣溫較高,晝夜溫差較大。在河南省種植大豆和玉米時,品種選擇應考慮選擇適應河南省的氣候條件和土壤類型、抗病性強、高產、穩產、品質優良、生育期始終的優質大豆品種。當前河南地區推廣應用較好的玉米品種主要有鄭單958、豫單9953、德單5號、鄭單1002、偉科702等,大豆品種主要有鄭1307、中黃301、齊黃34、鄭1440、周豆25等幾種。
② 做好種子處理
大豆玉米播種之前應該確保種子質量達標,玉米播種前可以使用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 70% 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進行藥劑拌種,使用量為種子用量的 0.2%~0.3% ,大豆播種前可用 2.5% 咯菌腈懸浮種衣劑拌種,也可以使用 20.5% 多·福·甲維鹽懸浮種衣劑拌種,通過藥劑拌種,提高種子的抵抗能力,預防苗期病蟲害的發生流行。
③ 科學施肥
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之下,大田施肥要統籌考量區域特征,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的特征,大豆玉米的需肥規律和產量水平確定施肥方式、施肥方法和最佳的施肥量,玉米施肥一般分為分次施肥和一次性施肥兩種,分次施肥一般在玉米播種前施入基肥和大喇叭口期追施肥料,氮肥的施用應分階段進行,其中 30%~70% 的氮肥、全部的磷肥及鉀肥應作為基肥施用。余下的氮肥則應在玉米生長至大喇叭口期時追施。一次性施肥法則是指在播種前或苗期一次性施用玉米整個生育期所需的全部肥料。這個階段所選擇的肥料主要以緩控釋氮肥為主,對于壤土種植地,緩釋氮肥比例占到總氮的 30%~40% ,砂壤土占到 40% 250% ,施肥過程中主要以條施或者溝施施肥為主,推廣輕簡化施肥方法,推動農機農業融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一般種肥施入種子下方垂直距離 6cm 以上的位置,防正肥料燒苗,在追肥處理過程中,可以將肥料施入玉米行中間 5~8cm 處。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可減少化肥 20%~30% 的用量。大豆由于自身具有固氮能力,一般在播種時通過種肥同波的方式施入少量的低氮型配方肥或者專用肥,產 100~150kg/667m2 的大豆田底施入純氮 3~5kg 、五氧化二磷 3~4kg 、氧化鉀 2~3kg 后期不再進行追肥,防止大豆旺盛生長。
2、物理防治
① 殺蟲燈防治鱗翅目和鞘翅目害蟲
殺蟲燈是一種利用害蟲對特定光源的趨光性來誘捕害蟲的物理防治方法,對于玉米、大豆等作物中的鱗翅目和鞘翅目害蟲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對于鱗翅目害蟲可以選擇波長為340~360nm 和 440nm 的燈管,鞘翅目害蟲可以選擇波長為320~680nm 的多光譜燈管,殺蟲燈類型主要有振頻式殺蟲燈和太陽能風吸式殺蟲燈,要依據所在地區的環境空間和電力供給情況科學選擇。應選擇視野開闊且無遮擋物的地點安裝殺蟲燈,并將殺蟲燈設置在作物冠層上方約 1m 的高度,以利于害蟲向光源飛進。每臺殺蟲燈應覆蓋約 1.33~2hm2 的農田。應用期間注意每間隔3~4周清理電網,防止害蟲尸體堵塞電網,根據燈管的使用壽命,定期更換燈管,確保燈管的光照效果。從春季越冬代開始使用殺蟲燈,持續到害蟲繁殖季節結束,在害蟲活動高峰期(通常為晚上8點到凌晨2點)開啟殺蟲燈。在玉米生長階段,應該對大田病蟲害如棉鈴蟲和玉米螟的防治情況進行進一步的防治效果評價,完善防治方案。
② 粘蟲板防治大豆蚜蟲
選擇質量好、粘性強的黃色粘蟲板,準備鐵絲、繩子、木棍或竹片等用于懸掛粘蟲板的材料。從大豆苗期開始,持續到收獲期,大豆田的行間或畦間懸掛,粘蟲板要位于大豆冠層上方 10~ 15cm 處。田地懸掛25~30塊 1667m225cm×30cm 的黃色粘蟲板,如果蚜蟲密度較高,可以適當增加懸掛數量。使用鐵絲或繩子穿過粘蟲板的懸掛孔,將其固定在木棍或竹片上,將固定好的粘蟲板兩端拉緊,垂直懸掛在田地中,在露地環境下,可以使用木棍或竹片將粘蟲板固定在兩側,然后插入地下固定。應用過程中每周檢查粘蟲板,一般每間隔1~2周更換1次粘蟲板,保持粘蟲板的粘性。
3、化學防治
玉米銹病推薦使用 50% 萎銹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霧。玉米彎孢葉斑病可以使用 50% 敵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用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玉米褐斑病使用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用 70% 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噴霧。玉米螟和棉鈴蟲可以使用 20% 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00~4000倍液,或 2.5% 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大豆灰斑病、紫斑病和可以選擇使用 50% 異菌腺可濕性粉劑 100g/667m2.25% 丙環唑乳油 40mL/6672 、7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100~150g/667m2.70% 代森銨水劑30mL667m2 ,兌水 30kg 噴霧。間隔10天左右再噴灑1次。大豆蚜蟲可以選擇使用 20% 速滅殺丁乳油2000倍液,或者 15% 抗蚜威乳油2000倍液,或者 5%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霧,上述幾種病蟲害的藥物使用間隔為7~14天,連續使用2~3次。
綜上所述,在新的歷史時期要求相關栽培管理人員在明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規程的基礎上,將關注重點放置在病蟲害的有效識別和科學防范方面,加強病蟲害流行病學調查,明確病蟲害的發生范圍和流行趨勢并結合所在地區的種植環境和病蟲害種類開展科學有效的防治,完善相應的防治措施,逐步提高玉米大豆的產量和品質,更好地促進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1.467100河南省郟縣農業農村局;2.453200河南省延津縣農業農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