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作為一面特殊的棱鏡,既折射著人類對未來的想象,也映照著當下的社會現實與人性困境。本期刊發的《異星少年鳳星凰——氣象之戰》(以下簡稱《氣象之戰》)和《知識銀行》兩篇作品,恰好構成了這種雙重鏡像的范例。前者以氣象災害為背景,呈現了不同的生命走向如何承載著技術之善惡;后者則通過情感與知識交換的定價場景,質疑功利主義教育剝奪人性自然的本真。兩篇作品雖然風格迥異,卻都成功地在未來的設定中植入了深刻的現實思考,體現了科幻創作從想象力游戲到思想實驗的躍升。
科幻作品往往建基于精妙的“點子”,這個點子既可以依賴科學構思展開合理的技術想象,也可以從現實的大地破土而出,萌發出具有人文省思的綠芽。這兩篇作品就是如此,作者對未來生活場景的建構雖然是細致的,但核心依然是現實生活中的“痛點”,以及由此推導出在未來世界人類所面對的基本問題。
超俠老師在《氣象之戰》中設置了經典的科幻框架:氣候危機及其背后的掠奪性力量。雖然主角團是來自異星世界的鳳星凰和人類少男少女,但搗亂的壞蛋氣象象著實是一個出彩的反派。為了制造星際寒冰飛船,他收集大氣水分,導致許多城市上空無法聚集云層,從而遭遇旱災。吞吐云霧的氣象象既是傳統神話中神獸的技術變體,其背后又有因遭遇奴役而逐漸失控,最終選擇報復人類的悲劇性內核。
陳遇賢同學關于《知識銀行》的創意同樣植根于現實焦慮。知識銀行用美好的生命體驗兌換知識儲備的設定,直接映射了盛行的功利主義已經開始侵蝕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現象。作品中,家長們對成績的急切追求剝奪了孩子感受幸福的權利,更對生命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極致的功利主義將顛覆真善美的信仰,使其毫無希望。
對于青少年而言,剝奪和損害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兩篇作品都將抽象的問題具象化為科幻的設定,體現了從現實痛點生發想象的創作智慧。更難能可貴的是,兩篇作品都沒有止步于想象力游戲的層面,而是向著思想實驗的深度掘進。思想實驗指的是不便于從現實中得到驗證,而僅僅在想象領域設想可能性結果的實驗。它幾乎適用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如著名的追光實驗、電車困境、缸中之腦等。
科幻創作者可以利用思想實驗,通過不付出代價的想象形式,勾畫出科技發展的負面效應,檢視欲望和人性,令人提前吸取教訓甚至修正現實中的行為。例如氣象象看似從動物園逃離,扭轉了命運,修煉成氣吞山河的龐然大物,甚至有望通過制造星際寒冰飛船救助父母同胞。但當失去了托卡馬克裝置和納米無人機之后,它原形畢露了,依然只是一頭被暗中控制的跛足小象,一個工具化的打手而已。而被家長們販賣了感情之后形同提線木偶的孩子們,也啟發了人們,感情和知識不是可以被放置在天秤兩側的等價交換物。成功也許是人生的目的,卻代替不了生命旅途中酸甜苦辣的真實感受。可憐的小象和可悲的孩子們,被作者巧妙地放置于單一目標的服從困境之下,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回答“what……if……”(即“如果……會……”)的難題,大膽新穎且與現實緊密相連,發人深省。
當然,精彩的敘事還揭示了更深刻的問題:為什么氣象象擺脫了人類的壓迫又甘之如飴地投身于另一種操控?為什么破壞幸福的知識銀行和修正幸福的星空圖書館,都出自同一雙手?也許,看不見的敵人更可怕。反派是系統異化的產物,良性運行中產生的冗余物質目前還找不到一勞永逸的處理手段。但至少作品提示了讀者,要思考制度性暴力,而非簡單將善惡對立。技術不僅是雙刃劍,還可能逐步發展出貌似自洽的邏輯,而人如果不堅守自己的底線,這一天將來臨得很快。
這兩篇作品證明,優秀的科幻既是演練未來的操場,也是透視現實的棱鏡。其中的共性體現了優秀科幻作品的普適規律,青少年創作者可從中學習如何將個人觀察轉化為宇宙尺度的思考,讓想象力與責任感并行不悖。
1.從現實到幻想:以具體社會痛點為起點,搭建可信的問題化場景。
2.從小視角到大主題:用青少年熟悉的場景,如校園、家庭,承載關于成長與愛的主題。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 美術編輯 / 胡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