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長江下游北岸,江淮之間,是傳統的農業大市,水稻種植在當地農業生產中占據重要地位,滁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約15.4cC ,平均年降水量 1035.5mm ,日照時數2073.4h,這種氣候條件為水稻生長提供了一定優勢,但也存在諸如季節性降水不均、溫度波動等挑戰,深入研究基于當地氣候條件的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對保障糧食安全、提升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一、滁州市氣候條件特點
1、溫度條件
滁州市年平均氣溫適宜水稻生長,但四季溫度變化明顯,春季氣溫回升較快,3-5月平均氣溫在 12~22°C 之間,為水稻播種育苗提供了較為合適的溫度條件,夏季炎熱,6-8月平均氣溫可達 25~28°C ,有利于水稻的分、長穗等關鍵生育期。然而,夏季偶爾出現的高溫天氣,可能會對水稻的花粉發育等造成一定影響,秋季氣溫逐漸下降,9-11月平均氣溫從 22% 左右降至 12°C 左右,這一時期對水稻灌漿結實至關重要,適宜的降溫有助于水稻養分積累和籽粒充實,冬季寒冷,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氣溫在 2~6°C ,不適宜水稻生長,水稻處于越冬休耕期。
2、水分條件
滁州市降水充沛,但降水分布不均,夏季降水集中,6-8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 50%~60% ,這一時期正是水稻需水量大的分蘗期和長穗期,充沛的降水為水稻生長提供了充足水源,但降水過于集中可能引發洪澇災害,影響水稻生長。春季和秋季降水相對較少,春季3-5月降水量約占全年的 20% 左右,此時水稻處于播種育苗階段,需注意灌溉補水,以滿足水稻發芽和幼苗生長需求,秋季9-11月降水量約占全年的 15%~20% ,水稻灌漿期需保證一定水分供應,降水不足時需及時灌溉。
3、光照條件
滁州市年日照時數較為充足,達2073.4h,在水稻生長季節,即4-10月,日照時數約占全年的 70%~80% ,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水稻各個生育期的光合作用,在分蘗期,充足光照可提高葉片光合強度,促進分蘗;長穗期光照充足利于幼穗分化;結實期光照良好有助于水稻谷粒充實,提高產量,但在夏季,有時會出現連續陰雨天氣,影響光照時長,對水稻生長產生不利影響。
二、水稻各生育期對氣候環境的要求
1、幼苗期
浸種發芽時,粘稻需 12% 以上溫度,粳稻需 10°C 以上,最適宜溫度為 30~32°C ,最高溫度可達 40~42°C ,但育秧期間溫度最低不能低于 5% ,否則易出現爛種、爛芽和爛秧現象。出苗及幼苗生長所需溫度比發芽高 2°C ,即釉稻 14°C ,粳稻 12°C,16°C 以上粘稻、粳稻均可順利出苗。此階段對水分要求也較為嚴格,苗床需保持一定濕度,但不能積水,以免影響種子呼吸和幼苗根系生長。光照方面,適量光照可促進幼苗光合作用,使幼苗健壯生長,但過強光照可能導致苗床溫度過高,需適當遮蔭。
2、分期
最適氣溫為 30~32°C ,最適水溫 32~34% ,低溫會使分延遲,并影響總分的有效穗數。分蘗期需要充足陽光,以提高葉片光合強度,制造有機物,促進分蘗數增加,此時是對水最敏感的時期,淺水層(一般 3~5cm )最有利于分蘗,若田過分干旱,持水量在 70% 以下時,會停止分蘗,同時,適宜的通風條件也有助于減少病蟲害滋生,為分蘗創造良好環境。
3、長穗期
幼穗分化的適溫為 26~30°C ,晝夜溫差在 35qC (晝溫)與25% (夜溫)時更有利于形成大穗,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幼穗分化,若陰雨天多、日照少,且封行過盛則會影響穗分化。幼穗分化到抽穗,是水稻一生需水最多的時期,尤其在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期,需水最為敏感,此時田間持水量一定要保持在 90% 以上,以保證幼穗正常發育。
4、結實期
一般最適合灌漿的氣溫是 20~22°C ,在灌漿前15d,晝溫29°C ,夜溫 19°C ,日均溫度為 24°C 為宜;后15d以晝溫 20% ,夜溫 16°C ,日均溫度為 18°C 為好。這樣的溫度條件有利于光合產物的積累和運輸,促進籽粒飽滿。充足的光照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產量,水稻谷粒充實的物質 90% 以上來源于光合產物,灌漿期水分需求僅次于拔節、長穗、分蘗期,水分不足會影響葉片同化能力和灌漿物質的運輸,導致灌漿不足而減產。
三、滁州市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1、品種選擇
齊放置在提前準備好的苗床上。
結合滁州市氣候特點,應選擇抗逆性強、適應性廣、高產優質的水稻品種,例如,針對夏季可能出現的高溫天氣,選擇耐高溫品種,可減少高溫對花粉發育的影響,保證結實率,對于降水不均的情況,選擇耐旱性和耐澇性較好的品種。同時,考慮到當地土壤肥力狀況,選擇對土壤肥力適應性強的品種,如“徽兩優絲苗”,具有較好的抗倒伏、抗病能力,且在滁州市的氣候條件下產量表現較為穩定。
2、科學育苗
在滁州市的水稻種植中,科學育苗是實現高產的關鍵環節之一。其中,育秧基質的合理配置與育秧盤的恰當選擇及使用至關重要。育秧基質作為水稻幼苗生長的根基,其成分的精準調配直接影響著秧苗的質量,常見的育秧基質主要由稻殼、腐殖質、蛭石以及腐熟的有機肥構成。稻殼憑借其獨特的物理結構,在育秧基質中扮演著調節通氣性與保水性的重要角色,一般在基質總量中占比 50%~60% 。腐殖質富含多種營養元素,蛭石同樣具備良好的保肥保水能力并能提供部分養分,二者各占基質總量的 20%~30% ,鑒于水稻生長對土壤酸堿度較為苛刻的要求,適宜的 pH 值范圍在5.5~6.5之間,因此,在配置基質時,需依據實際情況,通過添加石灰提升 pH 值,或使用酸性調節劑降低pH值,以營造最適宜水稻幼苗生長的環境。此外,為避免病原菌與有害生物對幼苗的侵害,育秧基質在投入使用前,務必進行深翻處理,并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同時,水稻生長不可或缺的鐵、鋅、鉬等微量元素,也應按照一定比例添加到基質之中,為幼苗的茁壯成長提供全面的養分支持。育秧盤作為水稻幼苗生長的載體,其質量關乎苗期管理的成效與幼苗的健康,在滁州市的水稻育苗實踐中,優質的塑料育秧盤是首選,因其具備良好的韌性與耐用性,足以承受移栽、澆水等一系列種植操作。育秧盤的孔徑與孔距設置需精心考量,既要保證能容納水稻苗,又要確保通氣與排水順暢,通常,孔深度以 3~5cm 為宜,這樣既能滿足水稻根系的生長需求,又可防止因孔太深限制根系生長,或因孔太淺導致水稻苗倒伏,此外,育秧盤孔底部應保持平整光滑,以促進水分與養分在苗床內的均勻分布,利于根系的伸展,而且,為降低種植成本,所選育秧盤還應具備較高的耐用性,能夠多次重復使用。在完成育秧盤的選擇后,便是營養基質的裝填工作,將適量已調配好的營養基質均勻地填入育秧盤孔中,填充至盤孔約三分之二深度即可,防止過度填充,在此之前,需對基質進行濕潤處理,先用水充分浸泡,隨后瀝水,使基質達到適宜的濕度。填充完畢后,用手指或平板輕輕壓實,增強基質與盤孔的貼合度,提升水稻苗的依附性,助力根系生長,將裝填好基質的育秧盤整
3、種子處理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種子處理是保障高產的重要步驟,把水稻種子放入紗布袋或浸泡桶,以流動清水仔細沖洗2~3次,以此去除種子表面的各類污物,隨后,可將種子置于濃度為 0.1% 20.2% 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 20~30min ,浸泡結束后用流動清水徹底洗凈備用;還可將種子浸泡在 0.3% 的次氯酸鈉溶液中 10~ 15min ,之后用大量清水沖洗;或者把種子放入 0.1% 的三唑酮溶液浸泡 30~40min ,同樣用大量清水沖洗干凈。完成上述清洗操作后,將水稻種子浸入溫水中,水溫控制在 30~35°C ,浸泡時長為24~48h,浸泡期間要確保水的清潔,可每隔一定時間進行換水操作,接著,把種子置于適量稀釋的微量元素溶液中浸泡 6~ 8h,像 0.1% 的硼酸溶液或 0.02% 的鋅硫脲溶液都是不錯的選擇。當種子清洗和浸泡環節結束,可將清洗好的種子放入紗布,放置在溫度處于 28~30°C 的環境中催芽,在此過程中,需密切觀察種子狀態,直至約 70%~80% 的種子露白,此時便達到了適宜播種的條件,即可將種子用于播種,開啟后續的水稻種植流程,為水稻的生長發育奠定良好的種子基礎。
4、科學播種
科學播種是水稻種植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精準把控播種量與合理選擇播種方法,對水稻的生長與最終產量起著決定性作用,播種量需依據種子發芽率、千粒重以及計劃移栽密度來精確確定,在實際種植中,早稻因生育期相對較短,為保證足夠的基本苗數,大田用種量通常在 3~4kg/667m2 ,中稻生育期適中,對群體結構要求不同,大田用種量一般為 2~3kg/667m2 ,晚稻考慮到季節因素與生長特性,大田用種量約為 2~2.5kg/667m2 。播種方法主要有撒播與條播兩種,撒播時,要確保種子均勻地撒落在事先準備好的育秧盤上,這要求播種者具備一定的經驗與技巧,以實現種子在育秧盤的均衡分布,隨后,用木板輕輕將種子壓入土中,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為種子吸收水分與養分創造良好條件,接著,覆蓋一層 0.5~1cm 厚的細土或營養土,這層覆蓋土既能保護種子,又能保持土壤濕度。條播時,先在育秧盤上按照15~20cm 的行距開淺溝,溝深控制在 2~3cm ,開溝的深度與行距需保持均勻一致,以保證種子播種深度與間距的合理性,之后,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確保每行種子分布均勻。播完后及時覆土,使種子被土壤妥善覆蓋。無論采用哪種播種方法,播種后都需在育秧盤上覆蓋一層地膜或遮陽網,地膜能有效保持土壤溫度與濕度,為種子發芽營造適宜的小環境;遮陽網則在光照過強時,避免種子因溫度過高或水分過度蒸發而影響發芽。通過這些措施,促進種子順利發芽,為水稻的茁壯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5、苗床管理
播種至出苗前,保持苗床溫度在 30~32% ,以促進種子快速發芽。出苗后,及時揭去地膜或遮陽網,溫度控制在 25~28°C ,當溫度超過 30% 時,要及時通風降溫,防止燒苗。遇到低溫天氣,要及時覆蓋保溫。苗床保持濕潤狀態,避免積水或干旱。播種后至出苗前,若苗床表土發白,要及時澆水,出苗后,根據苗床情適時澆水,一般晴天每天澆1~2次水,陰天適當減少澆水次數,移栽前3~5d,逐漸減少澆水,進行煉苗。在秧苗1葉1芯期,施尿素 5~7kg/667m2 ,作為斷奶肥;在移栽前5~7d,施尿素 7~10kg/ 667m2 ,作為送嫁肥,促進秧苗發根,提高移栽成活率。
6、機械化插秧
機插秧的秧苗要求苗高 12~18cm ,葉齡3~4葉,苗挺葉綠,根系發達,盤根良好。在移栽前2~3d,對秧苗進行病蟲害防治,做到帶藥下田。在插秧前10~15d,對大田進行深耕,深度20~25cm ,然后施足基肥,一般施入有機肥1000~1500kg/667m2,三元復合肥 30~40kg/667m2 ,耙平田面,使田面高低差不超過 3cm 沉淀2~3d后,保持淺水層( 2~3cm 待插。選擇合適的插秧機,根據秧苗素質和大田肥力狀況調整插秧機的株行距和插秧深度,一般株行距為 16~20cm×25~30cm ,插秧深度 1~2cm ,插秧時要做到勻速直線行駛,保證插秧質量,不出現漏插、漂秧等現象。
7、大田管理(1水肥管理
插秧過后,田間需維持 3~5cm 的淺水層,此水深條件利于秧苗快速返青,秧苗順利返青后,應采取淺水勤灌的方式,讓田間始終保持濕潤狀態,為分蘗創造良好環境,當田間莖蘗數量達到計劃穗數的 80%~90% 時,需進行曬田操作,以此控制無效分蘗,曬田程度以田面出現細微裂縫,且白根露出為宜。完成曬田后,要及時向田間復水,再次保持淺水層。在幼穗分化期直至抽穗揚花期,田間水層深度應保持在 5~8cm 進入灌漿期,則需采取干濕交替的灌溉策略,且以濕為主,這樣能有效促進籽粒灌漿飽滿,在收割前7~10d,應停止供水,做好收獲前的準備。在施肥管理方面,分蘗肥與穗肥的追施至關重要。分蘗期建議采用三次施肥法,每次施肥間隔7~10d,首次施肥,可追施碳酸氫銨 15kg/667m2 或尿素6kg/667m2 ;之后,剩余的尿素分兩次施人,并且在第三次施肥時,增施碳酸氫銨 12.5kg/667m2 ,整個分蘗期共追施碳酸氫銨12.5kg/667m2 ,尿素 16~20kg/667m2 ,穗肥的追施時間大致在7月底前后,先追施碳酸氫銨 12.5kg/667m2 ,間隔約一周后,再追施尿素 8.5kg/667m2 ,通過精準的水肥管理,助力水稻實現高產。
(2)病蟲害防治
① 病害防治
在滁州市的水稻種植過程中,病害防治是確保水稻產量與質量的關鍵環節,其中稻瘟病、紋枯病和稻曲病是幾種主要病害,需采取針對性措施加以防控。稻瘟病對水稻危害嚴重,一旦發病,若不及時防治,將極大影響水稻產量,在發病初期,需迅速采取藥物防治措施。可選用 40% 稻瘟靈乳油,用量 100~150mL 667m2 ,將其與 50~60kg/667m2 水充分混合后,均勻噴霧于水稻植株?;蛘呤褂?75% 三環唑可濕性粉劑 30~40g/667m2 ,同樣兌水50~60kg 進行噴霧,通過精準用藥,抑制稻瘟病病菌的擴散與繁殖,有效控制病情。紋枯病多在水稻分蘗末期至孕穗期發生,當田間病叢率達到 10%~15% 時,必須立即開展防治工作, 5% 井岡霉素水劑是常用藥劑,使用 150~200mL/667m2 ,兌水 50~60kg/ 667m2 后均勻噴霧。稻曲病的防治關鍵在于把握時機。在水稻破口前5~7d,是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時期,此時,可使用 30% 苯甲·丙環唑乳油,用量 20~30mL/667m2 ,兌水 50~60kg/667m2 ,對水稻進行細致噴霧。
② 蟲害防治
主要蟲害有稻飛虱、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稻飛虱可選用25% 吡蚜酮可濕性粉劑 20~30g ,或 50% 烯啶蟲胺水分散粒劑10~15g ,兌水 50~60kg 噴霧防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在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齡幼蟲期,用 20% 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00~5000倍液 /667m2 ,或 10% 阿維·氟酰胺懸浮劑 20~30mL ,兌水 50~60kg 噴霧防治,同時,可采用燈光誘捕、性誘捕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
通過對滁州市氣候條件的深入分析以及水稻各生育期對氣候環境要求的研究,總結出一套適合當地的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從品種選擇、科學育苗到田間管理的各個環節,都緊密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和實際生產情況,在實際應用中,種植戶應根據當年氣候的具體變化,靈活調整栽培措施,以充分發揮水稻的增產潛力,實現水稻高產穩產,為滁州市的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單位:239500全椒縣農業農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