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災難發生后,醫療領域常說的“救援黃金72小時”里,被困人員的存活率最高。過去,消防員、武警戰士們只能靠雙手扒廢墟,憑經驗搜尋幸存者,往往錯過最佳救援時機。而如今,無人機正像一群伸出援手的小飛俠,將救援效率提升數倍。這些帶著螺旋槳的小家伙們,正以多元形態融入救援場景,構建起立體化的生命守護網絡。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探尋它們在關鍵時刻的具體應用與革新力量。

當地震撕裂大地,無人機宛如銀色信使率先刺破陰霾,成為地震救援中靈動的“生命方舟”。面對“三斷”(斷電、斷路、斷網)的極端困境,無人機總能找到希望的縫隙,在不同階段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救援初期,它們是沖鋒的偵察兵。2023年,甘肅積石山地震發生時,“翼龍-2H”化身“空中基站”,讓50平方公里內的手機重獲信號,同時與“彩虹-4”在空中接力,前者搭建通信網,后者實時回傳畫面,最終助力救援人員找到預制板下的幸存者。在2025年初西藏定日6.8級地震中,“翼龍-2H”頂著零下20攝氏度的寒風,在海拔4471米處盤旋,它搭載的合成孔徑雷達能穿透惡劣天氣,精準標注受災點位;震后第3天,“蒼鷹-39”在夜間巡航時發現兩個紅點,救援隊據此找到被困的祖孫二人,而此前,它剛在8級狂風中實現了完美懸停。
救援中期,它們是高效的運輸兵。2025年貴州丹寨縣發生山體滑坡時,“方舟-360”穿梭于危險便道,僅用5分鐘就完成了60公斤物資的投送,效率是人力的20倍,其避障系統還能避開危石。?
救援后期,它們是細致的測繪員。2019年四川宜賓地震后,“大疆”無人機群在26小時內完成了人類一周才能做完的工作,構建出精度達3厘米的災區立體模型,為救援隊提供了精準的“災區密碼”。
高空“翼龍”監控、中空“方舟”投送、低空小型機搜索,無人機構建起全鏈條守護體系,形成一張覆蓋災區的立體救援網。?
不止地震救援,在各類突發災難中,小巧靈活的無人機都在改變救援格局,第一時間沖破阻礙傳遞希望。
洪水肆虐時,它們低空掠過水面,既能監測堤壩裂縫,又能精準搜尋受困者,曾有無人機成功投放救生圈救下溺水女孩;森林大火蔓延時,它們穿越濃煙判斷火勢走向,還能投擲滅火彈控制火情,助力守護綠色家園;旅行愛好者迷路失聯時,它們攜帶的熱成像鏡頭可捕捉人體蹤跡,曾在暴風雪中找到失聯登山隊為其指引方向;海上風浪驟起時,它們能快速定位遇險漁民,發送坐標的同時投放救生筏;礦井坍塌事故中,它們能鉆進狹小井口,探測被困礦工方位及瓦斯濃度,為地面救援提供關鍵信息。

甚至在極端環境下,無人機也能展現科技溫度:在高原為被困者運送氧氣瓶,在極地為遇險者送保暖毯和能量棒,在核輻射區代替人類取樣檢測……這些鋼鐵小家伙,正在生死瞬間搭起一座座希望之橋。
從野外救援到城市安全,無人機的作用正在延伸。在江蘇省鹽城市濱??h,這片包含灘涂、農田、港區及城鄉接合部的復雜區域,治安巡邏曾長期面臨四大難題:一是視野盲區大,巡邏覆蓋不全面;二是響應速度滯后,處置效率不高;三是警員安全風險高,執勤保障不足;四是現有無人機平臺受起降環境、續航能力限制,難以實現立體化巡邏的持續覆蓋。
為破解這些困境,濱海縣公安局聯合眾多企業,創新提出“空地一體、AI賦能、可視可控、可復制”的革新思路,致力于突破多地形巡邏盲區、夜間偵察能力不足、警員安全防護有限等三大公安業務瓶頸,推動立體化治安防控能力全面提升。
在聯合設計的努力下,“戰狼·空騎”(空地一體巡邏四足機器人,又稱機器狗)應運而生。這款機器狗能行走在樓梯、廢墟等非結構化地形中,無人機可覆蓋200米半徑的空中視野,二者協同形成立體巡檢網絡。
結合轄區海岸線長、灘涂面積廣以及液化天然氣(LNG)?;愤\輸車輛多的實際特點,他們對機器狗與無人機進行協調改裝,內置4G圖傳中繼,搭載6光AI攝像頭、探照燈、喊話器等,支持遠程航線設定和機器人+無人機目標追蹤聯動,構建起空地聯動、AR賦能的立體巡邏體系,大幅提升了對復雜地勢、危險地形等特定場景的巡邏覆蓋范圍與響應速度,在處置危化品泄漏警情、灘涂救援等任務中,發揮了顯著作用。
2025年5月13日,濱海縣G228國道沿海段發生一起?;愤\輸車輛被追尾的道路交通事故。在應急等部門還未到場的前提下,濱海縣公安局立即派出由機器狗和無人機組成的“隼犬突擊隊”進入事故現場,通過機器狗回傳的圖像查看?;愤\輸車輛被撞擊部位和泄露情況,無人機升空喊話疏導圍觀人員,同步開展高空巡查和全景環拍,實時將事故現場圖像回傳至指揮大廳,真正實現“人未至、情已明、險已控”,顯著提升了?;窇表憫幹媚芰?。

“戰狼·空騎”充分融合了無人機高空偵察與四足機器人地面機動優勢,突破了復雜地形、惡劣環境下巡邏盲區多、響應滯后、警力不足等現實難題,以立體化、多場景、智能化應用特征,助力構建“陸空聯動、全域覆蓋、智能高效”的立體化治安防控新格局。
盡管無人機能力出眾,但仍有可提升空間——受大風、暴雨、濃煙等惡劣環境影響較大,例如在10級臺風中無法正常工作;運載能力有限;信號易受干擾導致“迷路”。因此,它們仍需與其他救援力量協同配合。
目前,科研人員正持續升級技術,以便讓無人機能在零下30攝氏度環境工作、抵御風雨,并自主避障。這些會飛的小家伙,正在讓“救援黃金72小時”充滿更多希望。過去,救援依賴勇氣和經驗,如今,科技的力量讓救援更高效、更精準,也讓更多生命得以延續。下次再看到天上的無人機,你或許會想:它說不定正在執行一項救人任務呢。這就是科技的力量——不一定轟轟烈烈,卻總能在關鍵時刻,給困境中的人們帶去生的希望。
(責任編輯 / 段雯娟" 美術編輯 / 周游)