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的一個夜晚,重慶的夜空上演了一出震撼世界的燈光秀。11787架無人機整齊劃一地升空,組成雙編隊飛行,在空中排出花朵、城市地標等圖案,刷新了“最多無人機組成的空中圖案”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這不僅僅是一場藝術表演,更是高科技的展示——背后的核心技術,正是有望改變未來作戰模式的“無人機蜂群”技術。從舞臺到戰場,從城市上空到邊疆防線,“無人機蜂群”不僅僅能塑造美麗的都市夜景,更是未來空戰和多領域任務的關鍵力量。
該技術本質是生物仿生學,靈感來源于自然界的蜜蜂、螞蟻、魚群等群體協作現象。成百上千只蜜蜂在空中有序飛行、尋找花蜜、傳遞信息,不會亂成一團。將這種群體智慧搬上天空,讓幾十架、幾百架甚至上萬架無人機組成一個“空中團隊”,訓練有素、完美配合,這就是無人機蜂群。

與燈光秀中提前設定好路線和圖案的無人機表演不同,為應對瞬息萬變的復雜戰場環境,無人機蜂群通過機間信息共享進行分工合作:有的負責偵察,有的負責突防,有的執行打擊,還能通過自主協作在空中“商量”戰術,不依賴地面指揮,根據環境變化迅速調整隊形與策略,從而高效完成任務。
那么,讓蜂群之間互不干擾,完美協同完成作戰任務,需要哪些關鍵技術?
早在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就提出了“群體智能”的概念。2018年,國防科技大學的科研團隊成功完成了一小群無人機的自主協同飛行試驗。很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又進行了67架、119架、200架無人機的集群飛行試驗,展示了無人機能自己編隊、變換隊形的能力。2025年8月,“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這一新職業誕生,說明蜂群技術將真正走進社會。
在未來,不僅是國防領域,救災、救援、農業生產和科學探測等方面,無人機蜂群都將發揮重要作用,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空中幫手”。
無人機蜂群技術讓我們看到了協同與智能的無限可能。面對這項技術,我們不能只關注它的力量與便利,更應思考如何讓它服務于社會發展。在推動科技不斷進步的同時,讓未來的天空更加安全、美好。
就像蜜蜂用舞蹈傳遞信息,無人機蜂群同樣需要一套“語言”來交流。它們要不斷分享位置、速度和任務信息,好比在空中召開“實時會議”。為此,研發人員設計了空中組網通信技術,讓無人機能夠像搭建“空中Wi-Fi”一樣互聯互通。即使沒有地面信號支持,它們依然可以順暢傳遞信息,保持高度協作。
螞蟻能夠齊心協力搬運比自己身體大好幾倍的食物,這就是群體智慧。無人機蜂群不僅要“會飛”,更要“會思考”。借助人工智能和多智能體學習等技術,它們能夠自動分析戰場態勢,合理決策任務并分配不同的角色。即便有部分無人機失效,其余個體也能迅速調整戰術,這樣,蜂群就具備了獨立判斷和靈活應變的能力。

想象一下大雁南飛時排成整齊“人字形”的情景,那需要默契的配合與精準的控制。無人機蜂群同樣需要保持復雜隊形而不發生碰撞。這就要求無人機的飛行控制系統能夠在瞬間計算自身多個鄰居無人機的位置,并發出精準協調指令,讓它們如同訓練有素的空中方陣。即使遇到風雨或障礙,隊伍依舊整齊劃一,穩定前進。
蜂群無人機想執行任務,就要依賴于“載荷”——也就是機體上攜帶的裝備,例如攝像頭、雷達、探測器、干擾裝置或小型投放模塊。載荷控制技術讓蜂群靈活分工:有的執行偵察,有的進行干擾,有的實施打擊或物資投送。就像一條空中的協同流水線,分工配合,環環相扣。更先進的載荷系統還能讓無人機快速更換“裝備”,實現偵察、通信和執行一體化。
(責任編輯 / 關鹿鹿"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