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S718 文獻標志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5.08.010
Abstract:Inordertogainanin-depthunderstandingoftheresearchfocus,developmentstatusandhotspotsinthefieldofforestgrasscomposites,andtoprovideareferenceforthefuturedirectionofresearchanddevelopmentinforestgrasscompositepractice, thepaperusedbliometricmethodstoisualisethenalpublicationvolume,publishedjoualsuthors,ssuinginstitutio,nd keyword co
occurrence and emergenceinthefieldofforest-grasscomposite inthelast2Oyears inthe WebofSciencecore ensemble database(WoS)andtheChinaKnowledgeNetworkdatabase(CNKI),usinganalysistolssuchasVOSviewer,CiteSpace,etcandthe knowledgemapofforestgrasscompositefieldwasdrawn.Itwasfoundthatthenumberofarticlespublishedinthefeldofforestgass compositesshowedasteadygrowthtrend,ndicatingthattheesearchintensitycontinuedtse.Theeyordnalysissowedatthe researchhotspotsrevolvearoundthetopicsof“returningfarmlandtoforest”“forestgrasscompositesystem\"“soilnutrients\"“vegetationrestoration”,etc.,andnewdirectionssuchas“carbonsequestration”and“ecosystemservices”weregraduallybecominghotspots. Inthefuture,tefeldffrestaspositeillvelopnrectiofologultifucoalitditelledis necessarytostrengthen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f technologytopromote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toco binewithmoderns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meanstoachieveprecisemanagement,soastoprovidesupportforcologicalevion 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KeyWords:forest and grassland complex;bibliometrics;Web of Science;CNKI
林草復合作為農林牧復合經營的一種典型模式,主要是指將多年生木本植物與牧草或牲畜相互結合,形成一種復合型的土地利用與經營模式,通常是通過人工配置或干預來實現的,常見的形式有林草間作、林下植草、果園種草和林地放牧等[I-2。這種模式能夠充分挖掘復合系統中各組成部分在生態學和經濟學方面的優勢3]。通過在同一塊土地上開展多年生木本植物與農牧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實現林草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在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田生物量、提升土壤含水量、為畜牧業提供優質飼草和推動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等諸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4。此外,林草復合在減輕土壤侵蝕、保持水土、改善農田與牧場生態環境等方面也具有較大的潛力,已然成為農林牧業和生態研究領域的一個新興方向7-8
目前,林草復合等農林復合系統作為緩解生態環境與農業生產之間矛盾的一種有效途徑,受到了全球眾多學者的高度關注[9-0]。借助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林草復合領域的相關文獻在數量、變化趨勢、分布特征和研究方向等方面進行分析,有助于全面把握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基于此,本研究對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WoS)和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近20年收錄的林草復合領域相關文獻進行定量和可視化分析,從文獻發文量的年際變化、國家及合作關系、文獻所屬機構、來源期刊、核心作者等多個維度進行統計分析,以期為今后林草復合領域研究目標的凝練、研究國家的合作、研究機構的互助、研究內容的突破等提供科學判斷的理論依據。
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學術論文是學者展示科研成果的主要途徑,而期刊論文尤其是學術期刊,成為了解學科研究狀況和主題趨勢的主要載體[]。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于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WoS)和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英文數據選擇了WoS中的數據庫,以“Forest and grassland complex”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文獻類型選擇為“Article”,語種選擇為“English”,文獻索引時間設定為200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通過篩選共獲得文獻457篇。中文數據選擇了CNKI收錄的林草復合研究相關文獻,主題詞填寫了“林草復合\"\"林草復合經營”\"林草復合模式\"“行間生草\"“林草間作”等組合,文獻索引時間設定為200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通過查看摘要并人工去除無效數據后,過濾掉不相關的文獻,并對數據進行整理,最終確定有效中文文獻363篇,檢索日期為2025年2月25日。
1.2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利用Java語言編寫的可視化數據處理軟件,它能夠以一系列可視化圖譜的方式清晰呈現特定領域的文獻,從而幫助研究者實現對該學科發展前沿的探測[12]。VOSviewer是一款用于構建文獻計量網絡并進行可視化分析的軟件,可以對研究領域及關鍵詞等進行聚類分析并繪制專業研究領域圖譜,具有圖示簡單易懂,易于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的特點[13]。將文獻中收集到的作者、機構、關鍵詞等數據,采用Excel、NoteExpress、CiteSpace和 VOSviewer軟件進行作者、合作機構可視化圖譜分析和關鍵詞共現分析,對林草復合領域研究現狀、熱點及將來研究方向進行綜合闡述。
2 結果與分析
2.1文獻發文量分析
從WoS和CNKI數據庫中檢索獲取近20年林草復合領域相關文獻,兩個數據庫的年度文獻發文量均有波動(圖1)。在WoS數據庫中,2018年前文獻發文量整體趨勢處于緩慢上升階段;2018—2020年文獻發文量明顯增多,年度文獻發文量最高達到48篇;2024年處于波動下降趨勢。在CNKI數據庫中,年度文獻發文量均有波動,但整體趨勢較為穩定。近20年,2012年WoS數據庫的文獻發文量為15篇,首次超過CNKI數據庫的年度文獻發文量7篇;2015—2024年,WoS數據庫的文獻發文量一直領先于CNKI數據庫,并有一直領先的趨勢。WoS數據庫和CNKI數據庫的最高年度文獻發文量均在2015年,分別為48篇和26篇,文獻發文總量74篇,為近20年年度文獻發文總量最大值;同時,年度文獻發文總量處于上升趨勢,結合國內外文獻發文量的趨勢可以得出,林草復合領域相關研究依舊是現在以及未來的研究熱點話題。
圖1林草復合領域年發表數量、年份分布 Fig.1Annual numberand distribution ofpublicationsinthe field of forest and grass

2.2 發表期刊分析
借助NoteExpress文獻管理軟件,將從CNKI和WoS數據庫中選取的820篇文獻進行統計分析[14,2004—2024年我國林草復合領域文獻發文量排名前十位期刊(表1),主要為林業、水土保持和草業等科技類期刊。文獻發文量較高的期刊為《草業科學》《水土保持研究》《世界竹藤通訊》《水土保持學報》《水土保持通報》《林業科學》《內蒙古林業科技》《草學》《中國水土保持科學》《四川林業科技》。其中,《草業科學》的文獻發文量最高,達到10篇,領域占比為2.75% ,綜合影響因子為2.903。《內蒙古林業科技》等4個期刊的文獻發文量最低,均為3篇,在林草復合領域占比不足 1% ?!吨袊帘3挚茖W》影響因子最高,達到1.573,《內蒙古林業科技》影響因子最低,僅為0.300。這些期刊在我國均具有較高水平,專業性較強,影響力較大,因此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恫輼I科學》被引頻次最高,達到195次,該期刊主要涉及林草復合中牧草種類的功能及配置,其研究成果對林草復合領域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WoS文獻發文量前十位期刊主要為農學、林學、環境科學和生態學領域的高影響力國外期刊(表2)。其中,Agronomy的文獻發文量最高,達到177篇,領域占比為 38.2% ,綜合影響因子為3.7。AgricultureDairy和Geosciences的文獻發文量最低,分別為28篇和16篇,在林草復合領域占比分別為 6.0% 和 3.5% 。
表1我國林草復合領域載文量前十位期刊
Tab.1Top1O journalswith thelargest numberof articlesin the fieldofforest and grasscompound in China

Tab.2Top1O journals with the largest numberof articles inthe field of forest and grasslandcomplex

2.3文獻作者分析
本研究所選取的核心期刊363篇在知網中累積被引頻次高達5550次,這充分表明前人研究成果在我國林草復合研究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署名作者統計CNKI數據庫中2004—2024年在國內林草復合領域文獻發文量前十位的作者(表3),并繪制了作者合作圖譜(圖2)。CNKI數據庫中文獻發文量最高的作者是季賢偉(四川農業大學),共發表文獻9篇,林草復合領域文獻發文總量占比 2.48%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森林培育、人工林土壤生物、林木種質資源等,他對人工林栽培理論技術、人工林近自然經營等有較深入系統的研究(表3)。林草復合領域的研究主要以核心作者為中心展開合作,如李賢偉、云雷、畢華興等作者都形成了自己的合作網絡(圖2)。同時,也注意到核心作者團隊之間的跨團隊合作相對較多,未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進一步加強各核心作者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充分挖掘學術團隊的合作效應,促進研究成果的共享與交流,從而加速林草復合領域的創新與應用。根據表3和圖3的分析結果,國外作者UmaKarki的文獻發文量最高,共發表文獻19篇,林草復合領域文獻發文總量占比 4.104% 。同時,UmaKarki在合作網絡中發揮著核心作用,與眾多作者建立了合作關系。此外,JohnH.Fike和SanjokPoudel亦顯示出頻繁的合作行為,與其他研究者保持緊密聯系,有效促進了不同研究團隊間的合作與交流。
表3林草復合領域前十位作者
Tab.3Top1O journalswiththelargestnumberofarticlesinthefieldofforestandgrasslandcomplex

2.4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分析
利用CiteSpace軟件對CNKI和WoS數據庫中排名前十位的研究機構進行共現分析,并對不同機構的文獻發文量進行統計[15],統計結果見表4。
在CNKI數據庫中,四川農業大學(46篇)北京林業大學(38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6篇)位列發表論文的前三位。其中,四川農業大學和北京林業大學在林草復合領域的研究中處于領先地位。這主要歸因于兩所高校在林草復合系統構建與生態修復方面的長期研究積累,以及其在相關領域的學科優勢和科研資源的集中。這兩所高校所在的四川、北京地區,具有豐富的林草資源和多樣的生態系統類型,為林草復合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圖4和圖5進一步展示了林草復合研究機構的情況,國內主要以四川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代表。這些學術機構在林草復合領域具有顯著的代表性,并且多位于我國西南和西北地區,這些地區是我國林草資源的重要分布區,有利于開展林草復合系統的構建、生態修復和可持續經營等研究。目前,不同科研機構的合作主要以同一地區的核心機構為中心,大多數研究機構保持著較強的獨立性。WoS數據庫中的學術成果主要以UniversityofFlorida、United StatesDepartment ofAgriculture,BrazilianAgriculturalResearchCorporation等為代表,與其他研究機構存在密切合作關系,是合作網絡中的樞紐。未來可以進一步加強不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深入交流林草復合領域的相關研究成果,拓寬科研視野,共同推動林草復合研究領域的快速發展。
表4國內外林草復合領域發文量前十位的研究機構
Tab.4Top1O research institutionsinthe fieldof forest and grass compoundin China andabroad


2.5高頻關鍵詞分析
利用VOSviewer軟件分析關鍵詞并生成圖譜,能夠直觀地反映該領域的研究主題,圖中節點代表文獻中的關鍵詞,關鍵詞詞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領域的研究熱度分布和研究方向[。由表5可知,在CNKI數據庫中,詞頻大于等于10的關鍵詞有8個,排名前五位的關鍵詞分別是“退耕還林”“林草復合\"\"林草復合系統\"\"模式\"\"林草復合模式”。“退耕還林\"作為林草復合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凸顯了林草復合在退耕還林中的應用。在WoS數據庫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分別是\"silvopasture\"\"agroforestry”“forest”\"growth”\"management”等。通過對CNKI和WoS數據庫中的高頻次關鍵詞進行對比分析,筆者發現,關鍵詞不僅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我國研究主要集中在退耕還林、林草復合系統、土壤養分、植被恢復等方向,顯示出對生態修復和土壤改良的持續關注。而國外研究則以“silvopasture”“agroforestry'復合領域的研究雖有共性,但也存在明顯差異。我國更側重于生態修復和土壤質量提升,國外則更關注生態系統服務和氣候變化應對。未來研究應加強國際合作,整合優勢資源,推動林草復合領域的全面發展8。



表5林草復合領域前八位關鍵詞Tab.5Top8 keywordsinthe field of forestand grass

“carbonsequestration\"\"dynamics”等關鍵詞為主,反映出對林草復合模式的生態效益、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重視。這表明國內外在林草
2.6關鍵詞共現分析
2.6.1我國研究熱點及關鍵詞由圖6可見,“林草復合系統\"“林草復合經營”“植被恢復”“退耕還林”等高頻關鍵詞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這反映出我國在林草復合領域的研究熱點從早期退耕還林逐漸轉向林草復合系統的構建和優化[19-20],同時對土壤養分、植被恢復的關注也在增加。這也反映出我國在林草復合領域的研究逐漸從單純的生態修復轉向對生態系統功能和可持續性的深入研究。
圖6基于CNKI林草復合研究關鍵詞共現網
Fig.6 CNKI forest and grass composite research key words co-occurrence network

2.6.2國外研究熱點及關鍵詞由圖7可見,\"silvopasture\"\"agroforestry\"\"forest\"\"growth\"\"dynamics\"等高頻關鍵詞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這些關鍵詞表明,國外林草復合領域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silvopasture”“agroforestry”,同時對“carbonsequestration\"\"dynamics\"的關注也在增加。這反映出國外對林草復合模式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服務方面的重要性認識不斷加深2
2.7關鍵詞突現分析
使用CiteSpace軟件對CNKI和WoS數據庫進行可視化分析,繪制關鍵詞時間線(圖8和圖9)和突現關鍵詞(圖10和圖11)。通過對CNKI和WoS
圖7基于WoS林草復合研究關鍵詞共現網Fig.7Co-occurrence network of keywords based on WoS forest and grass compound research

圖8基于CNKI林草復合研究關鍵詞時間線
Fig.8Timeline of CNKI forest and grass compound research key words


數據庫中林草復合領域文獻的關鍵詞時間線和突現關鍵詞分析,可以清晰地識別出該領域在不同時間段內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22]在CNKI數據庫中,2004—2010年,國內研究

熱點主要集中在“退耕還林”“林草復合系統\"構建,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是探索林草復合模式在生態修復和植被恢復中的應用,特別是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對林草復合系統的推動作用。2011一2015年,逐漸轉向對“土壤養分\"“水土保持”的關注,研究開始聚焦于林草復合系統對土壤質量和生態環境的改善作用,特別是土壤養分的動態變化和水土保持的效果。2016一2024年,進一步深人到“植被恢復”“化感作用”等生態機制的研究,不僅關注林草復合系統的生態效益,還開始探索林草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特別是化感作用對林草復合系統穩定性的影響。
在WoS數據庫中,2004—2010年,國外研究熱點為“silvopasture\"\"agroforestry\",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是探索林草復合模式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特別是其對農業生產力和生態環境的雙重效益。2011—2015年,轉向“carbonsequestration”“dynamics”,開始關注林草復合系統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特別是其對土壤碳固存和生態系統動態變化的影響。2016——2024年,研究更加關注\"forest”\"growth\"對生態系統的影響23,不僅關注林草復合系統的生態效益,還開始探索其對森林生態系統和林下植被生長的影響,特別是其在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應用。這些分析結果表明,國內外在林草復合領域的研究方向雖有差異,但都逐漸從單純的生態修復轉向對生態系統功能和可持續性的深入研究。我國研究更多地關注林草復合系統在生態修復和土壤改良方面的應用,而國外研究則更加注重林草復合系統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服務方面的潛力。這種趨勢反映出林草復合領域研究的逐步深化和多元化,為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參考。
3討論與結論
3.1討論
近20年來,林草復合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入,在其研究熱點的時間線演變上,2004一2010年,國內聚焦“退耕還林”“林草復合系統”構建,側重生態修復實踐,國外則以“silvopasture”\"agroforestry”為核心,關注農業生產中的模式優化;2011—2015年,國內轉向土壤養分、水土保持研究,探索土壤質量改善機制,國外則聚焦\"carbon sequestration\"\"dynamics”,關注林草系統的碳匯功能;2016一2024年,國內深入“植被恢復生態機制”“化感作用\"研究,國外則強調\"forestgrowth\"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對比CNKI與WoS數據庫結果,兩者研究主線均圍繞林草復合系統的生態效益與功能優化,并且均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但差異顯著。國內研究側重生態修復與土壤改良的本土化實踐,高頻詞如“退耕還林\"“水土保持\"體現工程性,機構以高校為主且跨機構合作較少。國外研究聚焦生態系統服務與氣候變化應對,高頻詞如\"carbonsequestration\"\"ecosystemservices”側重理論,形成跨國合作網絡且高影響因子期刊發文量占比高。其差異源于政策環境(國內生態修復政策與國外氣候協議)資源稟賦(國內區域治理需求與國外多氣候帶研究)和學科發展路徑(國內與農林經濟管理結合、國外偏向生態學)的不同23]。未來需加強國際協同、深化交叉研究并聚焦技術融合,推動林草復合領域從區域實踐向全球理論躍升。
3.2 結論
從文獻發文量來看,CNKI和WoS數據庫中,林草復合領域文獻整體呈穩步增長趨勢,2015年兩個數據庫年度文獻發文總量達到74篇,為近20年峰值,并且WoS文獻發文量自2012年后持續領先CNKI,表明該領域研究熱度持續上升,仍是當前及未來重要研究方向。國內外研究成果多發表于核心期刊,體現較高科研水平與成果影響力。
從研究團隊來看,國內形成以李賢偉、云雷、畢華興等為核心的研究團隊,但核心團隊間的跨團隊合作較少,多圍繞單一核心開展內部合作,可能制約研究的拓展與創新。國外研究以UmaKarki、JohnH.Fike等學者形成緊密合作網絡,跨團隊協作更為頻繁。
從研究機構來看,國內以四川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為主,機構多集中于我國西南、西北地區,依托本地林草資源開展研究,但機構間獨立性強合作不足。國外以UniversityofFlorida、UnitedStatesDepartmentofAgriculture等機構作為合作樞紐,與多國科研單位形成緊密協作網絡,資源整合效率更高。
關鍵詞分析顯示,國內研究熱點圍繞“退耕還林\"“林草復合系統\"“土壤養分\"等議題,側重生態修復與土壤改良。國外研究以“silvopasture”\"carbonsequestration”為核心,關注林草復合模式的生態系統服務與碳匯功能。國內外研究均聚焦生態系統功能提升,以響應可持續發展需求。
突現詞分析表明,國內當前研究前沿為“退耕還林\"“化感作用\"“植被恢復”,國外則聚焦“carbonsequestration”“ecosystemservices”。近年來,“碳固存”“土壤動態變化”等成為國內外共同新興熱點,反映研究向多元化發展,更注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同效應。
參考文獻:
[1]NAIR PK R. Classification of agroforestry systems[J].Agroforestry Systems,1985,3(2):97-128.
[2]秦樹高,吳斌,張宇清.林草復合系統地下部分種間互作關系與化感作用研究進展[J].草業學報,2011,20(2):253-261.
[3]吳建軍.國外農林系統結構與功能[J].世界農業,1990(7): 44-45.
[4]郭忠錄,鄭珉嬌,丁樹文,等.農田改為農林(草)復合系統對紅壤 CO2 和 N2O 排放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20(9):1191-1196.
[5]陳澍,荊文濤,祖艷群,等.林草復合系統削減滇池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15(4):46-49.
[6] CARDENAS A, MOLINER A,HONTORIA C,et al.Ecological structureandcarbon storage intraditionalsilvopastoral systems in Nicaragua[J]. Agroforestry Systems,2019,93(1): 229-239.
[7]王紅柳,岳征文,盧欣石.林草復合系統的生態學及經濟學效益評價[J].草業科學,2010,27(2):24-27.
[8]張雷一,張靜茹,劉方,等.林草復合系統的生態效益[J].草業科學,2014,31(9):1789-1797.
[9]楊丁丁,羅承德,宮淵波,等.退耕還林區林草復合模式土壤養分動態[J].林業科學,2007,43(增刊1):101-105.
[10]LOPEZ -SANTIAGO J G,CASANOVA -LUGO F,VILLANUEVA-LOPEZG,et al.Carbon storageinasilvopastoral system compared to that in a deciduous dryforest in Michoacan,Mexico[J].Agroforestry Systems,2019,93(1): 199-211.
[11]高俊寬.文獻計量學方法在科學評價中的應用探討[J].圖書情報知識,2005,22(2):14-17.
[12]張春博,丁堃,曲昭,等.基于文獻計量的我國創新驅動研究述評[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9):152-160.
[13]李杰.科學知識圖譜原理及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4]邱均平.文獻計量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
[15]王祥,霍剛,關衛東,等.基于文獻計量學分析黑土土壤有機質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內蒙古石油化工,2024,50(2): 1-5.
[16]曾倩如,柳思聰,曹智花,等.銅死亡研究的文獻計量學與可視化分析[J].中醫康復,2025,2(4):35-42.
[17]張猛強,張宏,董學璋,等.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施肥機械領域研究進展[J].中國農機化學報,2024,45(2):91-100.
[18]馮巧娟,彭華貴,李芳華,等.林草復合系統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草學,2020(5):45-52.
[19] DE MACEDO CARVALHO C B, DE MELLO A CL,DACUNHA M V,et al.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ded bysilvopastoral systems: A review[J].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