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土族自治縣隸屬于青海省海東市,為大陸寒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 5.8qC ,年均日照時數2581.7h,年均無霜期114d,年均降雨量 477.4mm 近年來,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依托當地豐富的土地資源,大力發展馬鈴薯種植產業,現已成為當地農戶增產增收的重要途徑。馬鈴薯作為互助土族自治縣重要的經濟作物,其高產穩產對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糧食生產安全影響重大。
在馬鈴薯種植期間,除了品種因素、種植時間、種植管理等因素影響產量之外,化學肥料施用管理不科學也會造成產量、品質下降。氮、磷、鉀作為三大元素肥,氮肥施用主要影響植株葉片、莖稈的生長,提升植株光合利用率水平,增加植株重量、體積。在馬鈴薯種植期間,合理施入氮肥可以提升馬鈴薯地上部分植株長勢,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從而達到增產增收。當氮肥施入不足時,馬鈴薯地上部分植株長勢衰弱、葉片黃化、生長停滯,最終影響馬鈴薯地下部分產量;而當氮肥施入過多時,會造成馬鈴薯地上部分莖稈徒長、細弱、地下部分結薯量少或不結薯,造成馬鈴薯產量下降。除此之外,馬鈴薯過量施入化學肥料會影響耕地環境生態,造成土壤板結、鹽堿化。許多農戶在開展馬鈴薯生產期間,缺乏科學的施肥管理引導,僅憑自身經驗施肥,不注重肥料種類、施肥方法的調控,經常發生施肥不合理的現象。
基于此,就互助縣不同施氮水平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展開研究,采取5種不同施氮水平處理組,分別記錄各組馬鈴薯農藝性狀、產量及構成因素、品質等內容進行統計分析。試驗結果表明:尿素 323.3kg/hm2, 過磷酸鈣 937.5kg/hm2. 硫酸鉀 300kg/hm2 氮肥 60% 、磷肥全量、鉀肥全量一次性底肥施人,剩余 40% 氮肥在馬鈴薯初花期追肥溝施的方案下,馬鈴薯產量、品質、生長性狀最為優異,適宜在互助縣馬鈴薯種植生產期間進行推廣。
一、試驗材料與方法
1、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24年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威遠鎮某農戶馬鈴薯種植地塊實施,前茬作物為白蘿卜。試驗地塊 0~20cm 土層土壤基礎養分: pH 值5.93、有機質 41.4g/kg 、全氮 0.17% 、全磷0.148% 、全鉀 0.21% 水解性氮 88.53mg/kg 有效磷 44.72mg/kg 速效鉀 171.65%;20~40cm 王層土壤基礎養分: pH 值6.51、有機質 20.7g/kg 全氮 0.10% 、全磷 0.069% 、全鉀 0.35% 、水解性氮34.18mg/kg 有效磷 43.65mg/kg 速效鉀 7.58%;40~60cm 土層土壤基礎養分: pH 值6.26、有機質 22.4g/kg 全氮 0.38% 、全磷0.414% 、全鉀 0.28% 水解性氮 41.94mg/kg 有效磷 45.58mg/kg 速效鉀 77.56% 。
2、試驗材料
馬鈴薯供試品種為“互薯3號”,由青海省互助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選育,全生育期165d,晚熟品種,具有耐寒、耐鹽堿、抗旱、抗晚疫病等特征。
化學肥料:尿素 N?46.0% ),由四川美青化工有限公司生產;過磷酸鈣( P2O5gtrsim16% ,由湖北龍祥磷化有限公司生產;硫酸鉀 K20?52.0% )由安徽國泰化工有限公司生產。
3.試驗設計
本次試驗采取單因素完全隨機區組設計,分別設置5個不同施氮水平處理。處理一:為當地農戶習慣施肥方案( N:210kg/hm2 折合尿素 452.6kg/hm2 )、處理二:為專家推薦施氮量 (N:150kg/hm2 折合尿素 323.3kg/hm2 。
處理三:為專家推薦施氮量減量 20%(N:120kg/hm2 ,折合尿素 258.65kg/hm2 、處理四:為專家推薦施氮量增加 20% (N:180kg/hm2 ,折合尿素 387.95kg/hm2 )處理五 Ψ(ckΨ) 為空白對照,不施入氮肥。
除了施入氮肥之外,各處理還施入過磷酸鈣 937.5kg/hm2 硫酸鉀 300kg/hm2 。每個處理重復3次,共有小區15個,單個小區面積為 50m2(5m×10m) 。施肥方式除處理一外均為氮肥 60% 、磷肥全量、鉀肥全量一次性底肥施入,剩余 40% 氮肥在馬鈴薯初花期追肥溝施。處理一當地農戶習慣施肥處理所有肥料一次性底肥施入。
4、馬鈴薯田間管理
馬鈴薯播種前,對薯塊進行挑選,選擇飽滿一致、大小均勻、芽眼粗的健康馬鈴薯作為種子。種薯在光照下攤晾處理2~3d,晾曬時每間隔3~5h翻動1次。晾曬結束后對其進行切塊,確保馬鈴薯單個種薯為 30~50g 之間,切薯工具使用 75% 乙醇溶液消毒。切塊時,盡量保留種薯頂芽,切塊后在切口處均勻拌草木灰,促進傷口愈合。馬鈴薯播種前深翻土壤,翻耕深度 25cm ,翻耕前依照各處理底肥施入方案均勻撒施肥料,借旋耕帶入土層深處。馬鈴薯播種株距為 25cm 行距為 40cm ,播種密度為75000株 ?/hm2 □播種時,頂芽朝上,覆土 1.5cm? 。馬鈴薯生長至初花期,馬鈴薯行間挖一條深 10~15cm. 寬 5~8cm 施肥溝,依照各處理追肥方案將肥料撒施溝內后覆土。本次試驗期間,除施肥方案不同之外,其余田間管理方案均一致。
5、項目測定及方法① 馬鈴薯農藝性狀
分別在馬鈴薯塊莖形成期、塊莖膨大期,在各處理小區內隨機選取馬鈴薯植株2株,單個處理共6株。對馬鈴薯的株高、莖粗(莖基部粗度)主莖數進行調查、記錄。
② 馬鈴薯產量及構成因素
馬鈴薯進入成熟期后,對各小區馬鈴薯種薯進行收獲。單個小區隨機抽取馬鈴薯20株,分別記錄、計算各小區內馬鈴薯的單株結薯量及薯塊重量,依照3個小區獲取的數據計算重復平均值,并依照 75% 含水量換算出塊莖產量。
表1施氮水平對馬鈴薯各時期農藝性狀的影響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下 (Plt;0.05) 差異顯著,下同。
③ 馬鈴薯品質指標
馬鈴薯收獲后,單個小區內隨機抽取馬鈴薯塊莖5個,單個處理共15個進行混合為一個樣品。測定其淀粉、維生素C、蛋白質等含量。
6、數據處理與分析
本次試驗數據使用Excel2020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與計算,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方差差異性分析。
二、試驗結果與分析
1、不同施氮水平對馬鈴薯農藝性狀的影響
觀察表1數據可見,在馬鈴薯塊莖形成期株高以處理二、處理三較高,兩者之間無顯著差異性,對比處理一、處理二、處理四、處理五(ck)差異顯著( Plt;0.05 )。馬鈴薯莖粗以處理二、處理三、處理四較高,三者之間無顯著差異性,對比處理一、處理五(ck)差異顯著( Plt;0.05 )。馬鈴薯主莖數以處理一、處理二、處理三、處理四較高,四者之間無顯著差異性,對比處理五(ck)差異顯著( Plt;0.05 )。
在馬鈴薯塊莖膨大期株高、莖粗以處理二、處理三、處理四較高,三者之間無顯著差異,對比處理一、處理五(ck)差異顯著( Plt; 0.05)。馬鈴薯主莖數以處理一、處理二、處理三、處理四較高,四者之間無顯著差異性,對比處理五(ck)差異顯著 (Plt;0.05 )
由此可見,在本次試驗中馬鈴薯植株農藝性狀在塊莖形成期、塊莖膨大期的株高、莖粗以專家推薦施氮量 (N:150kg/hm2 折合尿素 323.3kg/hm2 的情況下表現均較為優異,始終處于顯著水平。而當地農戶施氮方案 N:210kg/hm2 ,折合尿素 452.6kg/hm2 )的情況下,對比專家推薦施氮量株高、莖粗相對較低,主莖數表現較為優異,如表1所示。
2、不同施氮水平對馬鈴薯產量及構成因素、品質的影響
觀察表2數據可見,馬鈴薯產量構成因素中單株結薯數最多為處理二、處理三、處理四,三者之間無顯著差異,對比處理一、處理五(ck)差異顯著( Plt;0.05 )。單株結薯重以處理二最高,對比其他處理差異顯著( Plt;0.05 )。馬鈴薯產量以處理二最高,為22879.8kg/hm2 ,對比其他處理差異顯著( Plt;0.05 ;其次為處理三,產量為 21561.5kg/hm2 ,對比其他處理差異顯著 (Plt;0.05 ;最低為處理五 (ck ),產量為 19746.1kg/hm2. ,對比其他處理差異顯著 (Plt;0.05 。
馬鈴薯品質指標中,以處理二、處理三、處理四 (ck) 中淀粉含量較高,三者之間無顯著差異,對比處理一、處理五(ck)差異顯著 (Plt;0.05 。維生素C含量以處理一、處理二、處理三處理四較高,四者之間無顯著差異性,對比處理五 (ck) 差異顯著( Plt; 0.05)。蛋白含量以處理二最高,對比其他處理差異顯著( Plt; 0.05)。
由此可見,馬鈴薯單株結薯數、單株結薯重、總產量及淀粉、維生素C、蛋白含量等,均以專家推薦施氮量 (N;150kg/hm2 ,折合尿素 323.3kg/hm2 )處理下各項數據處于較為優異的水平,如表2所示。
三、試驗結論與討論
氮元素在植物生長代謝期間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對植株的生命活動、外在表現等方面均有直接影響。在植物生長期間,適宜的氮肥供應量可以促進植株快速生長、提升長勢及產量,而過度施入氮肥則會造成土壤養分失衡,不僅無法起到較好的吸收利用效果,還會致使植株體內營養物質分配不均,抑制氮元素或其他元素的吸收與利用,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生長失調,對不良氣候、病蟲害等抗逆性降低,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當氮肥施人不足時,植株體內氮元素積累量不足,無法完成代謝活動、營養物質轉換的基本需求,致使植株生長發育受限,葉片黃化、莖稈細弱。
馬鈴薯作為一種喜鉀作物,其地下部分塊莖的生長需求大量的鉀元素,其次,需求較多的為氮元素,磷肥最少。當氮肥施入過多時,氮元素會和馬鈴薯植株中的碳水化合物進行轉化為蛋白質,致使馬鈴薯植物細胞壁薄化,影響組織的抗病性,最終降低馬鈴薯塊莖產量。而馬鈴薯生長期間,以塊莖形成期、塊莖膨大期對氮元素的吸收與利用率較高,其吸收與積累量占整個生間,除了科學調整施氮水平,還需依照馬鈴薯植株需求進行合理配施磷、鉀元素,避免造成磷、鉀元素施入量過多,抑制氮肥的吸收與利用。
表2施氮水平對馬鈴薯各產量及構成因素、品質的影響

除此之外,農田土壤中氮元素的損失途徑較多,包含氨揮發、雨長周期的 50% 左右。但不同馬鈴薯品種在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方式下,對氮元素的吸收與積累量有一定的差異性。通過本次試驗研究發現,馬鈴薯生產期間,對其采取專家推薦施氮量(N:150kg/hm2 ,折合尿素 323.3kg/hm2 、過磷酸鈣 937.5kg/hm2 硫酸鉀 300kg/hm2 ,氮肥 60% 、磷肥全量、鉀肥全量一次性底肥施入,剩余 40% 氮肥在馬鈴薯初花期追肥溝施的馬鈴薯施肥方案下,馬鈴薯的生長性狀、產量及構成因素、品質等均處于較為優異的水平。而在不施氮肥、氮肥施入量 210kg/hm2,180kg/hm2 及120kg/hm2 的處理下,馬鈴薯各項試驗數據均對比專家推薦施氮量 150kg/hm2 略低或較低。造成此種現象可能是由于專家推薦施氮量水平與磷、鉀元素的搭配較為合理,應用在馬鈴薯生長期間相互協調,最終達到提升馬鈴薯產量及品質的效果。
四、馬鈴薯生長期間對氮素需求及合理施肥
在馬鈴薯生長發育期間,為滿足日常營養需求,在管理期間需施人多種養分以供應其生長。每生產出 1000kg 馬鈴薯塊莖,需要供應氮(N)、磷 (P2O5) 、鉀 (K2O) 分別為 3.0~4.0kg,1.0~ 1.5kg?4.0~6.0kg° 除了氮、磷、鉀三種大量元素外,馬鈴薯還需吸收中微量元素,方可實現產量及品質的提升。中微量元素通常直接從土壤中獲取,無需多次施入,但在部分表現出缺素癥狀的地塊,需人工補充。
馬鈴薯植株生長期間,對氮元素的吸收規律表現為單峰曲線變化,在馬鈴薯塊莖快速生長期,即馬鈴薯出苗后第41~54d內,對氮元素的需求量達到最高值。此階段為馬鈴薯營養生長快速期,塊莖快速生長期后,馬鈴薯葉片、莖稈中的氮元素逐漸往塊莖中開始轉移,生長重點由營養生長轉向營養與生殖生長并進階段,后期轉變為生殖生長為主階段。馬鈴薯進入成熟期后,植株體內的氮元素 50% 均保持在塊莖之中,用于淀粉、維生素、蛋白的合成。
在馬鈴薯種植期間,對氮元素施入量過少,馬鈴薯會表現出缺氮的癥狀。馬鈴薯缺氮癥多體現在開花前,植株矮小、長勢衰弱、葉片淡綠色、營養吸收不良等。馬鈴薯缺氮癥的發生,除了氮元素施入不足,當肥料施入不均、王壤有機質含量較低等情況下,也會誘發該生理表現的出現。以肥料施入不均為例,氮肥施入過量時,氮元素會占據馬鈴薯的營養吸收點位,抑制磷、鉀元素的吸收與利用率,從而引發營養不良癥狀。同時,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鹽堿化等,會加劇土壤中氮元素的自然損失,進而抑制植株對氮元素的吸收,引發生理缺氮癥。因此,在馬鈴薯種植期水沖淋、硝化及反硝化損失。馬鈴薯種植期間,部分地塊即便施入較多的氮元素,但是受氨揮發、雨水沖淋等途徑的影響,王壤中存留氮元素含量不足,也會造成馬鈴薯缺氮癥狀。特別是在習慣地表追肥的區域,農戶在對馬鈴薯進行追肥時,為節約農事操作人力消耗,會直接將追施的氮肥撒施在土表,借助降雨或灌水,促使氮肥融化滲入土壤中。但當降雨量或灌水量過大或追肥后未能及時降雨等現象時,氮肥隨地表沖淋流失或在空氣中揮發,造成土壤中氮元素未能有效存留,施肥效果差。并且此種施肥方法,氮肥在流失后進入河流,促進河流水源富氧化,進一步威脅自然生態健康。因此,建議在馬鈴薯生產期間,底肥及追肥肥料的施人以土壤深施為主,通過深施將肥料深埋地下,避免氧化揮發、雨水沖淋,有效為根系提供養分,提升肥料利用率。
綜上所述,在本次試驗研究中,馬鈴薯尿素 323.3kg/hm2 過磷酸鈣 937.5kg/hm2. 硫酸鉀 300kg/hm2 ,氮肥 60% 、磷肥全量、鉀肥全量一次性底肥施入,剩余 40% 氮肥在馬鈴薯初花期追肥溝施的方案下,馬鈴薯產量、品質、生長性狀最為優異。在互助縣馬鈴薯種植生產期間,適宜以此為科學施肥管理方案進行推廣應用。除此之外,為促進馬鈴薯植株長勢及產量,在馬鈴薯生產期間,除了注重對氮元素的供應及施入,還需結合馬鈴薯對元素肥料的吸收與利用特征,采取氮、磷、鉀混合搭配施入管理方案。通過氮、磷、鉀配施確保馬鈴薯植株養分吸收利用率,避免由于單種元素施入過多造成其他元素的吸收抑制現象產生。注重施肥方式,盡可能采取化學肥料土壤深施管理,減少土壤沖淋、空氣氧化等造成的肥料損失,提升馬鈴薯對化學肥料的吸收與利用率,達到節本增效的種植效果。
(作者單位:810599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人工影響天氣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