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663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5.08.007
Abstract:Inordertopromote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 theblueberryindustryinGuizhouProvince,andbreakthroughthe botleneckintedevelopmentoftelueberidustrytisapercomprehensielysedteesearchtodsoffieldiveitio in
depth interviewandliteraturereviewtoanalyzethedevelopmentstatusoftheblueberyindustryonthenaturalconditions, germplasmresources,plantscale,infrastructure,andbrandbuilding.TheblueberryindustryinGuizhou Provincefaceschallnges suchascomplexgeographicalconditions,highproductionandtransportationcosts,alatestartingermplasmresourceresearchand insuffcientvaritydversityelativelysall-caleplantingofindiidualvarisandweakmaagementandservicecapabiliis, infrastructureosuctionlgsinddisunttholocalsuppot,oevelopentofsallandmddtes, andrelativelyeakbrandblding.Inteprocssofpromotingidustrialdevelopment,thfllowingmeasuresshouldbetakeniling traficadvantages toreduceblueberrytransportationcosts,reasoablyutilizinggermplasmresourcesandoptimizingvarietystructure, expandingplantingscaleandenancingbaseproductivityaeleratinginfrastructureonstructionandtrengthenngscientificnd technological support,and introducing and supporting enterprises and increasing brand building efforts.
Keywords:Guizhou;blueberry industry;development status; countermeasure
藍莓作為杜鵑花科越橘屬的一種落葉灌木,果實富含氨基酸、花青素、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等營養物質,具有保護血管、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等功能。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增長和公眾對藍莓認知的深化,藍莓逐漸成為全球范圍內備受歡迎的槳果之一。貴州省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種植藍莓,填補了我國西南地區藍莓產業的空白。經過多年引種與新產品開發,貴州省藍莓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成為全國最大藍莓原料生產區和重要藍莓加工基地。因此,客觀、全面了解藍莓產業發展現狀,準確分析產業現存問題,對于貴州省藍莓產業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專家學者們針對國內外藍莓產業發展、品種選擇、種植模式等方面展開了調研分析。李亞東等對全球藍莓產業的栽培面積、產量和進出口量等關鍵指標進行了總結分析;聶飛等4-5總結了藍莓栽培管理技術成果,并深入分析了貴州藍莓產業發展具備的獨特優勢,如豐富的土壤資源、品種資源和藍莓繁育基地的建立。在品種選擇方面,文光琴等研究結果表明,燦爛、梯夫藍和頂峰等品種適合作為鮮食果進行栽培,園藍和粉藍更適合作為加工品種,為貴州藍莓產業的品種優化提供了科學依據。針對貴州藍莓產業發展方向,張雯娟等指出,應充分利用現有優勢條件,通過出臺相關政策引導社會資金高標準、高質量地投入藍莓產業,加大對現有藍莓基地的提質改造力度,推動產業從傳統低效分散向現代高效集約轉變,并促進藍莓產業從單一的農業產業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此外,作為貴州藍莓的發源地與主產區,麻江縣的藍莓產業備受關注。王濤等認為,政府重視扶持、市場需求旺盛等因素為麻江藍莓產業帶來了發展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質量安全和市場競爭激烈等挑戰。貴州省藍莓產業在近年來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國內外先進同行相比,在產業體系完善度、龍頭企業競爭力、品種選育創新和種植技術標準化等方面,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因此,為了推動貴州藍莓產業高質量轉型發展,需要在現發展基礎上,吸收行業先進經驗,并結合貴州地區藍莓產業特點,探索和構建改善產業格局的方式方法。本文旨在通過實地調查、訪談、查閱文獻等方式,從自然條件、種質資源、種植規模、基礎設施和品牌建設5個方面,深入剖析貴州省藍莓產業的發展現狀,總結其存在問題,提出針對性解決對策,為貴州省藍莓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參考。
1貴州省藍莓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全球藍莓產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已有超過71個國家開始進行藍莓栽培生產,全球藍莓種植面積穩步增長。據202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Nations,FAO)和國際藍莓協會(InternationalBlueberryOrganization,IBO)統計,全球藍莓栽培面積從2013年的 12.65×104hm2 發展到2022年的25.67×104hm2 ,增長了2.1倍,產量從 54.11×104t 增加到 173.47×104t. ,增長了3.2倍。加拿大、中國和美國是全球藍莓產量最高的3個國家,秘魯、智利等南半球國家利用反季節優勢,其藍莓出口規模也日益增加。美國等發達國家藍莓產業化栽培已有近100年的歷史,形成了優良品種、優質豐產栽培、安全生產栽培、果實采收、采后處理和加工的配套技術,產業化生產已較完善。美國在20世紀早期已經開始了藍莓育種工作,培育出南高叢和北高叢系列等目前仍在廣泛栽培的藍莓品種。2020年美國農業部等多家單位聯合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41個藍莓新品種中,美國、澳大利亞培育了31個。從全球范圍來看,傳統的露天藍莓(用于鮮食)主要集中在東歐、北美洲、智利以及中國北方等地。隨著設施基質栽培等新型栽培模式的不斷出現,一些并不完全適宜藍莓栽培的地區,如地中海沿岸、中美洲、秘魯等地,逐漸發展成為新的鮮食藍莓產業帶12。隨著全球藍莓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諸如Driscoll's等國際知名藍莓企業通過開發高品質藍莓產品、策劃精準營銷策略、探索標準化和數智化的發展道路,以及全方位推進品牌建設與營銷活動等方面的努力,塑造了“佳沃藍莓”“怡顆莓\"等系列高品質藍莓品牌,成功拓展了海外藍莓市場。
我國藍莓產業在短短20多年時間里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產量顯著提升,在全球藍莓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13。全國共有27個省市規模化種植藍莓,呈現出顯著的區域集中特點。2024年,我國藍莓栽培面積 9.59×104hm2 ,藍莓總產量 7.80×105 t[4。貴州、云南、遼寧、山東等地作為藍莓種植主產區,商業化種植規模持續擴大。我國藍莓產業發展經歷了從國外引種栽培到自主品種選育的過程,直到2015年成功培育出首個藍莓新品種興安1號[15]。在種植技術方面,我國已逐步實現從傳統種植向現代化種植的轉變,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并結合我國當前實際情況進行創新優化,形成了日光溫室生產、冷棚、高廂起壟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藍莓種植技術。這些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藍莓的產量和品質,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強了產業競爭力。國內藍莓產業日益重視品牌建設與市場推廣,諸如“嶺之藍\"“沃林\"等知名品牌通過加強品質管控、提升產品附加值及拓展銷售渠道等策略,有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以下著重從自然條件、種質資源、種植規模、信息化設施與管理技術及品牌建設方面分析貴州省藍莓產業發展現狀。
1.1自然條件
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平均海拔 1100m ,紫外線強,年平均氣溫較高,有利于藍莓的養分積累,提升甜度。此地區又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四季分明,土壤酸性、富含腐殖質,為藍莓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優質的空氣和水源條件有助于減少貴州省藍莓在生長過程中受到的污染和病蟲害,提升果實的品質和安全性。貴州省地形西高東低,山地面積占比超過 90% ,受地形和大氣環流影響,形成了多生態區域,適宜不同類型藍莓生長,可以根據貴州省的氣候差異發展不同生態區域的藍莓,分時段成熟,實現周年生產藍莓的效果。
1.2種質資源
從分類學角度看,野生越橘與藍莓同屬杜鵑花科越橘屬,具有相似遺傳特征和生態習性,野生越橘在優勝劣汰的競爭模式中積累了豐富的優質基因性狀,是藍莓育種的重要親本材料[8。貴州地區藍莓資源種類十分豐富,野生藍莓有23種、2變種,多數分布在海拔超過 1000m 的山區,具有獨特的生長環境和生態條件,這些野生藍莓為藍莓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寶貴種質資源,對貴州省藍莓產業的創新和發展將會有較大影響力。
貴州省通過引進和試種全球各地的藍莓品種,已篩選出能夠適應當地氣候且保證產量和品質的品種30多個。其中,晚熟兔眼品種燦爛是既適宜直接鮮食,也可作為深加工產品的高價值品種,在省內種植面積最大、范圍最廣,具有口感與品質俱佳、花青素含量高、原生態性強以及供應市場時間久等特點[20-22]。貴州省還廣泛種植粉藍、藍美1號、萊克西、珠寶、云雀、藍雨、法新、杰兔等多個藍莓品種。
1.3種植規模
貴州省藍莓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攀升。至2024年,貴州省藍莓種植已遍布9個市(州)的70多個縣(市、區),總面積 1.63×104hm2, 產量 8.75×104 t4。其中,黔東南州憑借自身獨特的自然優勢和政策傾斜,成為貴州省藍莓種植的主要產區。
麻江縣是西南地區最早引進藍莓的地區,現已發展為貴州省最大藍莓種植基地,也是全國山地生態藍莓種植的重要基地。截至2023年底,麻江縣藍莓種植面積 5706.67hm2 ,其中有機認證面積 $9 7 3 . 0 1 \mathrm { h m } ^ { 2 } 。$ 該縣藍莓總產量約 3.89×104t, 產值 8.04×108 元22,此外,麻江縣還帶動了周邊縣(市),如丹寨縣、凱里市、黃平縣、三穗縣等地藍莓產業發展,形成了跨縣域集群效應。貴陽市、遵義市、畢節市、安順市、黔南州等地由于種植起步較晚,種植規模相對較小。
1.4信息化設施與管理技術
通過對藍莓種植區的實地調查顯示,貴州省藍莓種植地已全部覆蓋4G網絡,其中僅4G覆蓋信號的種植地占總面積的 91.70% ,4G信號 + 有線網絡覆蓋的種植地占總面積的 8.3% 。目前,貴州省超過一半的藍莓種植地仍缺乏必要灌溉設施,并且水肥一體化系統的應用比例僅為 4.39% ,這顯示出灌溉系統建設的迫切性和長遠性。清耕通過去除雜草以減少養分競爭,割草有助于控制雜草并促進土壤通風,是貴州省藍莓種植的主要王壤管理方式。貴州省通過加強栽培管理、肥水調控、修剪枝條以及噴施殺菌劑等綜合防治措施,有效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
為推動藍莓產業全面提升,貴州省組建了以貴州科學院藍莓產業技術團隊為核心的南方地區藍莓全產業鏈應用技術團隊;建設了國家葡萄(藍莓)產業技術體系下藍莓貴陽綜合試驗站等科研平臺。此外,麻江縣與貴州科學院共同組建了麻江藍莓產業工程技術中心,并與貴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共同建立了麻江鄉村振興研究院等科研平臺。
1.5品牌建設
貴州省藍莓的供應情況持續且穩定。藍莓品種資源豐富,使得藍莓成熟周期得以延長,從每年5月至10月都有不同藍莓品種成熟,確保了市場上鮮果和加工產品的持續供應。其中,僅約1/3產量通過鮮果形式進入市場,大部分藍莓用于加工制作23,如速凍果、酒、飲料、酵素、原液、果脯、果醬、面點、果粉、凍干果等產品24,這表明貴州省在藍莓加工產業的發展上具有巨大潛力。
在貴州省藍莓種植面積持續增加背景下,藍莓企業數量也逐步增加。目前,已有茅臺公司、貴州麻江藍莓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在內的10多家加工企業,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州級龍頭企業3家,這些企業年加工藍莓原料超過 8000t ,可產出藍莓酒 4000t. 飲料 5000t. 果干 70to 各企業獲得專利共計79項,產品種類豐富,涵蓋10大類30多種產品。
在品牌建設方面,麻江藍莓已被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并注冊了“麻小莓”作為公共品牌,實現了公共商標統一使用,有效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市場價值[25;培育了白竹林這一省級名牌產品(鮮果)以及“遇見”“悠蜜”“藍笑”“柏芮”“藍后”等企業商標品牌,“茅臺遇見”“凱緣春”“柏芮\"“本格花青\"等藍莓加工品牌也具備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麻江縣更是榮獲了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殊榮,其中,貴州藍之靈公司生產的藍莓鮮果在國際藍莓品牌大會上榮獲“十大好吃藍莓\"稱號。通過媒體宣傳、參與各類展會以及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推廣模式,有效擴大了貴州省藍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拓寬了銷售渠道,提升了產品市場競爭力。
2存在的問題
2.1地理條件復雜,物流運輸成本高
貴州省作為中國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地區,藍莓產業用地多為山地,難以連片集中。在喀斯特地貌環境下,部分藍莓種植區面臨土壤偏堿性、水土流失等挑戰,這嚴重制約了藍莓果實的養分吸收和生長發育。同時,復雜的地形地貌還易引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如冰雹、暴雨、極端高溫等,導致藍莓在生長過程中易受損以及品質下降。
貴州省除黔東南州外,其他地區受地理環境等限制因素的影響,種植面積相對較小且分布較為分散,增加了資源整合難度。與此同時,與其他省份相比,貴州省地處內陸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相對滯后,物流業起步較晚且發展程度有待提升。更為關鍵的是,貴州省遠離北京、廣州、上海等主要藍莓消費市場,這不僅增加了物流成本,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貴州藍莓的市場競爭力。
2.2種質資源研究起步晚,品種結構缺乏多樣性
貴州省尚未建立完備的研究體系和數據庫,對于當地具有潛在價值的野生藍莓種質資源未進行充分挖掘和利用。貴州省引進的主栽品種燦爛和粉藍都是兔眼類藍莓,缺少高叢藍莓、半高叢藍莓等種類,種質資源相對單一,適應性和抗逆性差,而且燦爛和粉藍果實單果質量分別為 0.99g 和 0.92g ,果型偏小,遠低于四川、云南、安徽及天津等地同品種藍莓單果質量,在生產分級上屬于小果型,在定價和銷售方面都處于劣勢地位。
2.3藍莓單品種種植規模小,管理服務能力弱
貴州省藍莓主要用于加工,但諸如茅臺公司等加工企業每年需從北方大量采購南豐品種進行生產,原因是當地藍莓加工原料需求不能像四川、山東等省份依托平原、半島進行商業化種植,單品種植規模難以迅速擴大,產生了單品種種植規模小,供應不穩定問題。貴州省尚未建立完善的村戶服務體系,基地管理松散,綜合效益低。中小種植者因技術、資金或認知局限,管理方式粗放,導致基地處于半天然狀態,果實產量低、品質差,進一步影響了銷售和收人[2。
2.4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缺少科技支撐力量
盡管貴州省藍莓種植面積和產量常年位居我國首位,但藍莓種植區多集中在山地和丘陵地帶,地勢起伏大,單位面積產量不高,僅為 5.32t?hm-2 ,相較于云南藍莓產區的 12.77t?hm-2 存在顯著差距。山東、遼寧等地利用平原優勢實現了規模化和機械化種植,四川、云南等省份通過發展不同生態區藍莓種植,結合露地栽培與設施栽培,種植水平和單位面積產量得到顯著提升,特別是遼寧省,作為設施藍莓栽培的主要產區,其技術和經驗相對完善,形成了穩定供應鏈。貴州省多數藍莓基地設施面臨投入不足問題,主要采用露天種植方式。多數基地藍莓的花期和采果期與貴州汛期重疊,沒有實施避雨栽培,受梅雨影響較大。基地建設的整體水平滯后,抵御災害天氣的能力減弱。因此,果實批發價格偏低,種植收益有限。
貴州省在藍莓研究方面的自主知識產權品種稀缺,適應山地種植的新技術推廣應用不足,機械化程度較低,加工研發能力有限,這使得藍莓產品的競爭力相對較弱。尚未建立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新技術示范和推廣力度不足,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種植技術滯后。
2.5中小企業發展緩慢,高端品牌建設薄弱
貴州省藍莓產業以散戶經營為主,宣傳能力受限,家庭式小規模經營占主導地位,缺乏科技與管理手段的創新應用,市場風險抵御能力較弱。僅存在少數規模較大的藍莓企業,但其對產業的帶動作用有限,貴州省藍莓產業規模化發展受限。
貴州省藍莓在業界的影響力主要源于其種植歷史和面積,而非品牌影響力。貴州省藍莓產業在鮮果品種上不及云南省引入的優良品種,加工果知名度相較于東北地區也有所不足,盡管成功推出了多個藍莓品牌,但這些品牌在社會上的總體認知度不高,與貴州省藍莓種植面積、產量第一的地位不匹配,尤其是缺乏像怡顆莓、沃佳那樣的中高端藍莓品牌,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貴州藍莓品牌的影響力。
3貴州省藍莓產業發展對策
3.1充分利用交通優勢,搶抓產業機遇
貴州省已構建以貴陽市為核心的綜合性交通網絡,該交通網絡輻射全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提升藍莓產業競爭力與發展水平,應充分利用這一交通設施優勢。具體而言,可通過建立藍莓集散中心,將貴州各地分散藍莓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與集中處理,從而大幅提升物流運輸效率。一方面,借助高效交通網絡,可將藍莓集中運送到更遠的消費市場,如廣州、深圳等地,以此擴大銷售范圍,并提升貴州藍莓在我國市場上的競爭力。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消費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黔協作關系為藍莓產品進入大灣區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貴州地區應加大力度,搶抓機遇把藍莓產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貴州省獨特的區位優勢使其成為連接中國內地與東南亞國家的重要通道,特別是中老鐵路開通以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RCEP)實施,為貴州藍莓進入東南亞市場提供了便利條件,使貴州藍莓能夠順利入駐這一潛力巨大的市場。
此外,貴州省交通的便利性還吸引了大量游客。政府可借此機會發布相關政策,適當宣傳和推廣當地優質藍莓產品,同時開展藍莓采摘等旅游活動,這不僅能夠增加藍莓消費量和知名度,還能促進旅游業與藍莓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雙贏。
3.2合理利用種質資源,優化品種結構
合理利用與優化藍莓種質資源是一項系統且至關重要的科研任務,涵蓋多個關鍵環節。一是全面搜集并妥善保存種質資源。通過廣泛搜集省內不同地域、生態條件下的野生藍莓種質資源,構建種質資源圃,確保這些資源能夠長期穩定保存并得到科學利用28。二是對收集到的種質資源進行綜合評價與篩選。這包括對生長勢、產量、品質、抗病性及抗逆性等多方面的深入評估,以篩選出具有優異性狀和潛力的品種[29。三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和育種手段進行種質資源創新。通過雜交育種、基因編輯、誘變育種等先進方法,培育出具備更高產量、更優品質及更強抗逆性的藍莓新品種30。四是根據市場需求和特性,合理調整藍莓品種結構。既要滿足鮮食市場的需求,又要兼顧加工市場的需求,發展出適應不同用途和市場需求的藍莓品種。五是建立高效品種推廣體系。針對評價優良、創新成功的藍莓品種,構建有效推廣機制,通過示范種植、技術培訓等手段,將新品種和先進種植技術普及至廣大種植戶,從而提升種植戶的種植水平和經濟效益。
3.3擴大單品種種植規模,提升基地生產力
近年來,貴州省正全面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工作,這一舉措為藍莓種植面積的擴大帶來了挑戰,要堅持高效集約用地,對用地資源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制訂規劃有序開發,對現有基地進行全面摸排工作,將無法滿足生產標準的基地進行全面改造。在規劃主產區,要利用林種結構調整等措施保障藍莓產業用地,避免其他非重點產業與之爭地。另外,需要在保持現有種植面積的基礎上,著力提升單位面積的產量。為此,應改變過去加工果與鮮果混栽的種植模式,實施分類建設,推動藍莓向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如在黔東南州可以大力推進加工原料專用品種在麻江、凱里、丹寨、黃平4縣(市)跨區域規模化種植,打造“麻—凱—丹—黃為核心輻射全州\"的集群基地。還應總結近年來的生產實踐經驗,在加工果生產方面,積極推進機械化采收進程;在鮮果生產方面,推廣基質盆栽技術,以提升果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不斷完善和優化生產技術規程,以更好地指導藍莓生產實踐工作;在原料果生產模式方面,建議采用“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 + 基地\"的組織模式[32,推行訂單生產方式;在資金投入方面,可引入國有資本,緩解果農因前期投入較大而產生的經濟壓力;在管理層方面,應采用返租倒包等方式,確保實現精細化管理。鼓勵并支持散戶種植,構建完善到村到戶的技術指導、農資供應和產品回收服務體系,最大程度降低農民生產和交易成本。
為保障產品品質,實施統一品種、統一生產標準、統一農資供應、統一產品收購的管理措施33。在鮮果生產與銷售環節,以經營主體為主導,政府承擔土地供給、勞動力組織、質量檢測以及公共品牌維護等職能。針對省內存在的低產低質低效基地問題,應以改造提升老基地為主,適度擴大種植面積為輔,通過采取技術措施,建設一批產量和品質“雙提升\"的示范基地。
3.4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科技創新能力
應加大基地投入力度,改善生產條件,全面強化藍莓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包括加快優化水利設施、聯合社會資本進一步改善道路網絡,還包括配備完善的水肥管理、引入先進的電力設備、產地冷庫等基礎設施,這些舉措將有效提升藍莓種植與管理效率,降低勞動強度,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應借鑒國內外先進藍莓種植經驗,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探索適合貴州省不同生態區的優勢藍莓品種。利用露地栽培、基質栽培、設施栽培等栽培模式相交叉方式調整不同成熟期藍莓品種,延長藍莓鮮果供應期,滿足市場需求。對優勢產區藍莓基地建設加大支持力度,合理配置早、中、晚不同成熟期的藍莓品種,重點推出2~3個主栽藍莓品種,打造多樣化藍莓種植模式。
強化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工作,支持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加強在藍莓種植、加工、保鮮等方面的研發力度,以推動藍莓產業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步伐,確保先進科技能夠迅速融入種苗繁育、高效栽培、綠色防控、采收貯運、精深加工等藍莓產業的各個環節,進而提升產業科技含量與整體競爭力。定期組織藍莓種植戶和技術人員參加技術培訓,以提升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通過設立示范基地、派遣科技特派員等方式,將先進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廣泛傳播至整個產業共同進步與發展。還可結合貴州省實際情況,制定并完善藍莓種植、加工、儲藏等方面的技術標準體系,以確保藍莓產品質量與安全得到有力保障8。
3.5引進扶持優秀企業,加強品牌建設力度
藍莓產業發展與市場主體相互依存,需要高水平規劃和建設藍莓產業園,并完善園區加工、倉儲、物流、電商、冷鏈、質檢、用電、供水、供氣、排污等功能模塊,優化企業入駐環境。完善相關政策,優化服務質量與效率,最大限度降低投資成本,提升招商引資效果。圍繞藍莓產業鏈各環節,需精心編制招商引資項目,積極引進涵蓋種苗培育、鮮果生產、加工、物流、包裝、電商及市場運營等環節的優質企業,逐步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為有效整合藍莓產業各環節信息與資源,應充分利用農業大模型等先進技術,構建藍莓全產業鏈決策平臺,促進產業鏈各組織部門、企業及消費者之間的緊密互動與交流。對于茅臺公司、藍瑞等骨干企業,做好資源配置與生產服務工作,在政策與項目層面給予大力支持,確保其健康穩定發展。引導并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如產品收購、技術服務、農機服務及小型運輸等,同時鼓勵種植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充分發揮合作社在聯結企業與農戶間的橋梁作用,以構建和諧產業生態體系。
積極打造綠色、高營養價值品牌特色,形成品牌傳播體系,通過瞄準目標消費市場,分析市場行情,積極拓展新營銷模式,從而占據市場份額,并完善相關產業鏈結構和服務體系,逐步向中高端品牌邁進。應繼續開發和貴州藍莓有關的新產品、新服務,如藍莓小食品、藍莓農家樂、綠色莊園體驗式采摘等,努力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貴州藍莓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還需深入挖掘并賦予藍莓豐富人文內涵,以增強貴州省藍莓品牌的文化底蘊[34],可以將藍莓品牌與貴州省的生態美景、清新空氣、天然植被及純凈溪流等自然元素相結合,融入少數民族文化元素,使藍莓品牌更具故事性和文化感知,為貴州藍莓品牌注入鮮明地域特征。
參考文獻:
[1]胡雅馨,李京,惠伯棣.藍莓果實中主要營養及花青素成分的研究[J].食品科學,2006,27(10):600-603.
[2]郭旭,史官清,吳黔川,等.貴州省藍莓全產業鏈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中國果樹,2022(9):93-97.
[3]李亞東,蓋禹含,王芳,等.2021年全球藍莓產業數據報告[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22,44(1):1-12.
[4]聶飛,韋吉梅.藍莓的生態適應性與栽培技術[J].中國南方果樹,2007,36(3):72-75.
[5]聶飛,房小晶,周紅英,等.我國藍莓栽培現狀及在貴州的產業化發展前景[J].貴州農業科學,2010,38(10):69-71.
[6]文光琴,聶飛,方品武.兔眼藍莓在貴州的表現性狀及應用評價[J].北方園藝,2012(13):27-30.
[7]張雯娟,冷云星,張詩瑩,等.貴州省藍莓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技服務,2024,41(8):81-84.
[8]王濤,任艷玲,王興寧,等.基于 SWOT分析的麻江藍莓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果菜,2021,41(7): 78-84.
[9]劉慶忠,崔冬冬,朱東姿.世界及中國藍莓產業現狀[J]落葉果樹,2024,56(4):1-7,107.
[10]李亞東,蓋禹含,王芳,等.南半球藍莓出口貿易與市場分析[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22,44(3):253-268.
[11]徐國輝,黃子瑩,李逸斐,等.2020 年全球藍莓新品種特征及其育種趨勢分析[J].中國南方果樹,2022,51(5):207-213, 218.
[12]鄧捷,潘朝斌.藍莓產業新模式——設施基質藍莓系統[J].現代園藝,2024,47(1):81-85.
[13]徐藝格,王興東,劉有春,等.藍莓產業現狀及技術發展趨勢分析與展望[J].北方園藝,2024(8):130-136.
[14]李亞東,劉成,魏鑫,等.2024年中國藍莓產業發展報告[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25,47(1):1-14.
[15]呂琳,張紅蕾.“興安一號\"藍莓選育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24):53-55,59.
[16]吳玉娟,吳丹,董育亮,等.藍莓漿果收獲機械的設計[J].現代農機,2021(6):60-62.
[17]曾憲浩,劉永翔,李俊,等.貴州核桃產業現狀與發展戰略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22,50(12):114-121.
[18]徐國輝,雷蕾,安琪,等.美國越橘屬資源在藍莓育種中的利用及發展趨勢分析[J].果樹學報,2021,38(7):1173-1189.
[19]聶飛,安明太.貴州野生越桔種質資源及其開發利用[J].亞熱帶植物科學,2008,37(1):60-62.
[20]任艷玲,周杰,王濤,等.貴州藍莓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6,44(6):172-175.
[21]賀艷.不同品種藍莓果實采后品質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7.
[22]王秋萍.貴州:藍莓產業快速發展[J].中國果業信息,2024,41(3): 54.
[23]江璐瑤,張文才,文金燕,等.農業產銷一體化管理創新研究——以麻江縣藍莓產業為例[J].中國果業信息,2024,41(1):20-23.
[24]李亞東,裴嘉博,陳麗,等.2020中國藍莓產業年度報告[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21,43(1):1-8.
[25]陸巖,王樹進.藍莓產業現狀及開發前景[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0(5):12-15.
[26]楊永成,崔俊,鄒大維.“麻江藍莓”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問題研究[J].食品安全導刊,2023(15):186-188,192.
[27]劉相,張宗笛,田人妃,等.貴州6~8月分級降雨氣候趨勢特征分析[J].內江科技,2023,44(7):81-82.
[28]曾斌,楊水芝,尹春峰,等.湖南野生越橘資源初步調查與利用建議[J].農學學報,2018,8(12):73-78.
[29]王賀新,弓曉杰,烏鳳章,等.藍莓、樹莓種質資源創新及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研究[Z].遼寧省,大連大學,2016-04-14.
[30]於虹,曾其龍,楊曙方,等.中國藍莓產業中品種資源的選用取向與創新[J].浙江農業科學,2018,59(6):924-927.
[31]譚龍娟,宮曉波,艾建安.廣東省板栗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四川農業科技,2020(7):61-63.
[32]田文勇,張會,李冬梅.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種植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證研究[J].開發研究,2013(4):87-90.
[33]李培習,蘇前普.臨沭縣藍莓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現代化農業,2020(12):34-36.
[34]耿曉琴,閆馨.麻江藍莓品牌運營與管理機制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3(2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