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縣內的規模化奶牛養殖場數量逐年增加,但很多養殖戶在養殖奶牛的過程中發現,奶牛容易產生繁殖障礙性疾病,制約了當地的牛養殖產業發展。如牛子宮內膜炎發病率長期居高不下,在母牛產犢的高峰期,該病的發生率能達到養殖場成年母牛群體的兩成以上。牛子宮內膜炎會導致母牛發情周期紊亂、配種受胎率下降等問題,若養殖戶沒有及時察覺并展開針對性治療,還會引發母牛慢性子宮內膜增生,造成永久不孕。祁連縣的獸醫針對牛子宮內膜炎多選擇抗生素類藥物治療,如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能抑制母牛體內病菌的細胞壁合成,在急性感染病例中可快速控制病情發展。但很多養殖場反饋,若單純依賴西藥治療,會導致病菌產生病菌耐藥性。當地獸醫部門研究發現,濫用抗生素對母牛子宮內膜組織修復缺乏促進作用,部分病例雖能控制感染,卻會導致子宮復舊不全后遺癥,且藥物治療后母牛泌乳存在藥物殘留問題。
祁連縣獸醫在治療中結合“中醫藥理論”,中獸醫認為母牛子宮內膜炎屬“產后惡露不盡\"范疇,病機核心為產后氣血虧虛、瘀血內阻、濕熱蘊結等。使用當歸、益母草等活血調經,搭配黃芪補氣升陽、赤芍涼血散,可改善母牛子宮血液循環,促進炎性滲出物吸收。部分基層獸醫站已開展中藥灌服治療探索,臨床觀察發現,中藥方案能改善母牛陰道分泌物性狀,縮短子宮復舊時間。因此,獸醫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基于病情發展規律,先用抗生素控制急性感染,再介入中藥調理,實現“殺菌 + 修復\"的藥理效應。西藥可快速地清除病原微生物,為子宮內膜修復創造無菌環境;中藥的多靶點作用能改善子宮微循環,促進受損黏膜再生。
祁連縣特殊的養殖環境可驗證該治療模式的效果。當地冷季漫長,牛只飼草料單一,運動場地受限,導致母牛產后體質恢復速度較平原地區慢,子宮內膜炎發病概率高。研究人員以此區域為研究現場,可檢驗中西醫結合療法在惡劣環境中的實際效果,為同類高原牧區提供可復制的防治經驗。本文以母牛子宮內膜炎治療為切入點,為患病母牛設計科學的中西藥聯用方案,為高原牧區牛繁殖障礙性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一、材料與方法
1、試驗對象與分組
研究人員選取祁連縣奶牛場確診患有子宮內膜炎的奶牛為試驗對象,排除懷孕母牛及嚴重全身感染病例。將符合標準的120頭病牛隨機分為三組:西藥組采用青霉素鈉與鏈霉素聯合治療,中藥組使用獸醫自擬“清宮化瘀散\"灌服,中西聯用組實施中西藥聯合方案。為保證各組間的可比性,對三組牛只的基礎數據進行了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三組牛只在年齡(平均年齡分別為 4.2±0.5 歲 ?4.3±0.6 歲 ?4.1±0.4 歲)胎次(平均胎次分別為2.3±0.4 胎 ,2.2±0.5 胎 ?2.4±0.3 胎)病程(平均病程分別為 5.2± 1.1d,5.1±1.0d,5.3±1.2d, 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 (Pgt;0.05 ,表明三組具有良好的基線一致性,可進行后續對比研究。
2、治療方案① 西藥組治療方案
該組采用常規抗生素聯合治療方案,以青霉素鈉為首選藥物,按照體重1萬單位 /kg 的劑量進行肌肉注射,每日分2次給藥,兩次給藥間隔嚴格控制在12h,以維持穩定的血藥濃度。鏈霉素作為協同抗菌劑,按體重 10mg/kg 的劑量進行單次肌肉注射,每日1次。為減少藥物對消化道的刺激,給藥時間特意選在晨飼后2h與晚飼前1h,避免藥物與飼草同時進入消化道引發不良反應。治療周期設定為5日,在治療過程中密切監測牛只體溫變化,若第3日體溫仍未回落至 38.5-39.5°C 的正常范圍,則將療程延長至7日。
② 中藥組治療方案
選用獸醫自擬的“清宮化癡散”進行治療,該方劑由當歸15g 、益母草 20g 黃芪 18g 赤芍 12g 桃仁 10g 五味藥材配伍而成,具有活血化、消炎止痛的功效。
中藥煎煮采用傳統工藝:先將藥材用清水浸泡 30min ,使藥材充分吸水;隨后用武火煮沸,再轉文火維持微沸狀態煎煮45min ,濾出第1次藥液;藥渣加水進行2次煎煮,時長為30min ,將2次藥液混合后靜置放溫。灌服劑量根據牛只體重進行調整,每 100kg 體重灌服 200mL 藥液,每日分早晚2次灌服。治療周期同樣為5d,若第3d觀察到陰道分泌物仍呈膿性、帶有異味且性狀未改善,則延長療程至7d。
③ 中西聯用組治療方案
該組采用中西藥序貫療法,治療流程分為兩個階段。在急性感染期(發病初期48h內)采用與西藥組完全相同的抗生素治療方案,以快速控制感染。待抗生素使用滿48h后,停止使用抗生素,啟動中藥灌服治療,中藥選用“清宮化瘀散”,其煎煮方法、灌服劑量及瀕次與中藥組一致。在整個治療期間,每日對母牛外陰部進行1次 0.1% 高錳酸鉀溶液沖洗護理,保持外陰部清潔,預防繼發感染。
3、觀察指標
研究人員以治療第7日為關鍵觀察節點,對三組牛只的多項指標進行詳細記錄。具體包括:直腸溫度(每日定時測量3次,取平均值)食欲恢復情況(通過觀察牛只每日采食量占正常采食量的百分比進行評估)外陰部紅腫消退程度(采用4級評分法:0級無紅腫,1級輕度紅腫,2級中度紅腫,3級重度紅腫)及陰道分泌物性狀(觀察分泌物的顏色、質地、氣味,分為正常、輕度異常、中度異常、重度異常4個等級)。
治療結束后30d內進行跟蹤復查,由經驗豐富的獸醫通過直腸觸診評估子宮的大小、質地及收縮情況,同時結合B超檢查觀察子宮內膜的厚度、回聲情況,綜合判斷子宮內膜修復狀態。重點評估指標包括母牛子宮復舊程度(以子宮恢復至未孕狀態的時間為衡量標準)與發情周期恢復時間(記錄治療結束至首次正常發情的天數),以此全面評價不同治療方案的遠期療效。
二、結果分析
1、臨床癥狀改善對比
研究人員分析母牛的體溫變化特征:西藥組母牛在治療第2d體溫出現回落趨勢,第3d平均體溫降至 38.9°C ,較初始值下降 0.8°C ;中藥組體溫下降速度相對緩慢,第3d平均體溫仍維持在 39.2% ,但波動幅度較小;中西聯用組體溫變化曲線呈“快降緩升”特征,第2d迅速回落至 38.7°C ,第3d僅輕微回升至38.8qC 。治療前,所有患病母牛外陰部腫脹達3級標準,陰部皮膚充血明顯,觸診時疼痛反應強烈。西藥組第3d約四成病例外陰紅腫程度降至2級,但觸診仍有抗拒;中藥組同期外陰紅腫消退比例較低,但腫脹區域皮膚彈性已改善;中西聯用組表現突出,超六成病例外陰部腫脹降至1級,皮膚色澤接近正常,觸診時牛只反應平靜。
表1臨床癥狀改善量化記錄表

治療初始階段,所有患病母牛的陰道分泌物呈膿性,顏色發黃至黃綠,黏附于尾根。西藥組第2d分泌物量開始減少,但質地改善不明顯,第3d仍有半數病例可見膿性成分;中藥組分泌物量減少速度較慢,但質地逐漸變稀,第3d約三成病例轉為黏液性;中西聯用組第2d即出現分泌物性狀轉變,第3d超七成病例呈清亮黏液狀,僅個別病例殘留少量絮狀物。
西藥組部分牛只治療首日采食量增加,但第2d有5頭牛出現反芻減少、剩料現象,分析與抗生素對胃腸道菌群的干擾有關;中藥組牛只食欲恢復平穩,無拒食案例,但采食速度仍低于健康牛只;中西聯用組母牛采食量穩定,第3d反芻次數達到正常水平,活動量較治療前增加(見表1)。
2、遠期療效差異
研究發現,西藥組牛只子宮角橫徑收縮速度\"先快后緩”,治療結束后的30d,子宮體平均橫徑較治療結束時縮小,但子宮角仍存在局部膨大區域;B超顯示子宮內膜回聲不均,局部可見低回聲區。中藥組子宮復舊進程滯后,但修復質量顯現優勢,子宮內膜厚度更接近正常,無明顯纖維化病灶。中西聯用組表現出“速度與質量并重\"的特點,子宮體橫徑收縮幅度最大,B超顯示子宮內膜回聲均勻,子宮壁層次清晰,接近健康牛只表現。
母牛發情周期恢復狀態存在差異:西藥組治療結束后45d,約六成個體出現正常發情,但持續時間較健康牛縮短,外陰部腫脹程度較輕;
中藥組發情恢復比例較低,但已發情牛只癥狀更典型,外陰部黏液分泌充足;中西聯用組發情恢復速度最快,治療結束后45d即有過半數牛只發情,且發情持續時間、外陰部變化等指標與健康牛群差異不大。以配種后60d直腸觸診判定的受胎率為終極療效指標:西藥組首輪配種受胎率較低,部分受胎牛只存在早期胚胎死亡現象;中藥組受胎率略高于西藥組,但發情期受胎率仍不理想;中西聯用組優勢顯著,首輪配種受胎率高,胚胎存活率穩定(見表2)。
3、病理組織學觀察
西藥組母牛子宮內膜上皮呈現不均勻修復特征,部分區域上皮細胞排列整齊,胞質內可見分泌顆粒,但相鄰區域上皮層斷裂,基底膜暴露。中藥組子宮內膜上皮細胞排列相對規則,但細胞高度較健康組織縮短,分泌顆粒數量偏少,顯示中藥對子宮內膜上皮分化的促進作用尚未完全顯現。中西聯用組修復狀態最佳,子宮內膜上皮細胞層連續完整,細胞極性清晰,分泌顆粒充盈,接近正常母牛發情周期的子宮內膜表現。西藥組間質內可見大量淋巴細胞聚集,形成淋巴濾泡樣結構,部分區域伴隨漿細胞浸潤,提示存在慢性炎癥;中藥組雖以淋巴細胞浸潤為主,但分布稀疏,無典型濾泡形成,顯示中藥的免疫調節作用可抑制炎癥細胞過度活化;中西聯用組間質內僅見散在淋巴細胞,偶見中性粒細胞殘跡,表明急性炎癥已基本消退,組織修復進入重塑階段。
母牛子宮的纖維化程度與膠原沉積狀態:西藥組子宮內膜基底層增厚,膠原纖維束呈粗大條索狀排列,部分區域的膠原纖維占據間質空間,擠壓母牛自身內的腺體結構。該異常膠原沉積與養殖戶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母牛子宮內膜炎有關;中藥組子宮膠原纖維排列相對疏松,呈細網狀分布,但纖維化區域面積較健康組織擴大。表明雖然使用了中藥治療子宮內膜炎,但沒有完全地逆轉已形成的纖維化病灶;中西聯用組膠原纖維分布均勻,與健康子宮內膜組織相似的細小纖維束穿插于腺體間,未見明顯的纖維化區域。西藥組子宮內膜血管密度較低,管腔不規則,部分血管內皮細胞腫脹。管周可見炎癥細胞附著,反映抗生素治療未改善子宮血供;中藥組血管密度接近正常,管腔形態規則,但血管分支角度較大,微循環灌注效率受限;中西聯用組血管新生最為活躍,密度增加,形成多級分支網絡,管周未見炎癥細胞浸潤。
三、討論
從藥效學角度來看,抗生素的殺菌作用與中藥的活血化瘀效應在時間窗上存在巧妙地配合。像青霉素類抗生素,其作用機制是破壞細菌細胞壁,從而實現快速殺菌,然而它并不能直接促進受損子宮內膜的再生修復。而本次試驗中中藥組所使用的當歸、益母草等藥材,含有阿魏酸、水蘇堿等活性成分,這些成分能夠擴張子宮局部血管,改善微循環,為子宮內膜的修復提供充足的營養,二者在作用上形成互補。
在臨床實踐過程中,中西藥聯用的操作細節不容忽視。本次試驗結果顯示,在使用抗生素后的48h啟動中藥灌服,能夠獲得最佳的協同治療效果。同時,試驗采用的專用灌服器可以將藥液精準地輸送至母牛網胃,有效避免了食道嗆咳的風險,提高了用藥的安全性和準確性。
本次試驗結果對于祁連縣母牛養殖效益而言,具有雙重重要意義。一方面,這種聯用方案縮短了治療周期,減少了因母牛患病而造成的產奶量損失;另一方面,提升了子宮內膜的修復質量,進而提高了繁殖效率。經測算,每縮短一個空懷期,就能為養殖戶增加經濟收益,這對提高養殖戶的收入水平有著切實的幫助。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中藥的成本相對抗生素要高,因此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平衡療效提升與經濟投人之間的關系。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重點通過藥敏試驗篩選出敏感的抗生素,結合中藥血清藥物化學研究明確中藥的有效成分,從而構建個體化的給藥方案。此外,開發中藥緩釋制劑以延長其作用時間,減少灌服操作對牛只的應激影響,也是值得探索的方向。由于高寒牧區牛只產后代謝負擔較重,子宮復舊速度比平原地區慢,這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中藥調理的臨床價值。當地養殖戶還需要關注母牛個體對中藥的接受度,在本次試驗中,中西聯用組的牛只在治療期間精神狀態有了明顯改善,這也增強了養殖戶對中藥治療的信心。祁連縣后續將建立“示范戶 + 技術員 + 養殖場\"的推廣模式,逐步改變單純依賴抗生素的傳統觀念,推動中西醫結合療法在基層獸醫站的普及。
(作者單位:810499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峨堡獸醫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